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两河文明三千年》读后感100字

《两河文明三千年》读后感100字

《两河文明三千年》是一本由[法]乔治•鲁著作,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2-3,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河文明三千年》读后感(一):两河文明三千年

苏美尔人的创造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石,人类文明的几乎所有元素都能在苏美尔人这里找到源头。古代的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既是虔诚敬神的信仰者,也是脚踏实地的务实主义者,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渴望长生不老,但又很清醒,因为他们清楚,只有神灵才是永生的,对于人类来说,死亡不可避免,这是我们应该接受的现实。两河流域文明死于僵化和老迈。苏美尔-阿卡德文明的主要特征就是尊重甚至崇拜传统。正如法国学者乔治·鲁所言,两河流域文明“塑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也间接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两河文明三千年》读后感(二):人类文明曙光初现之地

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Μεσοποταμία,μεσο意为中间,ποταμία为古希腊文中河流之意)地处亚非欧大陆交接处,得名于域内标志性的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已知的首先使用这一地理概念的人是斯特拉波,他在《地理学》中把后世所说的两河流域分为两部分,南曰巴比伦尼亚,北曰美索不达米亚,后讫老普林尼始将整个地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无论是从自然地理角度还是从人文历史角度来看,两河流域无疑都是极为重要的地区枢纽。人类第一缕文明曙光便初现于此。

从历史、语言与考古来研究两河文明的亚述学,最早或可追溯至17世纪德拉·瓦莱对楔形文字的解读尝试。经过历代专业学者和无数爱好者的努力,亚述学从最初颇具寻宝意味的探险挖掘、铭文临摹和文献释读,发展到20世纪系统考古发掘方法的确立和多层面社会历史研究的兴起,俨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以西亚考古学为基础的现代亚述学兴起于奥斯曼帝国国力衰微之时,西方诸国学者当仁不让地成为学科领域的主流力量,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文学、宗教、政治史、经济史、文化、科技、社会及日常生活等多个层面。苏联学者基于唯物史观对两河文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奴隶制发展也曾有独树一帜的研究。日本也有多支考古队活跃于西亚地区。我国亚述学研究起步较晚,贡献较为突出的学者有拱玉书(语言文字和文学研究)、吴宇虹(苏美尔早期经济研究、法律研究)、于殿利(古巴比伦经济研究)、国洪更(亚述赋役研究)、李海峰(本书译者,古巴比伦不动产经济研究)等。总体来看,国内亚述学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李海峰),学界规模小,民众关注度也十分有限——这或与国内全面介绍两河文明的亚述学著作/译作并不多见有关,适合笔者这种非专业爱好者阅读,或初学者进行系统入门学习的著作,更是少有。基于个人阅读体验来说,乔治·鲁《两河文明三千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满足此类需求的选择。

乔治·鲁(乔治·雷蒙德·尼古拉·艾伯特·鲁,Georges Raymond Nicolas Albert Roux , 1914.11 .16~1999.08.12)九岁时随家人移居中东,随后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生活了12年,在此期间他在贝鲁特接受了耶稣会的教育。他于1935年返回法国,在巴黎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41年毕业,后来又进行了亚述学研究训练。1950年乔治·鲁成为伊拉克石油公司的一名医务人员,这一时期他除头两年在卡塔尔度过外,其余时间几乎一直在伊拉克工作生活。在1956~1960年期间,乔治·鲁在伊拉克石油公司发行的《伊拉克石油》和《新月》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古代伊拉克文章,它们构成了他后期著作的基础。1958 年 7 月 14 日伊拉克革命后,乔治·鲁回到欧洲,成为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国际医疗部门主管,于1980年退休。长年的中东生活经历以及对古代文明的盎然兴趣都是促成乔治·鲁撰写此书的重要因素。1964年,他出版了本书英文版Ancient Iraq第一版,全书涵盖了两河文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史。1992年发行第三版时,乔治·鲁根据最新的学术进展对全书进行了修订。

全书结构简单明晰,前两章为概述,最后一章为结语,其余章节均采用线性时间叙事。第一章概述两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和贸易路线,着重对域内不同地貌单元加以区分描述,并引出地貌差异对文明形态影响的思考。第二章则综述了亚述学的研究方式,并对学术发展史进行了简要回顾。从第三章开始,作者用了二十三章的洋洋巨篇来讲述两河流域从旧石器时代到希腊化时期的数万年历史——作为全书重心的文明史,从乌鲁克时期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楔形文字“文明破晓”算起,至基督诞生前夜的希腊化时期逐渐消亡,历时约三千年。

乌鲁克文化之前的哈苏那文化、萨马腊文化、哈拉夫文化,以及欧贝德文化,并不是简单连续的先后继承关系,它们至少有部分是重叠的,“每一时期内都有呈现各种各样地区性的、有趣的亚文化群存在的空间”。它们被考古学家根据陶器、建筑、雕塑等出土材料的形制与风格的差异加以区分,这些材料——比如陶器——并不是在某时发生了突变,而是在上部地层中有一个旧形制混入新形制并逐渐被取代的过程。欧贝德文化分布范围涵盖从杰济拉至两河三角洲的广大区域,是第一个“统一”两河流域可耕种地区的单一文化。作者小心翼翼地从欧贝德文化神庙在城市的中心地位出发,引出了苏美尔人的社会文化特征,并推断“欧贝德时期代表了苏美尔文明发展的第一阶段”。

《两河文明三千年》读后感(三):三千年两河流域文明的魅力

法国作家乔治·鲁编著的《两河文明三千年》像神秘的宝藏,透着古老的诱惑,散发着历史的幽光,吸引着我向它靠近。毕竟,在人类的五大古代文明—两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中华文明、古代印度文明以及古希腊文明中,两河流域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

两河流域也称“美索不达米亚”,即:即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平原。位于现在的叙利亚东部和伊拉克境内。两河流域在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是干旱少雨的区域,它为周边的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在下游地区,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我们常说的两河流域文明也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的中心大概围绕在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周围一带,它的北方古代文明时期称“亚述”,南部地区是巴比伦尼亚。而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今伊拉克的中北部),南部是苏美尔。

亚述在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北部,东北靠扎格罗斯山,东南以小扎布河为界,西临叙利亚草原。整个亚述是以亚述城(底格里斯河西岸)为中心的,是古代西亚交通贸易中心。亚述最早的居民是胡里特人,后来由塞姆人移入,与胡里特人逐渐融合,成为亚述人。

巴比伦尼亚,这一地区原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东南部的苏美尔,一是西北部的阿卡德,西元前2000年以后首次被阿莫里特人征服,由于汉穆拉比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最高统治者,巴比伦尼亚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进而留下了非常著名的也是世界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法典《汉莫拉比法典》。它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声称君权神授。

阿卡德是古代巴比伦文明的故乡。

苏美尔在今伊拉克的南部。 苏美尔人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目前所知的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创造,使用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象形文字的前身,这记载了两河流域的最早历史文化。后来考古发现中,有很多三种语言即古波斯语 、巴比伦语和埃兰语,刻写在贝希斯岩石、黏土上长篇楔形文字铭文事迹,是外来侵入者的最好佐证。

两河流域文明谱写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学者将这部4000年历史的史诗誉为世界文学的奠基之作。

在与两河流域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我小时候看过的诺亚方舟的传说,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载入《圣经》,对西方影响至深。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古巴伦人在此基础上用于测量土地、计量粮食产量及人工,这一发明延用至今,比如时间及经纬度等。

两河流域还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乌尔古城,编制了第一种法律《乌尔纳姆法典》,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通过解读和考古发现,两河流域的人们在文学、科学、数学上都有惊人成就。后来又发明了10进位计数,是拱形建筑的发明者。

两河流域有发达的灌溉系统和运河网,种植小麦、酿制啤酒,病者、贫者、寡妇、孤儿受到很好的救助。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

两河流域逐渐衰退、消亡的时间大概在于公元1世纪,大量属于阿契美尼、希腊和帕提亚时期的纪念碑和文献是最好的纪实。

但两河流域是如何缓慢衰退、最终消亡,并没得到相应的重视与研究。作者给我们分析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两河流域逐渐衰退、消亡包含了三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近东塞姆历史学家、希伯来学家或亚述学家,都不愿涉足几乎不熟悉的希腊和伊朗研究领域,认为两河流域文明的研究已超出正常工作范围的边缘话题。另一方面,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和灭亡,与当时的政治,种族,语言,宗教,经济,甚至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有些因素甚至超过了相关研究者的认识范围。

对此,作者把它归结为,因为阿契美尼时期,希腊化时期,帕提亚时期三个外国的不断侵入统治,导致巴比伦永远失去了独立,逐渐消亡。

考古学家发现,在一座房子里发现两层三层或者更多层叠加在一起的地面已是常事。

因为,在被遗弃数年乃至整个世纪后,可能因为诸如战略或者商业主的优势地位、丰富的水源,或者对神灵的虔诚等原因,重新定居或者重新占领这片土地并重建。这是一个奇特而又壮观且独有的考古现象,它就像地质一样,横截面可以清楚地呈现出众多居住层的概况。

这本书就像它记载的两河文明一样,吸收着无数人的眼球与关注,不过一旦走近它,捧起阅读之后,越读越晕乎,越读又想逃离。因为它不断变更的历史,不同方式命名的时期,不断发生的历史事件......从穴居到农耕;从农村到城市;从文明的诞生到众神的产生进而到英雄时代;错综交叠的王朝与帝国。总之,这是有悖于我们寻常所读的历史书籍,最初读完,脑子完全是一片乱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中,我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在这不断的纠结与不舍以及反反复复的阅读中,那些让人躁动、跳跃的经济、文化、人物、时期、王朝的变更;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在不同时期的各路神仙的护佑中谱写的历史,创造的人类新篇章,越来越鲜活,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让人感到它的厚重。

值得庆幸的是,作者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两河流域的这些遗址、纪念碑、时间和思想放到了适当的时间和文化背景中,展示了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明的非凡凝聚力和连续性。它是一部简明的、在许多方面并未完全充分地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政治、经济和文化史进行研究的著作,但它成功的让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对古代东方的历史。

《两河文明三千年》是一部值得参对其他几个古代文明一起细细慢读的史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