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字

《千年一叹》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珍惜和平

没有太多说世界地理知识和文化储备的我把这本书当作一片旅行日记,一路走来,文化之旅,冒险之旅没有太多是惊喜,浏览中也补充了部分的文化知识,爱琴海名字的的由来原来是父子情,战乱的伊拉克的巴格达居然是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故事的诞生地,印度的脏乱差跟我脑海中的感受相同,尼泊尔的自然纯真是我真正想向往的。

看这类书,即使没有太多文化上的感悟也能小小的触动人的思维。世界上真的还有人生活在战乱之中,生活在没有思想没有尊严的社会。和平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又是多么的幸运

《千年一叹》读后感(二):不如《文化苦旅》

如果没有《文化苦旅》,也许凤凰卫视不会选择余秋雨,也许也就没有这本《千年一叹》了。只是,十年写成的书与一年赶成的篇篇日记的确不一样,后者更似快餐文化,辅以电视台的节目,色香味配上零碎的真知;前者适合静静咀嚼,不断翻看作者梳理的脉络,思考更纯粹。

行程太艰苦、局势太混乱、写作时间太短,尤其是其它古文明的衰落太震撼,以上几种因素混杂,作者在书中有抛出与中华文明对照的问题,但日记体的形式显然无法深入梳理。这本书只能是个引子,下一步要展开相关阅读。

此外,如果说行旅日记这种题材,我推荐唐师曾的《我的诺曼底》,他历时13年走访二战战场写成,2005年的书。(最近在整理书柜,找不到原书上图了,大家上网搜搜吧~)

《千年一叹》读后感(三):后世流传的传说。

“面对稀世的伟大,我只能竭力使自己平静,慢慢品咂。但是,当伟大牵连出越来越多的凶险,平静也就渐渐被惊惧所替代。

我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思考,偏偏弥补了每天一边赶路一边写作的仓促。

世界屋脊下的炉火,烛光,实在太迷人了。

一个王城进门的第一风景就是坟墓,这种格局与中国文明有太大的差别,却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兵黩武的王朝的荣誉结构。

历史的最终所有者,多半都是手无寸铁的艺术家。

既然走了一大圈循环还是回到原地,希腊人也就不去辛苦了。

我说在中国也向来如此。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因此就出现了学者的责任。但是,弘道的学者也永远是少数,历来都是由少数人维持着上层文明。

她以希腊的立场热爱中国与中国文化,认为这是“同龄人的爱,再老也理所当然。”

愚昧不是真正的无知,真正的无知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

人类真正的奇迹是超越环境的。不管周边生态多么落后,金字塔就是金字塔,让人一见之下忘记一切,忘记来路,忘记去处,忘记国别,忘记人种,只感到时间和空间在这里会和,力量和疑问在这里交战。

我想,所谓文明的残断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而是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为此,现在尼罗河边,我对秦始皇都有点想念。

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而秦始皇却让中国历史活了下来。我们现在读几千年的古书,就像读几个喜欢文言文的朋友刚刚寄来的信件,这是其他几种文明都不敢想象的。

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最大遗憾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金字塔靠近地面的几层石方边缘,安坐着一对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恋人。他们背靠伟大,背靠永恒,即使坐一坐,也想在发什么誓、许什么愿。

一个人的过度劳累会损耗元气,一种文明也是。

他觉得,两种古老文明见面,不能让年轻的国家笑话。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也以这样的方式来卫护旅游。但一想到法老的后代除了黑黝黝的枪口外别无选择,不禁心里一酸。其实,人家只想让异邦人士花点钱来看看祖先的坟墓和老庙罢了。

任何杰出的文明不仅会使自己遭灾,还会给后代引祸,知道千年之后。

“街上空无一人,就像是闯进古代,有点怕人。”

世间有太多的疑难,太多的敬畏需要向上天呈送,于是立了一柱又一柱。

人类因所敬仰而浅薄,古迹则因身后空虚而孤单。

不管怎么解释,只会流泪,不再说话的巨大石像,非常感人。

它们见过太多,因此老泪纵横,不再说什么。

一切都停止了。没有了古代和现代。没有了文明与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

其实,不枯萎才是怪异的,而枯萎属于正常。

不热络,也不容易破碎;不亲昵,也不容易失望。

不被过度热情或过度愤恨所扭曲,才是大文明的大气象。

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又总是振振有词,千古皆然。

不管走再远的路,只要落脚,就能快去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

你看,即便在恶潮般的动荡中,人们对寻常生活的渴求,仍然像血管般弯曲而强劲。

使一座伤残的城市慢慢复元的,并不是什么痛快的复仇计划,而是普通民众对寻常生活的渴求。

在充满战争狂热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并不坐在坦克里,也不捧着炸药躲在街角,而是那些冒死呼唤和平的人。

一脚踏进旧城,浓浓的一个中世纪。

于是,哭声,歌声,诵经声,叹息声全都汇于墙下,一个民族在这里倾吐一种压抑千年的心情。

结果,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又欲哭无泪。

把历史消融于艺术,把宗教消融于美术。这种景象,我在罗马,梵蒂冈,巴黎还一再看到。由艺术和美学引路,千年岁月也就化作了人性结构。

在佩特拉山口我站了很久,看着远处的烟尘和云天,心中默念着一句告别时怎么也不敢说出口的话:妻子,但愿我们此生还能见面。

是的,孩子,你们可能都不认识字,用不着圆珠笔,到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在你们拉车空闲时,哪怕像祖先刻写楔形文字一般画几笔吧。这番心意,来自你们东方那个发明了甲骨文的民族。

一切善良都好像是传说,一切美丽都面临着杀戮。

伊朗土地的主调,不是虚张声势的苍凉,不是故弄玄虚的神秘,也不是炊烟缭绕的世俗。有点苍凉,有点神秘,有点世俗,一切都被综合成一种有待摆布的诗意。

这样的河山,出现伟大时一定气韵轩昂,蒙受灾难时一定悲情漫漫,处于和平时一定淡然漠然。它本身没有太大的主调,只等历史来弄弄得渲染。

美与丑的极端性对比,便是人间与地狱的差别。

我们从两河流域开始,很久没有看见正常生活的模样了,猛然一见,痴痴地逼视半天,感动得想哭。

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这座国门很气派。

我不知出国多少次了,但中国,你第一次以如此伟大的气势矗立在我眼前。这次终于明白,不是距离的遥远,也不是时间的漫长,才会产生痛切的思念。真正的痛切是文明上的陌生,真正的思念是陌生中的趋近。

一路走来,每一块土地都是有表情的。

离别之后才懂了它——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份检讨。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斥责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却常常嘲笑它为何不走另外一条。它好不容易在沧海横流之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却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悔。

我们这一代人生的太晚,没有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为你说话。我们这些人又过于疏懒,没有及早地去拜访你的远亲近邻。我们还常过于琐碎,不了解粗线条、大轮廓上你的形象。但毕竟还来得及,新世纪刚刚来临,今天,我总算已经及时赶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