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呼啸山庄》读后感摘抄

《呼啸山庄》读后感摘抄

《呼啸山庄》是一本由(英)艾米莉·勃朗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4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啸山庄》读后感(一):拥有极致的爱的魔鬼

“一向被认为是英国古典文学中最难理解的作品之一”,被如此评价不太理解,在我看来和大多数外国文学难易程度差不多,对我 都挺难的。不仅有名字姓氏,还有小名…可是花了几十页才搞明白。我就这些事和这些人谈谈自己的理解吧!

从头到尾,我都把主要目光放在了希克厉和卡瑟琳的爱情上了。自希克厉被捡来后,卡瑟琳和他玩得很好,自有他们的一套。尽管亨德莱一直不看好这个捡来的野孩子,总想法欺辱他,而神神叨叨的约瑟夫,我感觉这个老头儿不喜欢所有人。我觉着他们从小就爱着对方的,只是小时候不懂得爱情罢了。卡瑟琳的一番告白不正好表明了心迹吗,她说爱林敦,爱他的年轻 俊俏 满面春风,而且他也爱自己。可是她接着说,“在这儿,在这儿!…总之,在那灵魂居住的地方,我清楚的知道我做错了。”而希克厉“……推开窗子,一面迸出不可抑制的热泪,‘进来吧!进来吧!…卡茜,快来吧,啊,你再来一回吧!……”

希克厉除了他的柔情的另一面,就是一个魔鬼。他对待人,不是极致的爱,就是极致的恨。他的爱全部给了卡瑟琳,她永远牵扯这他的心,而这颗心却全然无视其他人的痛苦。对自己妻子的残忍冷落,对亨德莱的报复,对其的儿子哈尔顿也不放过,甚至!自己最亲爱人的孩子小卡瑟琳和自己的孩子小希克厉,也照样手下不留情。他的冷血冷漠时常让我感觉,这是怎么样的一颗心呀!囚禁小卡瑟琳逼其与小希克厉结婚,这个我明白他的目的,要财产的话,林敦去世后财产就由他的儿子林敦·希克厉继承了,那么是什么原因?我可没有把他想的有恻隐之心,想必不会是关于仁慈的目的。希克厉可是十足的恶魔。尽管最后“连抬起手来都嫌麻烦”不想继续报复之路了,这也不能洗白所有他做的坏事。然而,故事的最后亨德尔 林敦 卡瑟琳 甚至希克厉都入土了,小卡瑟琳和哈尔顿准备开始幸福生活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可以被原谅吗?当一切的一切都过去了,希克厉的爱和柔情却留在了我心中。

《呼啸山庄》读后感(二):不只是爱情故事,更是神话故事

《呼啸山庄》看到最后,是一种深深地震撼,看着希斯克利夫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死去,一种不能言语的悲伤一直伴随着我,即便最后故事的结局已经因为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的结合而一扫之前的阴郁,但眼泪仍止不住落下来。回想上一次让我陷入如此情绪的书应该是去年阅读的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说起来,《呼啸山庄》是我一直想读,却一直没能读下去的一本书。我的书架里一直有英语版的《呼啸山庄》,这些年也兴起过几次阅读的兴趣,可是每次都是没读几页,就失去了耐心。

最近这次让我兴起读《呼啸山庄》的源头是B站一部关于勃朗特姐妹的纪录片,这部BBC出品的纪录片认为二姐艾米丽•勃朗特才是三姐妹里最有才华的那一位,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再加上春节的时候,就有一位朋友非常热切地向我推荐一部《呼啸山庄》的有声书,于是我想这一回我一定要读一下《呼啸山庄》,并且买了上海译文的中文版,想着即便读不下去,在翻得过程中总还能得到一些内容。

郁闷的是,我发现中文版的《呼啸山庄》我同样读不下去,主要是完全不知道第一章叙述者洛克伍德的作用,我以为他是故事的参与者,但他在呼啸山庄的遭遇却让我觉得莫名其妙(这主要是因为我对故事大概有所了解,却不知道故事的叙事结构)。就在我考虑要不要放弃的时候,突然想起朋友推荐给我的那部有声书,所以我大概花了两个晚上,在散步的时候听完了小说的前三章。

《呼啸山庄》一过第三章,我的阅读似乎一下进入了正轨,也可以说是立刻被故事吸引了,并且感受到了艾米丽•勃朗特对这部小说在结构安排上的天才。于是我放弃了有声书,直接开始看书,因为文字阅读的速度才能跟上我的兴趣。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讲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及埃德加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讨论的是女性在面对灵魂伴侣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两难选择,就像男人希望拥有一个红玫瑰和一个白玫瑰一样,女人也希望拥有一个希斯克利夫和一个埃德加,本质上仍是对精神和世俗追求之间的选择。当然,这是一对具有天然对抗性的选项,一个人基本不可能两全,只能根据自己当下的需求进行选择,并承受相应的后果,就像小说中的凯瑟琳一样,当她放弃希斯克利夫选择与埃德加结婚后,必然会怀念那个比她自己还更像自个儿的希斯克利夫。

可是小说越往后读,越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爱情故事,与其说《呼啸山庄》在讲一个爱情故事,倒不如说在讲一个形而上的神话故事,小说里的人或者物,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比如,小说中的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它们明显是代表了两种生存状态,呼啸山庄代表了一种原始的自然世界,里面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在这个荒蛮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没有等级,是一种心灵的沟通。而画眉山庄则代表了一种开化的文明世界,里面有精美的装饰,有权威,人与人是一种秩序下的存在。如果从这一点去考虑的话,那么希斯克利夫与埃德加之间的对抗,就不仅仅是对凯瑟琳的争夺,而是生命状态之间的对抗。

虽然,从第一代的人物的结局我们看不出谁胜谁负,但到了第二代,当小凯瑟琳最终携手哈里顿改造呼啸山庄时,我们可以清楚地从艾米丽•勃朗特的这个安排中看到答案:自然世界不是文明世界的对手。这肯定是艾米丽•勃朗特根据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给出的答案。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同时期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里的怪物也理解成为是一种自然生命的象征的话,那么玛丽雪莱对怪物结局的安排其实和艾米丽•勃朗特的安排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艾米丽•勃朗特这部小说的结构是惊人的完美。首先,它是一个多层叙事的结构,这种叙事手法是浪漫主义作家喜爱的一种讲故事手法,《弗兰肯斯坦》采用的也是这种手法。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里构建的是一层包裹一层的三层叙事;《呼啸山庄》也构建了三层叙事,但在结构上更加复杂,它是一层中穿插另一层,而且正叙倒叙同时进行,人物也穿插得更多,这样的结构在一开始会给阅读者带来一定的困扰,但慢慢就会发现这一个绝妙到近乎天才的安排。因为我们会发现,从小说的第一个叙述者洛克伍德第一次进入呼啸山庄大门时,看到拱石上雕刻的300多年前欧肖家族的第一位奠基者“哈里顿•欧肖”的名字,到最后哈里顿•欧肖重新继承呼啸山庄,故事画了一个完美的圆。艾米丽•勃朗特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无论是生命、还是家族、还是文明,都是一次次的轮回。

其次,小说是通过两代人来讲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第二代的小凯瑟琳显然是第一代凯瑟琳的柔和版本,而哈里顿也是希斯克利夫故意塑造出来的一个自己。凯瑟琳和小凯瑟琳之间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她们与父亲的关系。第一代的凯瑟琳对她的父亲是一种完全叛逆的态度,小说在老欧肖先生去世前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父女谈话,凯瑟琳的父亲问她:“你为什么不能一直是一个好姑娘呢?”凯瑟琳反问她父亲:“你为什么不能一直是一个好男人呢?”从这里凯瑟琳的反叛精神就可见一斑,而第二代的小凯瑟琳则是完全接受了她父亲埃德加的教养,认可文明世界的秩序和规则,这一点从她把对父亲的爱放在首位以及最初对哈里顿的态度就可以说明。当然,她后来接受了哈里顿的靠近,而哈里顿也接受了小凯瑟琳的教导(学习文字),两人最终从希斯克利夫手里继承了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

艾米丽•勃朗特通过两代人的结局向读者阐明,一个人坚持本真所需付出的代价,她或者他只有接受文明世界的规则,才能获得文明世界的善待,要不然,他们就只能像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那样魂归荒原。

《呼啸山庄》是一个可以追溯到母题的故事,从这一点来看,它的深刻程度绝对超过姐姐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当然,在阅读上,《呼啸山庄》的故事不如《简爱》那般容易进入,这应该也是小说发表之初,《简爱》立刻成了畅销书,而《呼啸山庄》一直无法被读者接受的原因之一。当然,《呼啸山庄》里体现的反叛精神要远远胜于《简爱》,这肯定也是造成《呼啸山庄》受到当时社会诟病的一个原因。幸运的是,几十年后,批评家们开始渐渐认可艾米丽•勃朗特的才华,而我也有幸在二百年之后读到这部几近完美的小说。

《呼啸山庄》读后感(三):人性被恨压抑到窒息,爱也未曾被湮灭

呼啸山庄

8.9

(英)艾米莉·勃朗特 / 2013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呼啸山庄一直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只消看……那一排瘦削的都向一边倒的荆棘,也许你就能琢磨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一股北风的猛劲了。”作者在一开头精彩的环境描写中,就把这个凄厉的、颤抖的故事基调定下了。故事发生的范围被圈定在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最多再算上一个吉牟屯,正常在这样局限的设定下我们通常会感到无聊或局促,甚至因为其虚构性而感到失望。但是艾米莉•勃朗特以惊人的天才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构建起了完整的现实环境,其对场景的描写虽不算细致,却能够使读者产生足够的画面感,似乎能够随着两位故事主讲人“艾伦•丁恩”和“洛克乌”的讲述在两座庄园间畅行无阻。就这一点来说,现实性似乎已盖过了虚构性给读者的印象。

还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与世隔绝,这种封闭性更加体现在社会关系上。构成一个完整社会环境的要素完备之后,作者就没有浪费一滴笔墨去描述这个世界之外的事了。山庄、田庄、主人、仆人、律师、医生、牧师,还有些闲散的牧童,再加上外来客洛克乌,故事内基本上就没有出现其他身份的角色了,而他们也极少和这个范围之外的人发生关联。更甚的体现在人际之间。“爱”和“恨”似乎成了情节发展的全部动力,每一代的同龄人总会轻而易举地产生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林敦•埃德加出现之前,卡瑟琳与希克厉是亲密无两的伙伴;而卡瑟琳嫁给埃德加之后,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蓓拉轻而易举地就对功成名就归来的希克厉痴迷到无法自拔。这不仅仅是希克厉成熟体面的风范吸引她的结果,更关键的是她没有其他的选择。后来的小卡茜、小伦敦、哈里顿的之间爱情纠葛也如出一辙,或者说他们延续着上一辈的故事。全书几乎没有一个人逃出这两种动力的控制。

在这样封闭得简直像是牢笼环境之下,我们关注的却始终是最核心的情节,故事本身有着极其强大的魅力和吸引力。而这两代人的纠葛中体现的人物形象都生动而真实,他们的性格都不完美,甚至让人厌弃——希克厉的冷酷、极端、残暴,卡瑟琳的自私、急躁、违心,小卡茜的傲慢、糊涂、心软,哈里顿的粗鲁、奴性、自卑……如果摊开来看,没有一个传统意义尽善尽美的灵魂形象。但他们又都具备着闪光的魅力。即使是后来变得魔鬼般的希克厉,也有始终如一超越生死的深情,即使他对待爱人的女儿、自己的妻子、生身的儿子、一同长大的玩伴都不存丝毫的人性,只剩暴君般邪恶的报复和掠夺,粗暴的拳脚相加,他也始终没有泯灭对卡瑟琳汹涌炽热的爱。

同样的,这些逃不出追爱——失爱——死亡命运的彼此折磨的人,都曾在某一刻沉沦进冷漠和仇恨的深渊。亨得莱•欧肖痛恨希克厉夺走父爱,又在妻子死后自甘堕落,并亲手扼杀了妹妹和养弟这对爱人的幸福;卡瑟琳自我折磨,不再试图用理智控制自己,并以此来求得关心和爱护;小林敦在父亲的逼迫下,牺牲了自己的良心,不惜欺骗小卡茜,将她拖入无底的深渊;哈里顿被扭曲地教养,对所有人都会攥起拳头冷眼相向。甚至唯一一个始终保留着天使般善念的小卡茜,在洛克乌来时也表现出冷漠无情,后来对呼啸山庄里的所有人都不信任,乃至于产生敌意……

到这里,似乎一切都是绝望的,“恨”在每个人的眼里闪烁。可到了这“山穷水尽”的时候,“爱”却萌发出了最嫩绿的枝桠,在呼啸山庄阴郁的天空中撕开了一道裂缝,让温暖的阳光照了进来。小卡茜和哈里顿的爱情,使恨意消融了,他们拯救了彼此的灵魂。“并不是光凭愿望就能叫欧肖马上得到教养的,而我家小姐也并非哲学家,在涵养方面也并不是堪称典范;但那两颗心都一齐向着一个目标——一个是爱着,只想学会尊重对方;另一个是爱着,只想获得对方的尊重……”从此后,沉沦到底的人性开始复苏了,对于读者来说,这份来之不易的曙光格外的珍贵。而希克厉也得以在死后与爱人的灵魂永恒厮守,从无边无际的痛苦中解脱。

我们细细品思不难发现,拯救他们的其实一直都是自己。如果不是刻骨铭心的爱,就不会扎下恨的深根,而善意始终没有在这片土地上消亡,甚至那“倾斜得厉害的枞树”也还向着阳光生长着。希克厉至死都渴望着卡瑟琳的爱;哈里顿即使再惧怕父亲也会偷来钥匙放小卡茜回家见她父亲最后一面;哈里顿为了亲近爱人,与后天的粗鲁与野蛮想对抗,只为获得她的尊重;小卡茜更是有着同时将爱分给三个人——临危的父亲、突然病倒的丁恩太太、病重的小林敦的慈母般的善良。因此我们看到,即使人性被恨压抑到窒息,爱也从未曾被湮灭。

呼啸山庄

8.9

(英)艾米莉·勃朗特 / 2013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艾米莉•勃朗特的文风与姐姐夏洛蒂•勃朗特手笔完全不同。相比于《简爱》按照时间顺序清晰简略的结构,《呼啸山庄》显得复杂而臃肿。这种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往往为人不解或诟病,但不得不说,这种由边缘的见证者讲述,先正叙再倒叙再回到正轨的方式,不但巧妙而且具有天才的开创性,可见其文学价值之高。因此,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这本极具冲击性的“厚重”小说,绝对是值得的。其中超越生死的爱和歇斯底里的恨,人性的沉沦与觉醒,就像刀刻斧凿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