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读后感1000字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读后感1000字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是一本由(日) 川胜义雄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2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读后感(一):华夏人的历史意识绝大部分是....

司马迁《史记》、道教、佛教、贵族构成了本书。司马迁的部分还是蛮精彩的。佛教的部分以慧思为切入点,如果加上惠能个人觉得会更深刻一些吧。当然作者并非研究佛教的。作者的很多观点和总结感觉都很到位,甚至深刻。用我的大白话说,华夏人的历史意识绝大部分是以伦理为核心,进行各种批评,尤其生活琐事更是如此,其本质是时刻建立阶级秩序。作者对贵族的分析,并没有认为贵族掌握的官僚体制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反而提出了军队的因素。这才是权利的来源,也是保护汉族文化的根源。为何要保护呢?窃以为,一是对自身有利,一是对入侵胜利者有利,至少是无害的。(作者言,贵族,在蛮族入侵以及长年战乱中坚忍的存活下来,并且保护了汉族文化。)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读后感(二):读《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书后

本书是川胜义雄先生的遗稿合编,展现了川胜先生在三方面的成果,司马迁的《史记》研究,中古宗教史研究和六朝贵族制和中古共同体研究。

而书名的《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即来自于第一部分的一篇文章名,作者主要从世界史和中西史学交流角度,对“《史记》是一本对《春秋》以来历史事件进行伦理批判的作品,且一般的中国史书至多不过添加了对于过往历史的政治伦理考察,作品中并未包含世界史理念或历史发展的思想”(页002语)这一说法进行批判,认为太史公固然是继承了《春秋》以来的采善贬恶的思想,却不停留于此,其自身经历使得他对单纯的善恶标准提出了质疑,并且在《伯夷列传》中提出了“天道,是邪非邪”的疑问。

而世界史概念成立的根据是以历史意识的存在为前提的。历史意识就是指我们在历史过程中,将自身的存在依赖于历史,且自身受到历史委托的一种自觉,并在这一过程中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甚至追问历史过程本身的意义。(页005)而这点正是继承了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的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的宗旨。通过历史世界中以具体形态出现的种种现象或行为仔细观察及分类,并客观、生动地描写出来,与抽象的哲学讨论比较起来,可以更加深刻,鲜明地揭示历史的意义以及人类世界秩序原理的重要性(页007)。

而且川胜先生很好的把握住了中国人思想和古希腊思想的不同,古希腊思想一般偏向于关注普遍,永恒的存在,在永恒不变的事物中寻找真实的存在。因此对于古希腊人来看,存在认知可能性的对象必须拥有明确的独特属性,必须是必然完整、排他性地维持现状的事物,且不会再内部变化或外部作用力下转变为其他事物的事物。而历史恰恰不符合这一规律,因此在古希腊思想中历史意识属于边缘性的学科。而中国人则采用《易传》中的辩证法的思想,探索人类在历史中的史记行动为事实根据来把握世界的一般性思想倾向。

第二部分的中古宗教研究,其中关于黄巾起义的研究可以认为是第三部分六朝贵族制的接续研究,从宗教史的角度指出了,当秦汉时期的古代共同体乡村秩序崩溃后,道教是如何以反体制运动为出发点,并在推翻体制之后成为各地重新建立社会体制的核心之一。张鲁领导的五斗米教通过自律的信仰共同体,重新建立起了基层的社会秩序,所以为曹魏政权所笼络,但为了防止其效仿太平道发动起义,所以将其信众与领导者分离,并将高层迁往都城,但是却逐步为世俗国家的直接组织者—贵族,士大夫所接纳,并收获了信徒。虽然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教团的潜在危险,并进行了一定改革,但是因为江南国家体制以及贵族统治体制的特性,导致广大民众对其不满,而具有古代遗制的江南社会逐渐被开发,使得民众具有了发动了反体制的能力,而农村共同体又因为贵族体制的占田崩溃,最终孙恩卢循等人发动了起义。这两次反体制运动都显示出了乡村共同体崩溃后,民众对于建立全新社会秩序的渴望,这也能揭示为何宗教会在中世社会蓬勃发展。

第三部分的六朝贵族制和中古共同体研究的讨论大多属于方法论性质的讨论,非小子所敢讨论,如有兴趣可以参看川胜先生的大著《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读后感(三):中国人的历史意识:正《易传》,继《春秋》

论文集。书名取自是书第一章的最后一篇文章,第二章实际讨论道教和佛教,第三章分析六朝的贵族制和中国中世史研究,真正讨论中国人的历史意识的,就是第一章的四篇文章。以下主要就这四篇文章进行讨论。

开篇的《司马迁的历史观》,最早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为了回应类似下村寅太郎认为“《史记》只是一本对《春秋》以来的历史事件逐渐进行伦理批判的作品,且一般的史书至多不过添加了对于过往历史的政治伦理考察,作品中并未包含世界史理念或历史发展的思想”的学界看法。(p2,本文中未注明引述观点来源,不过下村寅太郎在《关于世界史的可能性依据》中声称:“最早有组织地记载历史的古典著作《史记》是包含史论的,是针对《春秋》以来的各个历史事件所进行的伦理批判。在此之后一般的中国史书……直至近代……不过是针对相应历史时期加以政治伦理考察而已。根本不存在世界史的理念或发展的思想。”参见日本哲学会《哲学》第18号第18页。足见川胜义雄这篇文章,实际上想回应的就是下村寅太郎的观点。)

川胜义雄勾出《史记》中“《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太史公自序》)和“天道,是邪非邪” (《伯夷列传》)两句话,尝试论述“礼义之大宗”,就是指构成人类世界的基本秩序原理;“道”的形而上学,构成了司马迁的思想根基。“道”与“礼”构成的关系问题,催生了司马迁世界史构想的基本意识结构。说实话,我觉得这一篇,能感受到作者身为一个日本学者对司马迁的钟爱,但文章的说服力并不强,大约也有篇幅限制的原因。因此后面进行了一些补充论述——第二篇发表于稍后的《亚洲调查月报》(社团法人亚洲调查会,1972年2月)将司马迁与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希罗多德横向比(拉)较(踩);第三篇《天道,是邪非邪?》(朝日新闻社《中国文明选·史学论集》的“总论”及“后记”)和第四篇《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历史的东西》,研究社,1976年)提出司马迁所说“正《易传》”即存在论,“继《春秋》”即价值论,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到最后一篇,论述始显得完整。如果进行归纳总结,我认为这一篇,乃至这一章实际上讨论的是【伦理观念对史学的影响】,具体内容本文就不多详谈,请观是书。

最后谈两个问题:

其一,P34-37试图以杜预和刘知幾为例论述六朝到隋唐的史学趋势:“以‘春秋之义’为基础,与其他的‘道’之学——玄学、佛学——相抗衡,代表了儒家的立场。”“在这一时期确立的史学继承了《春秋》学的正统,比以礼学为中心的儒学更儒家。”姑且不讨论这一论断的正确与否,从思想史的角度说,举一例可以代表整个朝代的史学吗?一些接受史方面的工作恐怕是不可省略的。

其二,川胜义雄论述的核心史料即上面提到的从《史记》中钩稽出的那几句话,尤其是“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并将这段话归于“(司马迁)向同僚壶遂披露了自己的决心”(p59标点同书虽然我有点异议)。然而实际上,这段话亦出自《太史公自序》,为开篇之言,是文并非对壶遂而写,后文提到壶遂,也仅意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引出下文,并非对壶遂剖白。不过瑕不掩瑜,理解的一点偏差并不影响该文论述的完整性。

说点题外话:有趣的是,在第一章中被作者川胜义雄激烈批判的下村寅太郎,其实是作者的姐夫。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读后感(四):历史根植于中国人意识

历史,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熟悉是因为我们从上学读书的时候便要学习历史,我深刻地记得我初中第一堂历史课上老师跟我们说的话,学习历史不应只用来应试考试,应付检查抽擦的背诵,而应该用历史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看待问题时知道“以史为鉴”。而也正因为我们粗浅地学习了历史,便深感历史之浩瀚,有些老专家学者,一辈子或许只能研究一个年代,或这一年代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广度深度。

历史何等之重要,历史中藏着的是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宝贵财富,历史如师是对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历史如路是前人披荆斩棘的开拓,历史如树是年轮需要时间的沉淀。放眼当下,历史的宝贵性突显,历史带给我们的智慧更显得尤为珍贵,是我们应对时代与世界之变化,应对各类冲击与冲突,应对灰犀牛和黑天鹅,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的最好法宝,正是因学习历史方才能明辨是非,正是因学习历史方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正是因学习历史方才能崇德尚礼,正是因学习历史方才能笃行不怠。

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我们珍视、铭记、对照、借鉴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这种中国人的历史意识,深刻在每个人的基因中。今天我要和大家聊得也正是一本这样的书,由在国际学界久负盛名,日本京都学派东洋史学第三代学者的代表人物川胜义雄所著《中国人的历史意识》,用一位日本学者眼光审视中国人的历史观和历史意识,起初我以为是一本晦涩难懂的论文合集类的研究,没想到切入视角独特,所选角度新颖,足以见义雄教授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研究之深入。全书将义雄教授13篇遗稿,详实整理,精准教译,身为读者在捧读时心生敬佩。

之所以赞叹义雄教授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研究之深入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有广度的认识和深度的研究,有着契合中国人的历史观,后期编辑在整理时也在布局上花费心思,让读者可以快速的有一个对历史意识的认识,全书首篇选取的是《司马迁的历史观》,而司马迁是我们人人熟悉的西汉史学家,他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虽被贬官而不言弃,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名誉中外,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义雄教授对他的历史观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是将司马迁与尊称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著成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著成《历史》的希罗多德进行了对比性研究。

同时书中还包括义雄教授关于中国宗教瑰宝道教与佛教的研究成果,例如《道教与季节》一文,以宗教视角洞悉中国人的季节感,这样我联想到《淮南子》中对二十四节气的明确记载,表明崇尚道家的撰写者对于天文、农时的关注,而《淮南子》道家道教的重要典籍,足以见得义雄教授的研究已深入肌理,站在了世界的眼光看文化,不带有任何色彩。而这只是其中一瞥,书中还包括了他对中国六朝时期的研究收获,中国中世史等重要成果。书籍在内容的选排上还对大量的论文引用内容进行了注释和引用资料的支撑,可谓是大家对中国历史和历史意识、道教与佛教、中世史等内容的重要参考书目,书中观点独到,不仅对于中国史的学习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学术史意义。

最后借用本书的一句推荐语,《中国人的历史意识》探讨了这些与中国人文历史息息相关的问题,试图厘清历史根植于中国人意识中的发展脉络,还原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如何在社会变幻的漩涡中被层层形塑的历史渊源、场景与走向。如果您也是个历史迷,您也想去感受历史的魅力,看一看何为中国人的历史意识,那么这本书绝对不可错过。

《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读后感(五):也许,记录历史就是将无价值的时间价值化的过程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章围绕中国人的历史意识来讨论,第二章的大主题是道教佛教的发展,第三章介绍了六朝贵族社会的起源构成和发展。

我个人比较能看懂第一章。另外,关于第三章的贵族制,我强烈推荐壹卷出品的另一本《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这本我也写过书评:贱民金字塔

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

8.1

经君健 著 / 2021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壹卷工作室

槽一下,第一章看着看着会有“鬼打墙”的感觉,内容非常多重复的部分:

《天道,是邪非邪》篇中,第27页第二段与《司马迁与希罗多德》篇中,第13页第的段相同。

《天道,是邪非邪》篇中,第29页最后一段与《司马迁的历史观》篇中,第2页最后一段相同。

《天道,是邪非邪》篇中,第30页最后一段与《司马迁的历史观》篇中,第4页第三段相同。

作为已经走出“鬼打墙”迷阵的“前辈”,我建议可以直接阅读第三篇《天道,是邪非邪》和第四篇《中国人的历史意识》。

其中《中国人的历史意识》这一篇内容更浓缩、讨论相对全面而且涵盖了大部分前几篇文章,甚至有更进一步的探讨,比如第69页第一段,相比于《司马迁的历史观》篇中第4页第三段的内容,对于“道”有更深的理解。

在《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开篇,作者提出一个难能可贵的观点,即原封不动地记录历史事件本身就是十足伦理批判的行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想象一下,一位高官做了大坏事,位高权重的他为了不让家族荣誉受损,肯定希望自己的丑闻不要被记下来,而历史的记录者们,不畏其强权,就算有失去性命之忧也要“直笔”,比如《左传》中崔杼弑庄公的丑闻得以留存下来的故事。这样史官“直笔”事实的行为背后,当然饱含着针对人间善恶好恶的价值评判。

以此为依据,政治的存在离不开伦理规范的建设,中国的政治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伦理世界,建立一个充满秩序和规范的社会,这个秩序和规范就是“礼”,所谓以“礼”治国。

由此,作者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对于“礼”的维持这么热衷?

这部分讨论让我深感茫茫宇宙中,人类的渺小、孤独与无助。

人类对秩序的热衷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无秩序的抗拒与恐惧。这里提到了元历史的概念,“不仅给予人安慰,而且无比通顺,通过各种缘由调和宇宙与人类存在关系的牢固体系”。而历史,就是“针对陆续引发灾难、不幸、苦恼等各种事件、带走一切东西并且左右个人或集体命运的历史,传统文明社会中的人们用尽一切手段对作为和谐秩序的宇宙进行持续再确认”。

不管是最终答案42,还是神经网络之父Geoffrey Hinton曾经说过的“只需要4.398万亿个参数,就可以知道宇宙万物的奥秘。”我们在永恒宇宙之间存在的理由是人类绕不开的问题。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儒家探究的是价值论,道家、佛家讨论的是存在论。价值论、存在论这两个议题交织起来就是哲学的核心问题。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在我看来就是主动放弃了对价值的求索,将自我回归于静谧空虚,以此和永恒的宇宙达到共生,以自己的“不变”来应对宇宙的万变,毕竟唯一不会变化的就是变化本身。

另一方面,“礼”的倡导者以维持现实文明世界的秩序为己任,以可能是更激进积极的态度来对抗虚空的宇宙,用具体的“礼”来赋予生活中各个方面以意义,这也是这些知识分子们守护秩序的动力所在。

历史的记录也是出于这样的动机,人们记下日常琐事的点点滴滴,用记录这个动作去赋予过去以意义,记录这些事情作为人类存在过的证明,将人类的存在与永恒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到底,历史的记录就是将无价值的时间价值化的过程。

随着作者理解到这一层面,很难不产生对渺小人类的悲悯之心。

这本书里,另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是《关于重田氏的六朝封建制论批判》,阅读的过程像是在近观文化人打架哈哈哈,也可以看出当时文化界思想的交流碰撞是非常激烈的,推荐大家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