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最后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最后的故事》是一本由[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故事》读后感(一):最后的故事观后感

《最后的故事》是一部令人心碎的小说,作者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善恶、生死的无常以及时间的残酷。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在面对绝症患者的离去时所经历的一切。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展现了每个家庭成员在面对这个不可避免的现实时所表现出的情感和反应。尤其是患者的儿子,他的成长和人生轨迹与父亲的逐渐消逝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作者还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描绘,深刻地表现了亲情、友情、爱情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在面临生死时,人们所表现出的感情和行为。

小说虽然情感主导,但并不乏有思考性的部分。作者通过对病人生前的经历和思考,呼唤人们对于生命和时间的珍惜,同时也深刻反思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以及对于生命的深深敬畏。

总的来说,《最后的故事》是一部情感细腻、思考深刻的小说,读完之后不禁让人感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同时也让人对于人性和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最后的故事》读后感(二):宇宙安魂曲

现在真相大白了——这就是死亡,因为死亡就是将选择的权力剥夺,使我们无法回头、无法说“不”。

我一直难以忘记小猫离世的清晨。

一夜暴雨过后,天空朝霞漫溢,云朵荡漾,泛着近乎轻浮的粉红色。

与此同时,我心中却有汹涌的愤怒。

为这无比残忍的自然,为这不合时宜的美丽。

我曾以为,生老病死是定律。

如此信奉知识和法则的人类,对此应该早已坦然。

后来,我才明白,有些事永远与认知无关。

比如爱,比如死。

《摩诃婆罗多》中说:“世间奇事中,何者最神奇?”

“谓人皆曾见他人垂死,却不信己亦将死。”

“今天每一个活着的人身后,都立着三十个鬼魂。”

无数先祖的死亡音符汇聚在一起,奏响宇宙的安魂曲。

我们恐惧,这是每个生灵必将面对的结局。

我们欣慰,这是每个生灵必将面对的结局。

死亡是一门课程,万事万物,所有发生,只是结业前的排练。

然而,再盛大的准备工作,都无法在死亡的潦草席卷中幸存。

虚无与黑暗从不挑选。无限膨胀,冷漠吞并。

奥尔加不是曾也经写过:“我们所有人最终不过是一具尸体而已。”

在死亡的精密拆解下,肉体宫殿不复存在。

时间与空间的夹层里,填充材料是记忆。

"走到尽头意味着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不是失去,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失而复得。"

忘却即是重逢。告别亦为相见。

我猜想,死亡是寂静的,融化,模糊,意识碎裂,界限消失。

我猜想,死亡是自由的,冰凉,轻盈,无他无我,无拘无束。

我猜想,死亡是一句"晚安",一个休止符。

《最后的故事》读后感(三):山海不可平

“现在真相大白了——这就是死亡,因为死亡就是将选择的权力剥夺,使我们无法回头、无法说‘不‘。现在可以看到世界的根本结构了——它由大大小小的死亡组成,那些最细小的时刻就是被这样构建的:无力的时间碎块盲目飞行,摧毁路上的一切。那时一种带着死亡气息的雪崩,日复一日地将所有圣灵都变成残废。” ——

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托卡尔丘克借《最后的故事》里三代女性在不同的时空经历的人生来探讨“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究竟死亡意味着什么,人们是怎样发现死亡的迫近,又是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亲友及自己未来的死亡的。她并没有非常直给地表达自己对死亡的态度,而是借用爬山抵达山顶以及下山来指代人生的跌宕起伏。 “每个人都会死,他、你和我。不值得为此打什么草稿。” ⭐ 母亲伊达,五十四岁,是“欧洲之星”的导游。她的父母在某年一年内相继逝去。她把他们曾经住的房子卖掉,却在路过附近的时候,突然想去房子那边看看。“冰冷的死人的呼吸”般冷峻的雪天,伊达因车祸而暂时借宿在老妇人奥尔加和丈夫斯特凡家里。他们的亲切招待,让伊达回想起童年回忆。她自问若是一切如旧,该怎么安放那些不需要的记忆。 奥尔加家里的那条患癌的母狗伊娜让她思虑许多。斯特凡说伊娜已经接受过切除和放疗,但一切都太晚了。她曾问为何让伊娜继续受苦。她是否想到了身体的衰老和逐渐逝去? “生命会有些属于自己的演练。” ⭐ 反观外祖母,她显得如此豁达和一往无前。丈夫佩特罗在某个周日死去。她并没有感到特别悲伤。毕竟,佩特罗比她大十五岁。他们的结合是姨妈撮合的。她并不爱他。 不爱并不代表不能生活在一起。只是当时有太多更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比如生存,还有谋生的工作。爱情和婚姻远远排在求生的后面。 当丈夫的兄弟一家都遭遇不幸时,是她委曲求全换来暂时的安稳平静。在往后的日子里,总有模糊知情的人对她指指点点,窃窃私语。然而,换做是有家庭牵绊的人,谁都会尽其所能作出牺牲和交换吧。 还好,佩特罗听到她说“不是真的”,他们就继续生活下去,相敬如宾。他们无法选择出身和基因,正如他们难以预知死亡的到来,不能为曾经的错误和后悔修正重来。 ⭐ 很难评价人越长大是否越会畏首畏尾。伊达女儿玛雅带着自己十一岁的儿子去旅游,撰写旅游手册。她担心儿子在旅途路上会被不好的事物影响,忧心纯净的心灵不再美好单纯。她不让儿子看到死龟壳,不给儿子太靠近那个身上长满卡波西肉瘤的魔术师。她顾忌的东西太多,导致她和儿子都不能尽情享受旅途的种种。她和儿子都是那么瘦。 魔术师基什与之相反。他接纳一切,送男孩一本魔术相关的书。他只提点男孩,不要公开揭露魔术背后的奥秘。 这大概跟人生旅程同样,我们很难得知做出某个选择会得到什么结果,不能提前预知结果。若真的能知道结果,或许我们就不会这样选择。 “如果人能像树木一样重返青春该多好。切掉苦难的记忆,像剥离死去的身体组织一样剥去一切痛苦和所有失望;剪去犯下的错误、愚蠢的决定和各种失误,让头脑重新变得理智。” ⭐ 该用怎么的角度来看待死亡和自身做过的决定?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像书中的佩特罗反复练习和打草稿。死亡气息会在身体当中逐渐蔓延。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是跳出自己的现实,在梦境中寻找不真切的可能,然后回归痛苦和不确定的生活中去。 爬上山顶又如何,要想登上另一座山峰,必须先下山。而每次的下山都是锤炼,都提醒着我们曾经失去了什么。我们始终在虚幻和不确定当中寻觅一丝一缕的幸福,直至死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