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共2册)》读后感锦集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共2册)》读后感锦集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共2册)》是一本由(日)冈田武彦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9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共2册)》读后感(一):我与阳明先生的故事

高中的时候看《明朝那些事儿》,第一次知道王阳明,第一次听到心学,他临死前那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让我感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看到像徐阶、张居正这么牛逼的人物都是受心学影响,马上买了《传习录》来看,看了一半便扔下了,后来跟人聊起王阳明,只能说出三个词,心学、知行合一、牛逼,完全是一种站在门外看热闹,跟风瞎鼓掌。

后来这些年,又断断续续买过阳明先生的书,依旧没看完,网上也看过也讲阳明心学的视频,亦是一知半解,21年底跟朋友吃饭,讲到有个日本人走遍王阳明生前的足迹写了一本《王阳明大传》,写中国思想巨擘最好的书,居然是一个日本人写的,他觉着很悲哀,而我,作为一个跟阳明先生分分合合这么多年的渣男,居然不知道这本书,我觉着很愧疚,回家后就开始拜读,很快读完了上部,依旧云里雾里,只是在书里看到一句,儒生要先学《大学》,再读《孟子》,接着是《论语》,最后是《中庸》。

于是,我先看了南怀瑾先生写的《原本大学微言》,背诵了《大学》原文,又重读了《孟子》《论语》《中庸》,如今再拿起来看下部,才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阳明先生一直以来被称为大儒,不看儒学而直接看心学,就好像要直接吃第六个包子,阳明先生“致良知”的学说本是治愈世人功利心的一剂良药,而我一直以来都是抱着功利之心去读阳明先生的著作,企图一朝悟道,成为向他那样厉害的人物,这真是缘木求鱼。

现在看来,阳明学说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其实很简单,良知人人生来就有,只是被私欲蒙蔽,所以先生在良知前面加了一个致,做任何事情,问自己一句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吗?问的多了,良知就越来越不会被蒙蔽,越来越能明辨是非,为善去恶。稻盛和夫那句经典的“作为人,何谓正确”大概也是从阳明先生这里悟来的。大道至简,难的是奉行一生。阳明心学,脱胎儒家,融合佛道,自成一派,担得起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共2册)》读后感(二):《王阳明大传》

书共上下两册,上册起于1472年九月三十日王云诞生,止于1514年四月二十一王阳明调任南京鸿胪寺卿,时年43岁。 前几章介绍了王阳明的家事,简单来说,家世显赫、家境殷实,认先祖王羲之,比较可信的是从曾祖父槐里先生王杰、祖父竹轩先生王伦、父亲龙山先生王华这一条线。王华状元出生,当过皇帝日讲官,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可以说打王阳明出生起,他就处在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他的脾气,也和他爹一脉相承,忠义,有操守,但他似乎没有他爹那么刚正,从惩戒继母和遇刺逃走那几幕看得出来,他也精于权谋,当然这几则事迹存疑,但如果他只是个死读书、认死理的人,也难有后面的成果,更别说反对当时的朱子学说了。 上册大事记如下:1472年出生,名王云,5岁改守仁,10岁诗才显露,被称为神童,12岁立志,17岁结婚,沉迷佛道,18岁遇娄谅,开始志于圣学,21岁乡试中举,1493年开始,经历两次会试失败,直到1499年,28岁的他第三次会试中第二名,之后殿试中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给王越修坟,之后回京,上书“边务八策”,可见王阳明的军事之才。 1500年6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31岁在茅山学道,之后反乡,觉察辞章、佛道之学不足,转投儒学。 1504年,任山东乡试主考官,出13道经义、5道策论,9月,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在京期间,与湛甘泉讲圣学,之后这个人几乎贯穿王阳明一生。 1506年,35岁的王阳明入狱,开始读《周易》,次年贬贵州龙场,再次年,龙场悟道,著《五经臆说》,创龙冈书院。 至此,王阳明开始全身心投入传播圣学,湛甘泉在他去世后写墓志铭称他年轻心无定性,先后五溺: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到了35岁才转投圣贤之学。王阳明徒弟钱绪山则概括王阳明有学三变:少辞章、后道佛、终圣贤,教三变:知行合一、静坐、致良知。 在龙场待了3年,随着刘瑾倒台,1509年,他离开龙场。次年三月,任庐陵县令,十一月入京,与黄绾、湛甘泉搞了个学习小组,黄绾在此后也贯穿王阳明一生,甚至到他的儿子。 接下来几年内,王阳明先后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1513年底去滁州赴任,次年四月二十一任南京鸿胪寺卿。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开始了讲学生涯,在他的心学体系里,有三大学说: 一是培根,诚意为根,具体的知识才是枝叶。 二是立诚,心即理,知行合一,行是根本,只有立诚才能主导实践。 三是良知,认为《大学》里致知就是致良知,实现致知就要去除蒙蔽心体的障碍。 在儒学方面,他进行了三个统一: 一是博文和约礼,朱熹认为先博文后约礼,也就是先知后行,而王阳明认为博文和约礼本是一体,知行就是一体,博文是约礼的表现形式,人心先天就存理,只需以具体的事物即博文去表现,博文之中蕴含天理,天理就通过人去做的各种具体事情而表现出来,从这里也就暗含约礼的前提,即内心通明。 二是道心与人心,程颐认为道心是天理而人心是人欲,朱熹则认为道心为主,人心遵从道心,而王阳明认为只有一心,私欲多则是人心,通明则是道心。 三是尊德行与道问学,也就是先天德性与后天学问的关系,朱熹认为后天学问更重要,陆九渊认为先天德性更重要,而王阳明认为二者本是一体,内心通明,德性外发,就是学问。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共2册)》读后感(三):冈氏的《王阳明大传》的不严谨和失误

笔者是因为早年读了《传习录》,然后买了一套《王阳明全集》,读了三四年,才走进了“儒学”之门,所以对于有关王阳明的书籍都是十分留意的。 这本《王阳明大传》,买了一年多而始终没有翻阅。近来无事,终于开卷,却发现里面错误连连,每隔几页就能找到一处。 实在不敢相信,这是名家名作。 下面,依次举出,供读者朋友们留心勘察。 1、第6页,“王学左派主张,无论我们多么卑微,都和圣人一样具有完美的良知,无须做学问,也无须痴迷于繁琐的修行,只要达到顿悟,就可以变成圣人”;第8页,“只要顺应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极其简单。” 这个观点,正是被后来人所批判,如在黄宗羲主编的《宋元学案》里,指责“王阳明流于禅,根本不是儒学”。尊德性而道学问,下学而上达,怎么能够偏废?一偏废,就支离破碎了。 其实,在《王阳明全集》里,王阳明是极力批佛、和禅教划清关系的。但是他在讲学的时候,往往喜欢“打禅机”,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了。 2、第12页,“王阳明是‘明代第一理学大师’……” 这个说法,有待商榷。若论知名度和影响力,王阳明当然属第一。单单就学问来说,他的好友湛若水不会在他之下。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二业合一”的理论,更适合用来教育学生。 3、第39页,“《论语•先进篇》中记载有曾子的故事。……” 此处的“曾子”,当为“曾皙”,是曾子的父亲。在后面的275页,也说是“曾点”。——这个错误,确实不应该。 4、第44页,“钱希宠感到十分惊奇,就跟他开玩笑说……” 这一段,明显有缺文。可能是编校人员的失误。详文,见《王阳明全集》的“世德纪”,1393页。 5、第51页,“王阳明率军攻陷叛军的根据地南昌之后,本欲攻击南京的叛军,获悉南昌失守,立即撤军反攻”。 句子不通。“本欲攻击南京的叛军”后,有缺文。当是:宁王获悉南昌失守,立即撤军反攻。 6、第61页,“巧用智谋惩戒继母”。 这个故事,纵观《王阳明全集》,并无记载。不知出自何处,是否可信? 7、第70页,“张载是北宋的大儒,……后来听到程颢和程颐两兄弟的讲学后,深感自己的学问不精,甘愿拜二人为师,虚心求学。” 这个说法,肯定来源自张载的门人吕大临写的《横渠先生行状》。然而在当年,程颐知道了这篇《行状》之后,专门给吕大临写信,解释说:“有过交流切磋,但是表叔(张载)的学问自成一家。” 吕大临并没有修改。程颐说吕大临这个人,“肆无忌惮”。 8、第74页,“理一分殊”;后面83页,注释:“源于唐代的华严宗和禅宗”。 如本书所说,“理一分殊”是程颐提出来,朱熹接着阐释的,但并非来源于“华严宗和禅宗”。在《二程集》里有记载:有人看见程子翻阅佛经,便问:“有所得吗?”程子说:“无所得。”又说:“一部《华严经》,一个‘艮’卦可了。” 9、第88页,“‘八条目’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此处的错误,让人惊愕,因为“八条目”的正确顺序,应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第89页,“朱子这样解释格物:格物之‘格’乃‘尽’之意,穷尽事物之理,是为格物。” 在《大学章句》里,朱熹说了他是“格物”取自程颐,意思是:“即物穷理,至乎其极。”所以,单用“尽”来解释“格”,实为大谬。 11、第94页,“八条目”的顺序,又搞错了。 12、第154页,“尘尾安在”这个小典故,也出自《二程集》,并非王阳明首创。 13、第282页,“王阳明实行‘新法’时,也采用了胡安定的这一教育方法。” 此处的“王阳明”,有误,应为:王安石。 以上是笔者读完《王阳明大传》上册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还有其他的疑问,因为没有考证,不再一一列出。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意思是: 如果你想简单了解一下王阳明的生平,读一遍本书,并无不妥。但是,如果想要学习王阳明的思想,就必须去读《王阳明全集》了。 当然,王阳明的思想有优点,也有缺点。 等你读完了《四书》,以及《周濂溪集》、《二程集》、《张载集》、《朱子全书》、《陆九渊集》,还有《陈献章集》、《湛若水大全集》,这一切,就一目了然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