绿林网

苦命天子读后感100字

苦命天子读后感100字

《苦命天子》是一本由茅海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314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苦命天子》读后感(一):茅海建老师要是再写几本

2013年,承蒙三联书店再印,终于买到了这本断货经年的“老书”。

茅海建在三联2005年的后记中说,他本来还想再写几本类似的书,可惜已经时间不逮,看完此书,我觉得好可惜。如果茅老师能抽空再多些这样基本具有学术性、可读性,容学术的严肃与历史的趣味于一炉的好书,对于读者而言,是多么幸甚的事情啊。

我不知道有没有认识茅海建老师的朋友能将这个想法转告茅老师,如果有,还请不吝金言,让茅海建老师知道读者们的殷切期盼。

《苦命天子》读后感(二):悲剧人物肃顺

读完此书,最大的印象还是肃顺。

中学课本里学过辛酉政变,对肃顺的唯一印象是专权却在政治斗争中失势的倒霉蛋。

此书读完却对肃顺有了同情

按书中引用的原始材料,肃顺政治手段是比较高明的,不经意间操作了咸丰,力保了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个满清的“中兴名臣”,可以说没有肃顺的操作,曾国藩难以消除咸丰把他当曹操看的念头;左宗棠应该没有机会平步青云。

而且此人博闻强记,也清楚当时官场的弊端和潜规则。

最难能可贵能对汉族大臣做到礼贤下士,知道自己民族的短处:“咱们满人糊涂蛋多……就知道要钱,国家有大疑难事,非请教汉人不可……汉人得罪不起,他那只笔厉害得很!”

作为天潢贵胄的铁帽子王后裔,能彻查两起满人高官的舞弊案,以自己族裔的血规范当时的官场风气(当然他也就此大权在握);能提议降低棋人俸禄。这都是非常有见识和担当的做法。

可惜的是,他也败在对旗人暴戾上和急于坐实顾命大臣上:如果不是他执意对抗两宫,两宫不会起意要根除他;如果不是他对旗人苛刻严峻,两宫太后发动政变应该不会得到旗人官僚的鼎力支持;如果他能对当时已彻底失去竞争皇位资格的恭亲王一点怀柔之策,恭亲王也不敢冒大不玮发动政变……可惜……

其实权相监国并非无成功之例:张居正就怀柔两宫,团结内宦……

《苦命天子》读后感(三):奉天承运,你要玩完

做皇帝是个好差事吗?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的作肯定回答:拥有最大的权利,最多的美女,最受人崇敬的地位,就是封建社会的神,有啥不好的?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做皇帝好与不好,要分时代。一个生在太平盛世的皇帝,是幸运的,哪怕他资历平平甚至昏庸无能,一样可以过着神仙般的日子。而一个生逢乱世的皇帝,哪怕他雄才大略宵衣旰食,也享受不到做皇帝的乐趣。本书的主角咸丰帝奕宁,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在他在位短短的十年里面,内有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各路起义军肆虐,外有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折磨的咸丰帝没过上一天安宁日子,咸丰帝有错吗?论天资才学他不比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差,论勤奋程度也是直追唐宗宋祖的,但他硬是被种种压力和焦虑弄的英年早逝,留下了一大烂摊子,国家没有治理好,自己也把命搭了进去。咸丰帝没有错,这个时代也没有错,错的是咸丰帝所处的时代局限性使他看不到问题症结所在,他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不是多干活少睡觉就能解决的,好比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再怎么赶路也是南辕北辙。要想解决咸丰帝面临的种种问题非得从外部做一个改头换面的外科手术不可,而咸丰帝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又决定了他不可能对自己动刀子。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超越所处的时代本身去看问题,现在的我们看那个时代的人,除了扼腕叹息,也干不了别的了,不是有个名人曾说过,我们从历史上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学不到任何教训。

《苦命天子》读后感(四):读史以明智

果然如题目所示,咸丰是一个苦命人,即使贵为天子。他想做一个好皇帝,为国泰民安不惜慷慨解囊,用圣贤祖制等大道理来尽皇帝之责。若其生在一个稳定的年代做一个守成之君,未尝不能成为一个好君主, 可是历史就是这样残酷,他生在风云际会的19世纪晚期,而他所有从祖宗那里学来的东西都成了绊脚石,他无法接受新事物,不懂得经济学,只能靠铸大钱筹集军饷,不知晓外面的世界又不肯开眼,对待夷人自然无计可施。而反观对内,却又是政治权谋的好手,他的那些权谋小智慧都用于对付曾国藩了,而政治权谋最终造就了更大的灾难:使无治国之大才能而善玩弄权谋之人控制王朝半个世纪,直到将其倾覆。这种危险就是封建专制制度最大的隐患了。

历史的走向往往真是一念间,如果道光帝当时选择六子而非四子,以奕忻后来搞洋务接受新事物的角度看,是不是可以避免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是不是能更早的融入现代社会?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会有慈禧把持朝政半个世纪,历史真是有趣而残酷。

可是说到底,清王朝不是亡于某一个人,而是亡于一整套的统治制度,制度的落后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没有现代化的纸币、税收,农业为主的经济体,以理学而非科学这种意识形态作为衡量官员的标准,权力的过于集中,只对上不对下负责的官僚体系等等,以上种种均不能满足于工业化的需要,所以清朝的结局的必然的。历史有其自己的轨迹,任何人最多只是延缓,绝无改变之可能。

《苦命天子》读后感(五):找准位置再发力--读苦命天子咸丰有感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位置。如果能够找到它,占有它,那是人生的幸事。与此相反,一个人占有的位置,若不能充分发挥他的全部才能,那是一种痛苦。

从主观上谈,咸丰是一个克己自律,发奋进取,力图振兴清朝的好皇帝。他虽不算是绝顶聪明,但绝对有当皇帝的资格。他熟读圣贤书,知道了太多当皇帝的规范、原则、机谋、策略和秘诀,知道了太多的成功和失败的治国经验。他以为只要按照恩师杜受田的教诲,只要按照千年不变的政治教科书(如《资治通鉴》)所阐明的精义,只要按照已创出“康雍乾盛世”的祖制,必能再创辉煌。他注重克己自律,尽量使自己的一切行为符合“帝德”。即使是对他个人私行的批判,也最终采取宽容的态度,这在历朝君主中亦属罕见。在即位后不久便罢免穆章阿,启用新臣,打击贪官,一扫道光朝的暮气,显示出励精图治的雄心。可以说,咸丰在清朝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绝对能排到中上水平。

然而,从客观效果上来看,咸丰又是一个毫无作为的皇帝。他所信仰的仍是传统的性理名教之说,他认为不是经不好,而是和尚念歪了经。即使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也从不怀疑手中的武器,而是归罪于臣子们不肯用命。他仍关注于传统事务,却对太平天国束手无策,他的对策、手段、方略无一用处,只能野蛮的要求臣下激发天良,以死报国。湘军、厘金制度、总理衙门这些挽救了清王朝的新事物都不是他的想法,甚至是他警惕、反对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他对时代的呼唤、两次鸦片战争的教训--近代化仍毫无察觉。他绝对无法相信清王朝两次鸦片战争之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创造了康乾盛世的祖制,在于他从小学习、深以为然的性理名教之说。所以他的一切努力,一切反思,一切勤奋都不能改变失败的命运,他的所做所为离富国强兵的梦想只能渐行渐远。

咸丰帝生长在深宫,习的是圣贤之书、孔孟之教,熟于性理名教之义,对中国国情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不比许多人差,甚至他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知道的要多,他只是不知道他所处在的时代--这也是造成他悲哀的根源。 作为一个人,我理解他的苦命,也理解他的努力,甚至认可他这个人。然而他是皇帝,既然享受了人世间最大的富贵,当然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接受最深刻的批判。作为皇帝,在关键的19世纪下半叶没有促进中国的进步,促进中国的近代化,他就不是一个好皇帝,理应受到后人的批判。相比较而言,恭亲王亦訢就比他出色多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能够看到中国的落后,愿意与西方打交道,学习西方的器物。作为最高统治者之一,这些行为、观念尤为可贵。

说到底一个人如果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一切的努力、勤奋都是无用功,都是南辕北辙。对于我这样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尤其如此,我只有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丝优势,取得一点成就。扬长避短,切记切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