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国史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国史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国史话》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史话》读后感(一):读史不易

读老吕的文章,可以知道做学问之不易。

需要读多少书,还要经过自己的比对思考,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对于评论每件事情和每个人,还是需要仔细地研读。才能还原事实真相。

然而现实的流言,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甚至有人故意妄解。

所以对于每个人要区分什么是道理,什么是真相。切不可用流言来代替真相。

书是不错,但是到了后半部分,读来枯燥难解。通篇文言,所以草草读读结尾。

《三国史话》读后感(二):大家小品

之前翻过几篇,全无概念,悻悻放回书橱,看过几本之后再拿出来品读,终于加深了一些印象。大家小品,篇章虽短然而内容丰富,摆事实讲道理信手拈来,严谨的治史态度很值得后人学习,甚至应用于生活也未尝不可,比那些文言翻白话也算作著作一本或者亲临现场版的轶事野史可看可信多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要先积累才能辨别才能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读历史不该仅仅是掌握许多历史知识,满足于做知道分子,而是要进一步学会思考、分析,自出手眼,这才是最大的收获。用吃货的话来说,这本书如同餐前甜点,味道很好,让人胃口大开,继而兴起大吃一顿的欲望。

《三国史话》读后感(三):《三国史话》读后感

这本书的好处在于思路清晰,澄清了东汉由治入乱的根源,校正了许多演义与正史不符的谬误,可以起到启发兴趣、引起思考的作用。前几章可说本书的精品和精华。

这本书的不足在于中后部分,对广大三国爱好者来说太浅了,不少结论下的有点武断。比如给曹操平反,这个反是该平的。但把曹操塑造成忠君爱国、匡扶汉室的忠臣,就有点过誉了。对于司马宣王,又黑的过分了。如果曹操是大汉忠臣,司马懿岂不是大魏柱石?此外,从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再到三家归晋,有点报流水账,没有太细致的分析各自的成败得失,读来太不过瘾。当然,这可能也不是作者写这本普及读物的初衷吧。

《三国史话》读后感(四):这是我的问题,不是他的

实不相瞒,我的三国史是七窍已通六窍,实在是一窍不通,买这本书为了什么呢,大概是为了凑单吧。。。。。 赶巧这本书是入门读物,本来以为自己能入个门,结果吕先生吧,针对的是被平话、戏剧、曲艺误导的当时人,要正本清源,讲一讲文学的三国和历史的三国,力争文学的三国有趣味,历史的三国也有趣味。

这不巧了么。。。。我除了失空斩之外我一本三国戏都没听过,嘿嘿嘿。。。。

但是吕先生的部分方法论是可以通用到人生其他问题的,学理不学事儿嘛。

而且,这本书冷静里透着一股子有趣,你就看他随手一刀,噗,王允中刀了,再一刀,吕布中刀了,再一刀,刘备中刀了,等到讲司马氏的时候,那就是抄起了一把机关枪来回扫射。。。。。

按这个说法,曹公实乃贵汉不二之忠臣,乱世保境安民之英雄!让我们为了曹公,再干一杯白开水,然后睡觉。

《三国史话》读后感(五):正史科普引入

吕老的书看完,有点想去好好看正史的感觉了。如前言所述,其重点在于剖析三国时期,一些被谬说的地方,毕竟我们很多人的认识都停留在三国演义,自然有些东西是被编纂出来的,广为流传。

总结了,我以前理解错误的几个地方:

1.宦官不是一开始就是太监,而是类似于皇帝养的食客之类,到后汉光武帝之后,才专门使用太监作为宦官人员

2.宗室(父系家里人)和外戚(母亲或妻子家里人)

3.后世所称道教起源于张角、张修、张路、于吉一般人,和老子毫无关系,这批人却奉老子为始祖

4.华雄是孙坚斩杀的,不是关羽

5.很少出现两军对垒,主将厮杀

6.借荆州一说:孙权和刘备谁都不曾完全拥有荆州

7.周瑜不是给诸葛亮气死的,病死的

三国的故事,听了看了很多遍,不同时期对于人物的理解又不甚相同,不同理解,又可以帮助自己在不同阶段,提升自己,值得深入研究

作为一个上着,领导者,如何在这乱世,争取利益,实现理想,为了一己私欲,还是黎明百姓,天下苍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