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河流的读后感大全

生命河流的读后感大全

《生命河流》是一本由苏绚慧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1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河流》读后感(一):河流尽头的洒脱

生命如河流,起始到尽头是一段未知的旅程,等着我们去经验与冒险。河流的波动与起伏承载的正是你我生命的笑和泪、脆弱和勇敢,还有所有的爱与梦想。

任何人都无法超脱死亡。死亡来临时,临终者因心有不甘、心存留恋、心生恐惧而无法咽下生命中最后一口气。本书能够使临终者坦然面对死亡,灵魂安详自在,心无挂碍地离去。

《生命河流》读后感(二):“正能量”是饮鸩止渴的劣质心灵鸡汤

当人们开始不喜心灵鸡汤的矫情,正能量一词横空出世。我对正能量本身并无坏感,但当看到什么“要多交正能量的朋友”此类唯利是图的交友理论堂而皇之地走红,心里一阵恶心。

大众文化中的“正能量”其实就跟作者提到的“高举快乐与乐观才是被允许的表现”一样,是种精神暴力。“要病人快乐,要病人乐观向上,到底是病人的需要,还是周围人的需要?”

对抑郁症的态度也可见一斑。不求多么深入专业,多少人能至少去搜索引擎上了解一下抑郁症到底怎么回事儿?多少人能放弃同情心,而用同理心去了解一下当事人的想法?不过打着“关心”的旗号,说着“为什么要这么傻”的废话,无非是觉得自己更豁达更想得开更“正能量”,以鸟瞰的姿态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自己的高人一等,宣泄的却正是压抑不了、隐藏不住的“负能量”。

真正的正能量应该是正视“负能量”存在的客观性,给负能量一个表达的渠道与倾听的空间,所谓“川不可防”。

《生命河流》读后感(三):生命自助。

这段旅程不只是如此辛苦与煎熬而已,这段旅程骇人的还有那种独自一人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那些受苦受折磨的感受是什么。无尽的悲痛或愤怒,好像只能独自承受,即使说给别人听,也无法消除那些苦痛一分一毫。

这段孤独而无人可以完全明了、完全体会的悲伤旅程,是一段必须要与自己对话,学习陪伴自己、体会自己与疗愈自己的“一个人”的旅程。事实上,没有人可以治疗你内心的痛苦与伤口,唯有你心中滋长出爱,唯有你心中生出了超越苦难的慈悲,你才能因此疗愈自己,疗伤止痛,让生命因此从死亡的幽谷中重生。

在这一段灵魂破碎、生命再生的历程中,我希望有一本书可以陪伴你,希望这本书可以是一个稳定的力量与体贴的支持,让这段孤独旅程,至少有一些温暖,一些微光,直到再清楚看见爱的那一刻。

这本书用52 张图来象征一年需要走过的52 个星期。在一日一日、一周一周的缓慢步伐中,我们终究会走过那最惊心动魄与最心痛心碎的过程。虽然很缓慢,但终究会再次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仍然有其意义,并且在调适悲伤的过程中,会更加发现与明白,唯有爱能疗愈我们的悲伤,唯有爱,能温暖我们的心与生命。

要说明的是,也许在失落发生的第一年很难做任何阅读,也很难接受任何信息,甚至很难按部就班一周一周地面对自己、感受自己的悲伤,这是可以容许及接纳的。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能够阅读下去,让此书陪伴自己,都是可以的,没有时间限制。读者可以从任何一篇开始,也可以从愿意诚实面对悲伤的那一天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自我陪伴与修复。

《生命河流》读后感(四):直面死亡,是人生重要一课

文:魏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当我们恐惧一件事情而不敢面对的时候,通常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比如有些人害怕黑暗,因为黑暗中我们看不清周围的环境,无法应付未知事件;比如有些人害怕动物,因为他们不了解动物的习性,不确定动物下一步会如何对待他们。但人们可以避开黑暗、避开动物,却无法避开死亡。

《生命河流》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无法躲避死亡时,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临终者往往因心有不甘、心存留恋、心生恐惧而无法咽下生命中最后一口气,《生命河流》就是要教会我们怎样贴近临终者的内心世界、慢慢化解他们这些情绪、洞悉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心理诉求,使临终者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灵魂安详自在,心无挂碍、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如果我希望当死亡来敲生命之门时,我能平静、无憾、安详、满足地离开,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学习面对生命里的缺憾、伤痛与冲突。”这就是一个有着丰富临终关怀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生命河流》的作者苏绚慧女士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也是她致力于传播的,希望更多人能够掌握的人生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死亡有着根深蒂固的禁忌,不提倡谈论死亡,甚至不能传递坏消息,否则就是对临终者不敬、不孝,心狠冷血或缺欠同情心,这种观念使得许多人面对临终者只能强颜欢笑、若无其事,或说些隐瞒的话。其结果往往是留下太多的遗憾和后患。

对于临终者,由于他无法确切了解自己的情况,不清楚自己生命即将结束的期限,也就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尽自己未了的心愿,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化解对死亡的焦虑,等死亡真的来临那一刻,他们才匆匆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亲友们的隐瞒看似是保护,实则未免有些残酷。

对于生者,由于不能充分地跟即将逝去的亲友倾诉分离之情,没有足够的时间告别,其结果就是日后怀念之心无处寄托,部分情感和灵魂仿佛被硬生生地“抽走”,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就会终日神情恍惚、心不在焉、魂不守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一生。

其实,临终者即将离去时,告知并不意味着放弃,让他们独自面对,而是让他们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意识到必须要把握这最后的时间,完成生命里那些会留有遗憾的心愿,也让他们可以思考生命最后一刻他们希望被如何对待,不错过机会,也不做无谓的挣扎。

当然,这其中的方法很重要。在慰藉临终者时,我们绝不能用“同情心”,而需要“尊重”与“同理心”,不是远远看着他一个人挣扎,表示同情却无所作为。而是让自己的心跟他们的心真正“待在一起”,共同面对死亡。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在《生命河流》一书中作者举了一个发生在纽约公立小学的事例:“纽约的冬天常有大风雪,有时前一天晚上还是一片晴朗,第二天拉开窗帘,才发现已经积雪盈尺,门都推不开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会停止上班,学校也会通过广播宣布停课,唯有纽约的公立小学,即使是积雪到难以举步,却仍然开放,每逢这种情况,都有家长打电话到学校,怒气冲冲地责问,但校方的解释总会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挂上电话。学校告诉家长:纽约充满了百万富豪,也有不少赤贫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吃不起午餐,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学校停一天课,穷孩子们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停课。有些家长建议:何不让富裕的孩子留在家里避风雪,接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就好了?校方的回答是:我们不愿意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觉到他们在接受救济。”因为施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临终关怀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