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锦集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锦集

《明朝一哥王阳明》是一本由吕峥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双色图文精印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一):走进王阳明的世界,立德,立功,立言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王阳明早就看透了官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特点,发牢骚道:就做官这项高风险的职业而言,皓首而无成者占绝大多数。幸而有成,能得其当盛之年者几人?这几人中,想做点事却又半途而废、垂成而毁者,又往往有之。可不谓之难乎?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二):我爱心学

王守仁的传记,阳明心学的入门读物,用了一定的艺术夸张和现代讽喻的手法展开对阳明经历的猜想。心学,集儒释道之大成,中国哲学不可逾越的一层。说知易行难,可能不是很准确,因为知行本一体,或者说我们就算读遍心学的著作,但还是极难做到知行合一,为什么?因为没有去知,所以也就没有行。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个人觉得,当今大多数人之所以难以领会心学的精髓,根本上还是没有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至于致良知,开启正能量,更是难以驾驭。说什么有心无力,其实还是不知不做罢了,若一生如此度过,那便是废人。

若研习原汁原味心学经典,首推《传习录》。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三):改变世界的心灵导师——王阳明

改变世界的心灵导师——王阳明

16世纪初,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心学大行于天下,开出新风气,滋养出徐阶、张居正、胡宗宪、徐渭、汤显祖、徐光启、黄宗羲等一流人才。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割据东南,曾国藩以阳明心学为指导,编练湘军以据之,历时十二年而功成名就,再造乾坤。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等人上下求索救国之道,最终皆服膺归宗于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早已走向世界。日本明治时期,伊藤博文、高杉晋作、山县有朋、东乡平八郎、岩崎弥太郎、涩泽荣一、大隈重信等数之不尽的杰出人物对王阳明奉若神明,在阳明心学中汲取营养,终使日本迅速崛起。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四):知行合一(最近痴迷王阳明,求讨论!)

史书读到500年前王阳明这里,有一种异常的兴奋感也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感。

我觉得王阳明应该算是传统中国社会中最后一位圣人,前有孔孟朱熹,但是历史到了王这里中国的思想真正达到了顶峰。此后再无人能超越。也许人们可以举出诸如顾炎武,黄宗羲这些其后的哲学家,可是他们也是在沿着王的路线上继续发展的,他们仍然是在前人的体系之内。

是王阳明,在中国的思想体系中参入了人这个参照系。孔孟也谈人,可是他们思想中的人是一种太过抽象的概念,朱熹更夸张,直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真正到了王阳明这里,人变成了有性格有感觉的个体的人。(无奈,在我所受的学校教育中,我所接触的王阳明经常被编成某道判断唯心唯物的政治“经典题”。世上本没有唯心唯物之分。一区分,我们便已经调入了西方二元论的陷阱中。当然我们的考试题更夸张,为了宣扬某个主义。。。)

也许没有后来的事情,王阳明给后人的印象可能会变成像孔子孟子那样抽象的神。但历史给我们的是更大的惊喜。指挥明中叶两次大战的绝对胜利,让后人无比惊诧。这就像我们永远都不可想象疯子尼采可以做点实事,黑格尔能上战场,而每天非常规律的读书下午四点后到不远处散个步渡过一生的康德突然改变了作习。绝对的哲学家王阳明居然也是绝对的军事家。这件事情绝对是了不得的。因为你纵观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有谁能做到王阳明这样。知行合一,是多么难,多少历史上伟大到极点的人物都没有办法做到。一般的哲学家只不过是书斋中的引领时代的英杰,他们的文字和思想虽然彪炳史册,但他们的理念和信仰也始终没有办法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得到应用和验证。但王阳明做到了。能文能武,即出世又入世,内圣外王。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身上千年前老子与孔子出世与入世思想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在这一点上,我依然想说,王阳明之前之后没有中国思想家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千年两大主线哲学体系在一个人身上得到如此完美的融合。

总觉得这是冥冥中的历史任务。总觉得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思想,没有之一。

之后到现在的五百年,中国再没有出过这样的人物。不知道中国哲学在王之后究竟还能怎么走呢,除了不断的修正王学,似乎已经到了尽头。王的哲学是中国哲学成熟的最巅峰。

可是今天,没有多少人清楚这个人了,更有人拿王阳明是个唯心主义哲学家说事,可是这种远远落后于王哲学的西方二元论体系又怎么可能解释得了比它更先进的存在呢!

。。。。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中国有另一个成语叫知行合一。他们简直可以作为一组天生的反义词。明代的文学家都很会作画,写诗,唱词,堆假山,种花草,造房子。而园林仿佛就是他们对自己所描摹的理想世界的反应,可是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这样的直接,他们可曾为无法在园林中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想法而痛苦吗。他们如何能做到这样理想世界的知和修建的园林的行的结果的统一呢。知行合一,在如今看来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可是为什么在王阳明那里是如此轻松,他究竟掌握了怎样的秘密呢?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五):第二次写书评啊!

——他早已习惯,在沉默中去表达自己的心意,他以为她明白自己的心意,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都是如此。然而,她依旧没有停下离开脚步,他似乎感到有些许不一样,于是想开口挽留,才发现,张嘴不知如何说起。

这个记得好像是在什么书籍或是影视作品里看见的,大致是想说,有些你本原来拥有的东西,或者说妥帖一点,你原先拥有的能力,很简单能力,就比如上面说的,沟通的能力,如果你长时间的不去使用他,时间久了,也许你就失去了这种能力。

《明朝一哥》这本书是我18年5月份的时候买的,写这篇书评是现在在写,我偷偷的瞄了一眼笔记本右下方赫然显示是2019-07-14 17:23:57,也就是说这本书读了一年多才读完。去年这个时候,刚刚在深圳这边安定脚下来,觉得自己无论无论如何应该要有所收获,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找个对象,有自己住所。这些都不是我所想的,觉得更为确切的说,这些像是在赌博,完全没有任何筹码,却又有些想象,也许是内心深处的自卑,所以完全为了安慰自己说,这些都不是自己所追求的,反倒落得个心安理得的淡定。

于是,就觉得应该重新拿起自己的爱好,读点书籍,健身,这些简单却不是不可实现的。所以当时在某转转上买了10多本书籍,因为出对明朝历史的兴趣,所以看见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就丢进了购物车,看见吕峥的《明朝一哥王阳明》,本来是不想买的,因为这个书名太扎眼了,一看就是市场类,博人眼球的书商书籍,这种书一般腰封华丽,包装精美,所以内容空洞无物,买回来多半是吃灰。虽然吃灰的主观性在与读者,你不读当然吃灰,但客观上也说明书的内容不咋地,所以说多就说不清了,就不说了。

但是不知为何,这本书居然还是买回来了,居然也看完了,而且现在还在写书评。如果非要问原因的话,我只能说,因为事情过去久了,具体原因不知为何,来为自己辩解了。

《明朝一哥王阳明》是2010年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吕峥。该书用幽默有趣的新式笔法,让读者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一生。 这是百度词条上的,说明这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的书籍,作为传记类,特别是现代作家来为古时候的名人写传记,我一直感觉不太好写,因为大环境在这里,一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卷帙浩繁。这八个字,门槛太高了,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落得个痴狂自大,哗众取宠的骂名。所以自古很少有人能跳出文化背景来,一直在为圣人背书,某朝如果有人或者有观点与圣人学说不符,大多会被冠以歪端邪说发配边疆的下场。

所以给人感觉是,不是中国文化不够强大,而是中国文化太过于强大了,强大到后人想对圣人学说做新的注释或重新解读时,总是会有强大力量来捍卫。当然,我们现在大可站在历史之外,说这不是文化的罪祸,是人为造成的,用现代科学价值观说,这是既得利益集团造成的。

所以这一展开说的话,就又会陷于无休止的证述之中了,这也脱离了写这篇书评的意义了。前面章节,基本上是对王老师的生平做了说明,大抵有才华的人出生一般都有所不同,王老师出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其实看了下之前有些同学写的评论,有赞,当然也有踩得。反方观点说的较多的是,书籍空洞,批判作者是借着“当时什么火”搭个顺风车,误人子弟啊。这些,我不敢妄自评论,因为本来这本书前前后后,我就看了一年多了,而且只看了一遍。贸然评论,真的就是哗众取宠了。但是,我觉得有一点还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让一个只听说过有一个明朝,明朝有一个搞教育的,叫王阳明。能通过这本书,对王老师的事迹有所了解,并且不至于看了一半,就束之高阁了。这也符合王老师提倡的“有教无类”吧。

吕峥借由书籍,抒写的观点,不知道吕峥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做到,说的是做到。书出版的是2010年,写的是500年前的一位古人,现在是2019年年初,已经过去了快10年了,不置可否,在这10年里,变化太大了,最大的变化就是一个“快”字,快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当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是绝大多数人事陷入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吞没。

身体感受到外界的变化,本能的做出快速的反应,由于外界的不断变化,身体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最终造成忘我,忘记原来拥有的本能,最终本能的迎合着外界的变化,某一刻想要反抗时,却不知从何说起。

未完待续

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感受,就是有时候你很想说点什么,就像现在一样,你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或是经历一周的工作,想做一个总结。心里已经打好台词,事情的始末,事情的发展,自己的心里真实想法,和必要的表达以及记录。但是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了,更多是当你拿起笔记本或是笔,然后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于是,只能陷于下一轮的洪流之中。

如诸君所看见的,这篇书评本来是为上面所写的书评,但是由于时间和生活的演变,最后变成了什么呢。如果以一周,作为一个轮回,每周一作为开始,周天作为一个结束,我想我已经陷于一个循环中疲于奔命了。以前总觉得自己理解什么是生活,其实发现生活无处不在,如同你如果在追求生活的意义的时候,你就已经错了。

结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