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感100字

《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感100字

《青年艺术家画像》是一本由(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感(一):“我将百万次地去迎接现实的经验,在我的灵魂的作坊里去锻冶我这一类人尚未被创造出来的良知。”

随着主人公斯蒂芬即将出走爱尔兰,本书到这就结束了。读到这里,我感觉到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为他感到欣慰。松了一口气是为了祝贺自己终于把这本晦涩难懂的著作“啃”完。本书作为我接触的第一本“意识流”,一开始阅读完全没有章法,再加上作者运用的象征、暗喻过多,并且对爱尔兰当时的环境背景不熟悉,只能一边读,一边看译者留下的注释和自己查阅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才有些渐入佳境。 本书作者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根据他部分真实经历,忠实地记录了斯蒂芬从少年到青年时期在国家、宗教、家庭方面的自我挣扎,在剧烈的思想斗争、与师友谈话和海上少女的启发下,终于完成了内心的升华,并下定决心去异国他乡实现理想。本书虽然明面上是在描述斯蒂芬,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斯蒂芬”。少年时期对万物的懵懂,青春期的狂躁,青年时期的困惑,也是灵魂在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自我意识正在慢慢觉醒,发现自己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加剧对这个世界的厌弃。但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要驾驭自已的命运,做好反叛的准备,来寻求精神上的自由。

《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感(二):现阶段只能从结构和语言上感受,其他还需要反复阅读,而至于如何对待宗教,乔伊斯已经写出来了

一个月左右读完,当然不是一直读,偶尔读,最涩记录是一个多小时只盯着一页的一段话的几个词汇看,总之非常伤神经了,乔伊斯说过,他就想伤人。不能说是纯文本阅读,这目前被归为文学流派中意识流的代表作品所产生的艺术感觉远超于所定义的。可以说,我们先不急着对号入座,这当然基于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存有座位不够(全)的情况。乔伊斯的表达(权且用“表达”二字来代言,若说是乔伊斯的小说、文学……那太肤浅了,也容易让乔伊斯受到先有评文学审美体系的干扰)不仅仅是文学性的,它还是哲学论辩,文艺理论,学术著作,宗教思想,语言学,符号学,词汇音乐影像视觉知觉触觉学……乔伊斯是庞大的。所以我在此仍不把乔伊斯的小说看成是我所理想的小说。尤其137—143及146页关于宗教的搬弄陈述,甚至让我恨他。不过立刻过去这一些,乔伊斯又恢复到了乔伊斯,又恢复到了那个让我恨不能把那些闪亮的词汇吞到肚子里刻在心上的乔伊斯。不太做内容的评价了,反正我相信,目前是没有人能看懂我的评价,至少目前,也不存在交流的期盼和意义。最重要的是,乔伊斯已经给我启示了,我最要紧的是把这启示融入创造作品生命的过程,而不是试着几乎一定失败传递这种启示,没必要。可以肯定的是,我会引用他的话,作为我小说的开始。以及,这本书还需要一读,再读。

《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感(三):摘录

青年艺术家画像 斯蒂芬·德达罗斯

Kunstlerroman // Bildungsroman

P132 “他也清晰地看到自己与外界隔绝的生活毫无补益。他一点儿也没靠近他曾经希冀获得的生活,他也没有弥合将他与母亲、弟弟和妹妹分隔开的那种不安德羞耻感和怨恨。他感觉他和他们几乎毫无血统德关系。他们之间只存在一种神秘的寄养、养子和继弟的亲缘关系。”

P237 “人们普遍认为他整天琢磨、默思的学问,使他远离年轻的伙伴,而孑然索居的学问原来不过是摘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心理学及《圣托马斯哲学思想摘要》的纤巧句子大杂烩而已。他的思想是一片漆黑的疑惑和自我怀疑,偶尔由直感的光所照亮,在那样的时候,由于直感的光是如此的强烈,整个世界便会在他脚下倾颓、消亡,仿佛它被大火刹时吞没了似的:从那以后,他便不善言辞,以漠然、无动于衷的目光来回应别人的注视,因为他觉得美的精神像一件外套一样将他紧紧裹住了,至少在梦想虚幻之中他与高贵紧紧靠在了一起。然而,当那短暂的缄默的傲慢不再占有他的心灵时,他很高兴发现自己仍然厕身于普通的人们中间,在城市的污秽、嘈杂与怠惰之中毫无畏惧地、轻轻松松地度着时日。”

P342 “他的话似乎拨动了他本性深处的弦。他表述过自己吗,表述过自己的本来面目,或者表述过自己希冀成为什么样的人吗?斯蒂芬默默地瞧了一会儿他的脸庞。那脸上挂着一丝忧伤。他表述了自己,表述了他所惧怕的自己的孤独感。”

P352 注:少年手臂神魔力量=少年pueritia和青年adulescentia之间的一个确切的转折点,涵盖17年(《乔伊斯书信集》第2卷,p79)。此处为青年与成年的转折点;青春的翅膀暗喻伊卡洛斯。//乔伊斯将“不可磨灭的自我主义”成为救世主。“我将与世界的力量抗衡。除了对灵魂的信仰之外,一切都是无定的,只有灵魂改变一切,使无定得到光明。虽然我在这里似乎是作为一个不信教的人被驱赶出祖国的,我却从没发现过任何一个人的信仰像我的那样。”

《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感(四):第一本意识流作品

为了读《尤利西斯》作准备,先是读了《奥德赛》,又找来《青年艺术家画像》。就像攀登一座高峰,一直自觉没有挑战它的能力,便虔诚的做些准备工作。《青年艺术家画像》被誉为《尤利西斯》前传,以极具微观的视角展现主人公斯蒂芬·德达罗斯的自我挣扎、冲突重组、认知跳跃。

关于主角的名字:斯蒂芬·德达罗斯,斯蒂芬是基督教重要的布道者和第一位殉道徒,以此为名隐含着浓烈的宗教意味,主角斯蒂芬从小便生活着天主教环境中,在天主教会学校上学,受其影响深远,并且之后放弃宗教选择艺术。德达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能工巧匠,为克里特岛的国王建造迷宫藏匿牛头怪物米诺陶洛斯,而后为了逃离国王的监禁又用蜜蜡做出两对翅膀,和儿子伊卡洛斯飞离克里特,但是儿子因为不听父亲劝阻飞得离太阳太近,翅膀受热而融化坠落大海而死。乔伊斯用“德达罗斯”之名大概想要隐喻逃离和飞翔,主角斯蒂芬·德达罗斯在不同阶段中觉醒,初具自我意识、对抗肉欲、自我忏悔、逃离宗教、拥抱艺术。“斯蒂芬·德达罗斯”象征着两种拉扯,一种的宗教的羁绊,一种是对认识自我的强烈愿望。

小说的五章也表现了斯蒂芬的“飞升”过程,第一章斯蒂芬从懵懂无知的小孩成长,自我意识逐渐生成。第二章斯蒂芬初尝爱意,家庭变故搬离原址,青少年有了性意识,体会肉欲。第三章中,斯蒂芬沉浸欲望的满足,自我罪责感迫使他找神父忏悔并感到得到神的宽恕。第四章斯蒂芬贴近宗教,参加各类学校中宗教活动,得到校长认可,想授予其神职,但斯蒂芬对宗教对自我忏悔的意义存疑,他认为,宗教只是短暂逃避的方法,并不是真正自我救赎的方式,一想到未来自己成为神职人员之后的情形,便觉得无聊厌恶,最终下决心拒绝神职。第五章斯蒂芬进入大学生活,与不同同学对话,与不同立场见解产生冲突,最终决定离开故土、离开现在的环境,去欧洲寻找更广阔的天地,追求精神的极致自由。

从写法上来说,本书是乔伊斯早期尝试“颖悟性速写”,或者说意识流的作品,在发行本版本之前,乔伊斯很早便开始构思并书写此书,最终弃掉了并重新写作,之前的版本采用的是现实写法,或许乔伊斯觉得所谓“颖悟性速写”这样的方法更能充分表现主角思想上的跳跃和转变,这种写法本身就与心理活动的变动有相同特点,它们都是不受约束、毫无来由的,并且更能体现其中的个体性。读者在读的时候经常会觉得不明所以,一方面是意识流本身的飘渺虚幻,毕竟,想要深入理解一个人、一个角色的思想,就是很难的事情。另一方面是乔伊斯的渊博,他使用各种意向指代和语言,去表现角色的思想,但读者并不能充分理解意向背后所指代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乔伊斯的作品注释颇多的原因。

《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感(五):灵魂啊灵魂你在哪里

一直在宗教氛围中生活、学习的斯蒂芬,在整个身心都浸透了宗教信仰的情况下,停步,反思,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读着书中那些枯涩的描述思想波动的文字时,脑袋发涨,在字里行间艰难地跋涉,就像陪着主人公斯蒂芬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

从文字风格上来说,乔伊斯的文笔是诗意的浪漫的,但这种惬意在描写到他选择上大学而不是成为神父时戛然而止,此后关于美的定义、灵魂的探寻写得飘渺晦涩,他深入到他的内心里、灵魂里上下左右地晃荡,拷问信仰,挖掘灵魂的真实,选择不顾一切地为艺术献身。

书带有乔伊斯自传属性但又不完全是传记,内容自有它的纹路,而触动我的,正是那些艰涩的形而上的思考。灵魂、信仰、宗教,直面这些词语的时候,让人茫然,以乔伊斯从小研习天主教的经历来说,他的宗教情感是非常深厚的,爱尔兰的宗教氛围也相当浓厚,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很难想象逃离这种生活和信仰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枯燥的清规戒律的生活让人生畏,流派分支众多、互相攻讦的环境让人生疑,宗教的目的是什么,党同伐异?让人因恐惧死后的世界而驯顺祈祷?所信仰的究竟存不存在,为什么要毫不怀疑地去相信同为凡人说的话?

斯蒂芬是个冷静的、独立思考的人,当他在自己的思考下越走越远时,在别人眼里他简直成了异端,他选择听从、发展、成就自己的灵魂,他全新的自我意识就像从旧的尸身里重生出来的,他所体会到的灵魂的清凉、轻快和润泽,浸润了他的身心。

他选择成为孤独的、可能失败的艺术家,而不是世俗意义上万人敬仰的、拥有无上荣耀地位的神父,家人和同学的不理解击败不了他,他成了他自己的信仰。

像斯蒂芬一样年轻的人们,大概很少有这样深入地思考自己灵魂去向的,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斯蒂芬所得到的那种灵魂上的圆满让我很困惑,那是怎样一种感觉?“灵魂论”确不确切先不说,但感觉自己真的成了乔伊斯笔下粗陋、无知、麻木的人的嘴脸。

对于人生和心灵,很多人实在是太不敏感了,不,甚至可以说对其是完全不关心的,心里有一些想法蠢蠢欲动时,它们很快又会被世俗吞没,就像海伦•凯勒说的,很多看起来正常的人有眼但什么都看不见,有手但什么都感觉不到,有耳朵但什么都听不见。有心,但不会跳动,有脑,但不会思索,如果有灵魂,也是不会痛苦求自新的,是吧?

“我该如何存在”?这发问撞上的是软绵无力、茫然的、动物般的目光,灵魂你在哪里?我不知道,似乎没有触碰过你,任你沾满尘埃和风露,丢弃在阴暗的角落里。

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