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摘抄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摘抄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是一本由赖德胜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一):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结果,是人人向往的生活,人生中很多途径可以让我们同样美好的境况,人生不单单宥于一种或者是在生活的泥沼里。经济科学只是追求生存意义的一种手段,其他诸如艺术、文化、道德、宗教、哲学等也是追求生存意义的手段。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历史进程展开,追求意义的手段会日益细化和丰富,人们生活的意义将日益丰盛。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二):中国经济的诊脉手册

我们常常在对比中外社会问题时对国内一些仍然不尽人意的细微之处发出疑问,对这些看似仍然原始的问题根源发出不解,但若把这些问题放在一个人均年GDP一万美金的社会框架之下来剖析,一切就问题就显得没有那么突兀了。

本书是一本文集,是作者近年来在各个报刊发表的经济类文章的集合。经济学现如今已是一门显学,街头巷尾,老幼妇孺人人都能谈论几句。但是真正能对社会生产和问题深入剖析的经济理论对普罗大众来说仍是晦涩难懂。作者以通俗的语言,用普通社会现象做切口,对热点经济问题进行了解析。让大家对中国经济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20年有了一击入魂的了解。

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基本这三点基本涵盖了大家对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初始的目的。本书从大学文化到就业结构,对经济理论领域的各个细分节点均有涉猎,从微观论点出发分析了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些问题之所在。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三):向往美好生活

随笔集,涉及公平、教育、人文、社会、治学,每个部分都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也是可以展开有无数讨论或者争议的话题。这本书里更多的是更高层次的政策方针于个人的感悟。初看,这些文章和“美好生活”感觉不搭边,但仔细想想,或许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置身于当今社会中,脱离政策方针谈“美好生活”或许不切实际。

关于教育,地域之间的差异、资源的倾斜、师资的稀缺,从政策的不断调整,从身边的变化,能看到一步步的落实,总在通往或许更好的方向。

关于就业,以成都来说,世界500强的企业越来越多,也不一定总向着北上广深而去。

……

身边这些变化,不就是这些政策方针的具体实现吗。或许这本书没有如副标题直接说明是怎么摆脱焦虑,但就政策落实到我们具体的生活中,确实也可以称为在“摆脱焦虑”中。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四):思政老师的经济学讲坛

抛开本书的目录结构,从个人阅读后的感受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篇(论公平)、第四篇(观社会),基本上等同于国家大政方针的介绍。作为一名经常关注国家新闻报道的同学,阅读感受基本等同看人民日报官方评论,暂时也没有太大的帮助。这部分从经济学理论角度,考虑也并非是专门论文,写的也较为简单直白。

第五篇(谈治学),则完全是站在大学教授的角度,讨论自己的工作如何开展、追忆过往、讨论学术环境。作为一名非大学老师职业的人,对这一部分基本无感。

第二篇(思教育)、第三篇(悟人文),稍微能感受到作者的专业度与诚意。百度检索这位老师,正是从教育专业出身,可能是有此感受的主要原因。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囊括为两个大的模块:

教育与人力资本:这部分文章在全书中占比最高,以致于还需要分到两个大篇内。主体观点包括几个方面,人才生产环节,要注意面向市场,特别强调了就业优先、职业教育、教育城乡均衡;人才分配环节,有很多问题,优质人才不要都去政府机关这种非生产机构;人力资本部分,是本书引用经济学观点最密集的部分,讨论了美德的人力资本效应、人才流动的影响、人力资本的年龄积累、人力的时间/个体替代等问题,主要还是以观点说明为主。

文化板块:一方面是国外文化(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基本都是访学时的游记,讲一讲其他国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过倒是也没有太多新意的点。一方面是图书出版,大体表达的观点是,好书很重要,出版社出书也不是为了只挣钱。

总之,本书其实吧,跟我们的美好生活关系不大。但是能感受到作者本人是一位踏实认真的老师,介于此三星吧。

《美好生活经济学: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读后感(五):金句频出的“美好生活经济学”

这本书是赖德胜教授文章的合集,大多刊发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多少少代表了上层的一些想法。里面有行业的思考,有大面上的思考,比如说,“先富”与“共富”的辩证法,如何建设公平的分配体系,贫富差距的缩小等等。亦有点上的思考,比如说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夜间经济的就业效应。从面到点,从群体性到个体性,从行业里的思考到个人如何选择,赖教授都有一些思考。

这本书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通俗易懂,可能是发在报纸期刊上的文章缘故,要容易读一些。这本书是给中产阶级读的,摆脱焦虑,实现价值跃升与社会公平。其中,有几篇文章叫做《中产阶级为何焦虑》《扩大中等收入比率》,是从国家的层面来考虑,并提出具体的方法。

里面不乏有一些金句,比如说,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社会稳定,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收入倍增要更好地惠及每一个阶层,注重阶层利益的平衡性。

这里面还有新的一些思考,如何从经济学依据,去解释“人挪活”?这其实是迁移的经济价值,就是劳动力流动与收益率的关系。一个单位呆久了,一个岗位呆久了,就会出现磨洋工。流动会带来更高的生产力,自然有更高的收入。改革开放前,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要素不断被打破,人们的工作选择半径扩展,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福利提升。

比如说,替代与不可替代。单位的资源有限,凭什么要向你倾斜?如何获得不可替代性?在不同的时代,途径是不一样的。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劳动力之间是可以互相替换的,但是简单劳动力代替不了复杂劳动力。知识有变通性和叠加性,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人处于有利位置。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首先遭到解雇的是那些可代替性大的人,是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外围的人。

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观点,比如说新日本、俄罗斯,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总之,这本书是一本比较好读的书,容易上手,在闲暇时间里,随手翻翻会有不错的体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