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之源-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0字

历史之源-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0字

《历史之源-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约翰•H.阿诺德 (Arnold J.H.)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之源-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治史三境界

第一层境界:现在与过去某一阶段比较,分析差异,预测未来;

第二层境界:代入过去,思考当时人判断依据,力图发现一致性的联系;

第三层境界:发现行为模式,增加现时选择。

不够140字,摘抄:

这是并且总是一个愚蠢的问题 ,它任意曲解了艺术和科学这两者的性质 ,假装后者不包括想象或领悟 ,而前者不具备严密的观察或系统的技巧 。它还分裂了两种类型的知识 :以意义和理解为基础的真相 ,和以呆板的事实和平庸的 “真实 ”为基础的真相

《历史之源-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读书摘要6

本书主要讨论了历史的本质及特征,还有我们该如何看待思考和研究历史。本书论证了历史是一个多元混乱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故事,历史学家的任务是将混乱的过程梳理成一个有序的故事,尽管这伤害了历史的真实性。不同的历史学家会抱着不同的目的来撰写历史,需要对此保持清醒。本书还列举了不同历史学家有关历史编纂的方法论,并探讨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浩如烟海的史料。撰写历史时需要权衡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同时真相在历史中是变化多元的,试图找出一个永恒地真相是危险的。

《历史之源-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先举例再论证,小白已被绕晕?

因书名受到吸引,但开局却并非顺畅。对于宗教文化背景缺失的我来说,这样一个故事所要呈现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最初看的是英文原版,因为开篇的举例而放弃,转为中文。 这就不得不提到本书的写作手法,每一个章节都是以一个故事或一种现象作为论据引出,最后得出观点和结论,但例子背景来回呈现,观点和结论反而不够清晰。 往往是看到一个章节结尾,或下一个章节开始,才知道作者这段文字想体现的目的。总之,背景知识的大片缺乏,对于小白的我来说,整本书看得很是迷离。 不过,作者写书整体还是有脉络可寻。历史的发展,面对的一些问题。

《历史之源-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读后问

历史不可能完全重现过去。

因此,问题是:

1、历史应当挑选哪些过去的事件进行研究?

2、被挑选的事件是否有证据支撑,不需要主观的解释?

3、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否准确?

4、谁来挑选事件?

5、以何种标准挑选事件?或者说,哪些事件会被写进历史书中?

6、谁阅读这些历史?

7、我们眼前的历史是可信的吗?如果不,则从历史中推演出来的规律或者原则是否缺乏基础?

8、历史的作用是什么?提供记忆?提供预测未来的工具?

《历史之源-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吐槽一下中文翻译

简单的概括内容:

序章、为何要研究历史?历史何以重要? 第一章、用中世纪的一场谋杀案作为例子,解释史学家是如何重新讲述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以及如何解释这个故事的意义的 (这也许就是历史)。 第二章、历史是如何演变的:希腊的循环重复历史观、基督教的直线前进历史观,中世纪的伟人论、文艺复兴的夸张修辞、宗教改革之后的怀疑论。撰写历史的人总是有其目的。 第三章、16世纪开始史学家不再“创造历史”而是追寻“历史的真相”;’启蒙运动开始把理性、自然、人类融入到历史中;20世纪历史如何作为一门学科变得职业化; 第四章、历史学家如何用手头的原始资料挖掘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并解释这个故事; 第五章、如何在更宏大的层面解释一个历史事件;历史学逐渐和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 第六章、如何理解过去的人 第七章、如何看待历史的真相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是非常好的,以前总认为历史枯燥无味的我,读完之后对历史(特别是西方历史)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中文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总的来说,语言不够简洁,太多连词,语序有时也不太符合中文习惯,越看到后面两章越火大,很多句子明显未经打磨,读出来都觉得拗口,有的几乎是按着英文语法直译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