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的读后感大全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的读后感大全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是一本由度阴山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一):知行合一王阳明3

这本书前面的家训部分还是解释的很好的,作者引经据典,也有自己的思考,比如什么容人、自谦等等都不是那些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的解释。不过家书部分刻画出来的王阳明太圣洁了,王阳明本来打破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可是自己的在致良知中大部分也是在灭己欲,就比如在和宁王作战时嘱咐下人如果他败了,就把府邸点着,然后全家以前殉国的这种做法……虽然他的圣学可以纵横万物,但人要为了圣而这样虐己虐人,还是不要的好。

至于最后一部分的育儿,本身我是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再来有些说法也不得当。比如王阳明让子女们学词章,学骑射,学礼……然后下面给出的解释,诸如学礼是为了让礼在躬亲执行时融入血脉,还可以强身健体(这个我简直……)没错还算合理,然后作者在下面感叹了一下“这才是真正的育儿之道”。我个人认为育儿方式对不对好不好本身不在于形式;其次不是每个孩子都必要学什么骑射,什么中华旧社会繁文缛节;再者,都说因材施教,有些人就不适合这种从小规规矩矩的教育方式。所以对于这段,我觉得王阳明教育自己孩子用这种理想的方法很不错,但是不知道作者在感叹什么……

总之,大体上还是一本好书,虽然我吐槽了它,但是缺点差不多也就这么些了(不质疑作者的权威)。这本书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两个心学关键词结合的还是很好的,值得一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二):事上练,皆可见。

3000多页的知行合一,王老师的确是一位乐于施教,循循善诱的大人物。在他那个年代,平民皆尧舜,人人为圣贤的学知的确也打动了很多知识分子和普民大众。他的门徒遍布全世界,其中还包括日本的精营大师稻盛和夫。文中提及他毫不“大费周章“便使两家公司进入世界五百强行列,靠的就是王阳明的一部分先知理念。 本书大部分着重讲解大道理,读古书有一好处,可以重拾起那些读书年代才有机会朗朗上口的文章,读,悟,清理,觉醒。尤其在情绪波动比较激烈的状态里,能静下心读古文,是自救的良计。 如下: 孔孟思想之精华:大臣者,以道侍君,不可则止。 王阳明晚年写下的一篇很动人的诗词:“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我心本具的良知“: 良知不是恒等额,有人更多,有人更少。他们产生对应的福报和恶报。“不执”: 因材施教,不以主观凌驾别人,顺着对方的思想。以下是本人的一部分感悟:生意人,经常为一时失误找借口而不得不说谎,总进行深刻反思。没办法做到一句谎话都不说,但总也要求自己基于事实“适当优化“语言,尽量还原事实,谎言对他人无害。纵观这是一个处处充斥着谎言的社会,纵使当中的谎言亦属无伤大雅,有些歪理正解的”职场老油条“还雅称其为”销售语言“听甚反感!每个人都处于这种为歪做正的大环境中,有多少是实实在在的”事“,是否有人掂量过? 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非常贴近以上描述的状态,即“道理我懂,但我做不到!“十个人这样讲,大家觉得无可厚非;一百个人这样讲,大家就认为“做不到”是一种常态,那我“也可以”;于是,懂道理就够了。不是我一个人“做不到”,大家都“做不到”,我心坦荡了。综上,大家遇上烦心事后,总生抱怨,悔恶,甚至仇恨。对一部分能“心神领会,知行合一”的人却馈以“装逼”的质疑,烦恼带去的狭隘是能够摧毁一个人的心性滋养的。我时常会观察与我沟通的人的神情,尤其是眼睛部位的神态,有些人的眼神里透露着藏不住的“怨”,它如此肆意地摧毁了一个人向往“善”的意图,或者说,他们在“怨”的包围里无法挣脱。而少部分人的眼睛神态富有“韵”,他们总能耐心的善待一切不顺,即便当下也有难以纾解的烦闷,他们总能下意识地调整状态,靠的正是累积已久的“不怨”,定力和智慧。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三):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圣经

王阳明生存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超过五百年了,这五百年间,斗转星移,无论是人的精神面貌还是风俗习惯都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但有些东西就像深藏窖中的美酒,时间越久,越是香醇,王阳明的家训也是如此。

在王阳明的家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其对教育的解释,看过王阳明家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五百年前古人的想法竟然是如此地贴合当今的社会现实,仿佛那不是一个早已作古的先贤,而是我们身边的一员。当今的中国教育一直有这样一个矛盾点,一方面官方在呼吁减轻孩子的学业压力,注重素质教育,而另一方面,家长却始终想着给孩子找更多的补习班,完成更多的作业。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官方拼命吆喝,父母继续加压。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学得痛苦不堪,灵性尽失,将来的成就也自然不会高。

《王阳明家训》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就内容上而言,他批评了当时那种“记诵辞章”的教育内容,对每天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来督促孩子的不屑。他提倡的是古圣先贤所立下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伦理道德,一切都应该以激发人内心深处的良知为最高目的。换成今日的说法,王阳明所提倡的是道德、素质教育,批判的是应试教育,也许有人会反对说:现在都是什么时代了,还讲这些过时的旧道德。的确,有些内容对当今的时代而言是有些不合时宜了,但是他那种重视少年道德培养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幼年时的道德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人能否定这一点。

而就教育的形式,王阳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主张的是鼓舞孩子的兴趣,使他们内心喜悦,如此他们自然会进步。具体的方法是引导孩子吟唱诗歌,让他们在音律中宣泄不快,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通过深入钻研、体会锻炼他们的思想。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孩子在娱乐、读书的过程中一点点提高,顺应着自己的天性成长,最后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这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很有启发意义吗?我们的家长也让孩子报兴趣班,学钢琴、学画画、学书法,但是她们的目的却不是让孩子从中获得志趣,而是为了考级,拿证,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百般逼迫,对孩子的痛苦不管不顾,硬生生将陶冶心灵的活动变成了摧残孩子身心的酷刑,舍本逐末莫过于是。王阳明提到,如果这样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把学校看成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用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

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3》给我们提出的就是这样一个警示,每一名家长都应该对此警惕,你想要将自己的孩子塑造成怎样的一个人?是卓尔不群的英才还是鄙陋不堪的学习机器?是能做大事的人,还是眼界狭小的人,一切都要从教育开始。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四):最朴实的智慧

《王阳明家训》短短不足百字,相对于曾国藩家书的长篇大论,远远无法与之相比,而且它的内容也十分简单,所讲述的都是最简单最朴素,所有人都听得耳朵里生茧子的“滥调”。

“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以上就是其家训《示宪儿》的主要内容,简单吗?简单。自古以来,诗书传家者大多都以类似的价值观劝诫子孙,大同而小异,王阳明被誉为千古一圣人,他的家训竟毫无特殊之处?粗看如此,但实际不然。

首先,它的确朴实。那些想要从王圣的家训中找到成功秘笈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因为这家训并不是你想要的成功学指南,他也不是要以这家训让子孙做大官发大财。他写下这短短的家训,仅仅只是为了让后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遵从于内心“良知”的真正的人。这一点是家训的最终目的,也是王阳明一生所要贯彻的理念。

其次,它在朴实中又显得与众不同,透露出王阳明高人一筹的智慧。

举一个例子,就以最普通的“勤读书”这一条来看。自孔子以来,儒家所推崇的便是一个“学”字,而“学”的途径则是读书,无数大贤讲读书的方法,说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循序渐进,要怎么怎么样,王阳明说,这些都对,但最重要的还没有说出来,他的意见是:读“好书”。所谓的好书,在王阳明的心目中,就是原始的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不仅佛道辞章之类的杂书不看,那些前人注解经书的著作也全都不读,他认为这些无益于激发人内心的善和智慧。这种看法是有些狂傲的,简直是将几千年来的往圣先贤都扫进了废纸堆,但有道理吗?好像的确有他的道理。后世对四书和五经的论述大多都已经远离了原始儒家的本意,而充满了歪曲与谬误。另外王阳明也不主张朱熹的熟读精思读书法,他提出读书不需记住,也不需理解,读书只是一种焕发你心中光明与良知的方式。

王阳明的思想是具有颠覆性的,同时也是具有开创性的,体现在他的家书中,也是如此。

《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这句话在其语境中其实是对世人逐利的一种批判。而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利之一字的确是处于一种被批判的地位,要不怎么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说呢?但王阳明却否定了这种说法,他提出只要“良心”不泯,尽管逐利。他否定的是贪利之心,即为了名利而产生的一系列杂念和非分之想,这些念头会蒙蔽人的“良知”。这一看法一直为后世的学者所诟病,认为是这种好利的思想造成了晚明时代声色犬马,人人逐利的恶果。但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王阳明的本意并不是如此,他从根本上是反对贪利的。

这就是王阳明的家训,看似平平无奇,却从深处泛出一种发自灵魂的闪光,那是一位伟大先贤的人生智慧,是他对其子孙的殷殷期盼。

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3》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王阳明家训的大门,其通俗而浅近,易读而无门槛,很是不错。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五):知行合一 良知光明

拜读完本书后,心潮澎湃,每次读完一封家信,愈发觉得王阳明深不可测,但最让我感到难得可贵的是,王家的家风、家训、家规是那么的严格,那么的朴实无华、接地气,而不是先前认为的高高在上,真不愧是千古第一等人。一个慈祥的、顾家的、孝顺的、爱国的、勤奋的、勇敢的、智慧的、仁慈的。。。一个集所有正能量的尊者跃于纸上,并长存我心间。

曾国藩家训我也拜读过,曾国藩当时为了平衡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保护家人、保存实力,他的日记和家训多少有一些启奏圣上的味道,而且王阳明打仗靠的是良知,讲的是格物致知。而曾国藩打仗靠的是守拙,我不占敌人一点便宜,敌人也休息占我一丝甜头。我只要把我的战壕挖好了,就和敌人耗到弹尽粮绝。蒋介石很推崇曾国藩,但我觉得蒋介石不够幸运,遇到了更擅长兵法的毛爷爷。毛爷爷在用兵上就是采取灵活的游击战,神龙见首不见尾。

本书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是棋王阳明的家训《示宪儿》,剩下的都是对《示宪儿》的解读,分析。第二章是王阳明写给家人的书信。第三章是王阳明对家族、家庭,乃至“中国为一家”的高瞻式致良知的解读。

王阳明之所以封神,不单是因为他在战场上用兵入神,敢为人不敢为,而且他还在有朱熹理学的背景下,创立了阳明心学,提倡致良知,事上练和知行合一,收获了一票粉丝。孔子虽然在弟子人数上超王阳明,但自身在官场上不如王阳明吃得开,但严格算起来,王阳明也是一名儒家弟子。在创立心学之前,他是认同儒家的理念的。即便是创立心学之后,他也提倡尽孝、为善。心学和儒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应是分开的。都是弘扬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并教人扬善除恶的。

王阳明写给家人的信中,无不包含着王老的泪水。有欣慰的泪水,有无奈的泪水,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泪水,甚至有对未来不确定而担心家道中落的泪水。真的是用心良苦,王老50多岁就因肺疾离开了人世。肺疾是当年在龙场悟道时染上的,在与疾病斗争的同时,也不忘致良知,尤其是在生命弥留之际,1529年1月,他路过广西南赣,病逝于船上,南安政府的周积问他有何遗言,王老看向船外,波光粼粼,于是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第三章就是写如何修、齐、治、平的。第三章是建议每名家长人手抄一份,或是每个乡镇都抄下来,贴在墙上。其观点之新颖,到了今天也不会过时,仍然适用。他呼吁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家长要求孩子怎么做,那么家长自身就要过硬,不然被孩子发现父母不过是光说不练的花架子而已,渐渐失去了影响力。他反对填塞式的教育,要让孩子们学有余力,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适时引导他们向善向上,上善若水。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并不复杂,只需知道: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发现正确的事,知道如何去做,怎么去做并不难。难的是愿不愿意真诚地去做,毫无杂念去做,天下为公地做。知不难,难的是行。发现良知不难,致良知难。世间万物不需向外求,心即理,内心已海纳百川,只需向内求,让自己良知光明,就能无愧这一生了。

这是我拜读完本书后一点点认识,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其中涉及到对一些人物的评价,还请多包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