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市场的昨天与今天》读后感100字

《市场的昨天与今天》读后感100字

《市场的昨天与今天》是一本由秦晖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324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市场的昨天与今天》读后感(一):穿越历史和形而上的政治经济学

这本书是作者20篇经济文章的合集,分为“古典商品经济与古代社会”、“市场理性如何实现”和“市场、改革与公正”三个部分,对于非经济专业并且对历史感兴趣的我,最容易接受的当然是第一部分,后两部分对我来说就显的有些抽象难懂了,现代人浮躁的心态让我难以对其有所深入理解,但也了解了个大概。

现在“穿越”盛行,已成了一大文学流派,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供写手们去穿越,可是如何能让读者信服其所著,这就要求作者有很多中国历史社会知识。而本书的第一部分的文章就是分别写出了作者从“汉金”、“五铢钱”到“唐代柜坊”等等相关知识的见解。

我国古代是个并不重视商业的国家,从众多的历史典籍中找不出特别多商业方面的专著和中国历史社会层次划分“士、农、工、商”,“商”也排在最后一位,并且在社会上有诸多限制和歧视。即便新中国建立后的“工农商学兵”,“商”也仅仅排在未进入社会的“学”和过于自谦的“兵”前面。但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和经济的成长壮大,它们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原动力。看过作者的研究文章,相信会对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时期的商业和经济活动的认识有较高的提升。

中国古代比我们上学时教科书所讲的“万恶的旧社会”相差很多,举一个书中的例子吧,汉朝时的粮食商品率已经达到35%,而我国1978年的相同数据也只有20%,可见当时人们生活水平已解决温饱,可将粮食换做其他生活用品。客观公正不带有任何政治上的意识形态来认识历史问题是一个人真正成熟也就是思想成熟的表现。

书的后两部分恰恰讲的就是意识形态上的政治经济学,这是我的总结并不一定正确。以“市场理性如何实现”和“市场、改革与公正”为题分别作文予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非经济专业的我来说原本以为理解这些内容会十分艰涩,可作者通过“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和“公有制改革”等很有吸引力的标题,加之深入浅出的解说让读者获得浅显的基础知识也并非十分困难。

此书是再次出版,原文多是作者在八、九十年代的著作,经过二三十年的社会变革,能够未加大的改动而再次出版,也表现了作者做学问的认真和扎实。

《市场的昨天与今天》读后感(二):也谈主义与问题

《市场的昨天与今天》是秦晖近二十年来的学术文集,按照“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商品经济”主要收录了秦晖80年代对于古代经济尤其是汉朝经济的考据,第二部分收录了关于农民理性,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的思考文章,重点谈论市场理性的构成,第三部分则是关于社会公正的讨论和访谈录。

在《市场的昨天与今天》,秦晖说80年代是谈主义,而90年代是谈问题,自己则是属于“非主流”,当别人谈主义时,他在考据问题,而当别人开始谈问题了,他开始讲主义。其实,在笔者看来,无论是谈主义还是谈问题,都无所谓对错,而关乎真伪。

诚然,如秦晖所言,现在每个人都在怀念80年代的风气,认为那是一个启蒙时代的开启,然而是否有“空谈误国”之嫌只能有后人来定。而到了90年代谈论问题,是否真的是因为想解决问题而去谈问题,或者只是为了谈问题去谈问题呢?在文章中,秦晖讲了私营企业的原罪这个问题。不少站在私营企业主这边的专家解释那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而秦晖认为,资本主义根本就没有原始积累,原始积累只是发生在开始资本运作之前,正如你不能把殖民掠夺看成资本主义一样,你也不能将侵吞国家财产认为是合理的原始积累或者原罪。

而另一个伪命题就是所谓的效率与公平之争。在秦晖看来,当年争执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其实都忽略了公正的作用,因此没有制度约束的效率就变成了少数人的致富,“只有在过程公正性已不成为问题,结果平等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时候,我们再来争论效率与公平才有意义。

另一方面,主义与问题之间又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义都必须依附于具体的问题上进行阐述,问题的论证也有利于厘清主义的边界。比如我们看到第一部分,关于汉朝经济的考据,无论是论证汉朝金锭的数量以及五铢钱的流通情况,都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商品经济,以及中国到底能不能在没有外力影响下自发产生资本主义。而之所以到了90年代强调正义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

当然,更为可敬的是秦晖对于学术的态度,本书曾于98年初版,而再次初版秦晖也说不需要有太多的修改,因为虽然世相万物在变,其学术体系思路还是始终的。也只有这种学术归于学术的精神,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底气。

《市场的昨天与今天》读后感(三):太专业太学术《市场的昨天与今天》

太专业太学术《市场的昨天与今天》

以前读过几本秦晖的散文和杂文,很喜欢,以为这本书也是关于中国经济的一些感受,可是打开才发现,竟然是秦晖专业的学术论文集,我可不是学经济学史的,所以老实说里面很多东西看不懂,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去做这么详细的研究。只是通过对比知道了当年罗马帝国用的是金币,比我们的金锭更加货币化,呵呵也不知道货币化这个词用得对不对,幸好秦先生没空看我的这篇评论。

不过里面有几篇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勉强看完了,还不错,比如第一篇《汉金新论》,看了才知道黄金在汉朝,尤其是西汉还是很流行的,具体的经济学术语到也知道一下,可看完以后就不敢乱说了,秦晖就这些术语没少进行对比和分析,这些术语还都差别不大,不过看过了还怕一不小心就写错了,只是感觉那个时代,黄金流通挺广泛,出土的汉朝金锭在历朝中算是最多的,汉朝之后,金子就多用于器物上,很少有汉朝这样大量实用金锭了。而且汉朝还有一个谜团,就是汉武帝一朝三次赏金,总量在整个西汉历史上占了赏金的百分之九十强,达到不可思议的八十万斤,合黄金两吨多,这有点离谱,现在中国的黄金年产量才只有二百吨,汉武帝的行为让人不能不感觉有点奇怪,历朝历代也独一无二。

其实我也挺喜欢收集钱币的,汉朝的五铢钱发行量也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2800亿文,平均每年达到25亿,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清朝,好像不可理解。我查了一下现在的硬币发行量,尽管没有权威的数据,但是看到几个估算的数字,每年的发行量也远没有达到25亿枚,对比一下现在和汉朝的人口总数,也觉得这个数字确实有点离谱。但是经过秦先生的分析,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学者的力量吧,里面太专业的论证,我真没看懂,但是总是感觉这个结论有点勉强。我也有一枚五铢钱,因为当年发行量太大,现在五铢钱也不值钱,市场上很常见。不过更常见的是北宋钱,存量更大,一元钱一个,到了钱币市场上,到处都是,一盆一盆的,都用来做宝剑做船。

全书中最喜欢的还是最后一个部分,是秦先生写为别人写的评论和访谈,这才适合我这种普通读者的水平吧。尤其是挺喜欢秦先生为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写的评论,我也特别喜欢何清涟的这本书,能够和秦先生这样的学者产生共鸣,还是让我小小的得以了一把。

《市场的昨天与今天》读后感(四):公平的竞争更重要

本书作者秦晖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也是现今中国颇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经常能在一些诸如《南方周末》、《读书》等报刊杂志上读到他的文章。这本《市场的昨天与今天》收录了他的二十篇文章。不过这些文章不是他的近作,而都是他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学术思路和水平。不过从这些作者写于二十多前或是近二十年前所写的文章中,我们还是可以学到不少东西的。

这二十篇文章归置于三个主题下面。第一个主题是《古典商品经济与古代社会》,这一部分里面包括了七篇文章,都是研究汉代的商品经济的有关内容。第二个主题是《市场理性如何实现》,这一部分里面含有七篇文章,多是探讨市场理性、平等、自由等话题。而第三个主题是《市场、改革与公正》,这一部分里面含有六篇文章,主要是关于公平、公正等主题的书评和访谈录。

在《汉金新论》一文中,让我见识了秦晖先生对历史史料运用的娴熟。关于汉金,有一种说法,汉朝的黄金很多,通过比较详尽的史料考证和辨析,秦晖先生的结论是: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黄金在汉代并不无比别的朝代尤其是比以后的朝代更多。他认为有汉代黄金很多这种说法,是由于汉代以锭块的形式存在的黄金很多的缘故。

现在关注和了解美国情况的人越来越多,我也算是其中的一个。“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是一个在了解美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已经做过探讨。德国著名的国民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桑巴特曾于1906年出过一本书《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在桑巴特看来,美国工人和欧洲大陆的工人比较,美国工人更倾向于资本主义,是因为资本主义成功地供给了他们的物质需求。美国工人对美国制度持善意态度,美国的民主制(普选制与宪政民主)消除了工人中的激进主义。美国的两党制也比较有效地阻止了工人党的产生。美国较好地实现了“机会均等”,一个开放的边疆地区减少了美国工人好斗性等等。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种解释中的物质替代理论还是遭到了其他学者的批评,上个世纪70年代以哈林顿、萨姆松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们更强调价值替代理论(以“美国主义”替代社会主义),无论如何,公平竞争还是需要的,不管起点公平不公平。如果连公平竞争的形式都没有的话,那更是无法无天了。争取公平起点当然重要,但有自由的公平的竞争,但在我看来,更为重要。

《市场的昨天与今天》读后感(五):超字数转书评

一如既往看得酣畅淋漓!的确专业,但并不难懂,因为秦晖把相关的基本专业概念都介绍到了,这样只需跟着他的逻辑走就行了。有许多新收获(比如许多经济学基本概念),对古代经济有了新认识(比如坊柜那儿,你国高中历史真是害人不浅啊)。 后面两个部分的许多内容与《共同的底线》有相当多的重合,说来说去都是这么几个道理:(市场)改革要做到起点公平,拒绝“不公平的伪竞争”,不然就会引起“反竞争的伪公平”的反弹;革命(破)要走欧陆路线,要依托“积极自由”,在《传统十论》里是“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既然转书评了,就写这么点挺不好意思的,有空再整理下读书笔记发过来吧。

感受:阅读秦晖的作品是一种享受,秦晖以其渊博的学识纵横捭阖,条理清晰步步为营带读者进入其构建的殿堂,细心亲切地将涉及的学科相关基本内容介绍出来,使得未曾涉猎相关学科的普通读者也能读得明白通透。读来令人酣畅淋漓,所获颇多。 1.汉金之谜:汉代锭块金多,是货币,是古典商品经济时代普遍现象(联系罗马,但汉货币方面落后于罗马),但不是什么金本位制,也与法偿制度无关(法偿生于信用融资);汉金消失是渐进过程,突然乃是人为渲染;金子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饰物藏品,与古典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演变有关,而非格雷欣法则。(问:古典商品经济为何会变为自然经济?) 2.“非理性的农民”:韦伯提出的传统主义农民非理性现象(提高价格不加大生产)其实并不传统,不是前资本主义现象,而是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的现象,是农民因为蛛网震荡而理性选择的应对措施(有感:真正的理性正是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应对,而非以所谓“利益极大化”原则考量一切);而封建经济真正地所表现出的种种非理性源于共同体对个体的压制,由此产生的种种群体愚昧与歇斯底里。 3.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公平竞争与社会主义》、《寓平等于自由之中》两篇文章,相关内容其实在《共同的底线》里已有论述,表达的是秦晖反复强调的几个观点:“反对伪公平的竞争与不竞争的公平,要做到起点公平的自由竞争”与“欧陆自由主义用于破,不列颠自由主义用于立(在《传统十论》中则是“穷者兼济天下,达者独善其身”)”。这两个观点中的前者所面对的是市场化改革的问题,落脚点在经济领域,政治上属改良范畴,希望市场化改革能有个公平的起点(悲哀的是目前我们看到分家基本上落入了“伪公平的竞争”中去);而后一个观点面对的则可以说是革命的问题,不得不说依托“欧陆传统”、“积极自由”去革命,是极富洞见的。 回到“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这一“桑巴特问题”,问题的提出基于这一吊诡的现象“社会主义者爱美国,可惜美国不爱她(社会主义)”,桑巴特从“价值”与“物质”两方面做出了解答,而后在70年代新左翼兴起与9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基本共识是否定物质上的因素(美国工人过得好)而肯定价值上的因素(美国主义、美国精神),而这又与美国的特殊实践分不开(故而有李普赛特的美国例外论),美国是“天然平等”的(托克维尔语),“社会主义”中的许多思想其实蕴含在美国赖以立国的意识形态之中这是社会主义者爱美国的原因;工人普选权较早获得、美国没有封建的羁绊,没有分家时的“伪公平的竞争”故而不会引起“不竞争的公平”反弹,起点公平这是“美国不爱社会主义”的原因。 值得思考的是李普赛特认为美国区分我者与他者的是建国意识形态,这与亨廷顿之间有何异同?文章所指出的移民国家大多起点公平,这可以联系港台做研究;列宁与葛兰西都高度赞扬美国道路。 《相克亦相生》中再次驳斥了夸大民主与自由矛盾的论点,指出无论如何专制才是二者最大的死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