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呼啸山庄》读后感100字

《呼啸山庄》读后感100字

《呼啸山庄》是一本由[英]艾米莉勃·朗特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5-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啸山庄》读后感(一):爱而不得而生恨

不知道是不是我选的译本的问题。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很疯狂。译者翻译的过于直白刻板,每个人物都在大喊大叫,难道翻译文学作品不需要文学加工?不过文化差异不同,努力学习英语读英文原版才是正道。

故事让我喜欢不起来。因为爱而不得而虐待所有人,甚至是所爱的人挚爱的家人。伊莎贝拉死前只觉得希思克利夫是渣男,死后觉得他简直是人渣。同样是爱而不得,同样是所爱之人和所恨之人结合,还是斯内普教授获得更多的尊重。

不懂得地方,哈里顿明明备受希思克利夫折磨,为什么那么爱他?

一个矛盾的点,斯内普教授最后是伏地魔杀死,伏地魔又是希思克利夫。让我又爱又恨。

《呼啸山庄》读后感(二):压抑

不知道是不是跟我最近的心情有关系,一想起这本书依然是抑制不住的压抑,中间一度都不想再继续读下去了,因为感觉太压抑了,昨天晚上看完,虽然最后一小部分可以说是一个光明的未来,稍许轻松一点点,但依然是克制着的压抑,不知道是笔者还是译者,之前想过等英语更好一点就去找原版书籍阅读,可是应该不会了,不想再一次这么压抑了。那时的英国不知正在发生着什么。

人啊,希斯克利夫先生,我真的只想说大大的坏人,怎么可以这样,他爱她,里面的人儿啊,从我这读者的角度来看,实在是让人喜欢不起来的,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就这样产生,恶循环最后还是终止了,可是这算是垮掉的一代吗?

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始终错综交集着,感情 人生 与命运,不得不说整部小说的人物刻画真的还是很生动的,丁恩太太和其他的转述者,中就是把故事给讲清楚了,让我们感同身受着,这实在是太难受了。

《呼啸山庄》读后感(三):呼啸山庄

来自jelly强烈推荐的一本书。 前后断断续续花了2周的时间来读这本书,今天中午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太好看了!! 《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 纵观全书,故事的人物大多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质朴 粗犷 举止疯狂无度 爱起来不顾一切。 希斯克利夫的爱与恨,尖锐绝情到了极点。可他终究是爱凯瑟琳的,他的感情无经过任何压抑,如此的野性和直接,以至于有一种“灼烧感”。 作者把任何的事物都推到一种绝境,环境的绝境,性格的绝境,行为的绝境,一切的一切,都感受到作者身上的一种独属于她的“极致的孤独。” 说不完的《呼啸山庄》,道不尽的艾米莉 勃朗特 我相信——我知道鬼魂总是在人世间漫游的,那就永远跟着我吧——不管用什么形式——把我逼疯吧!只是别把我撇在这个深渊里,让我找不到你!啊,上帝!没有生命,我怎能活下去,没有灵魂,我不能活阿!

《呼啸山庄》读后感(四):荒原

寒风凛凛的荒原上,还立着三块墓碑。他们立在那儿,仿佛已是天堂,却又无法安宁,纠缠着,撕扯着,爱着。就像他们年少时一样。

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个故事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它应该一个美好的结局。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有种很累的感觉。像是和这本书厮打了很久,我以为我是在为正义而战,但到最后,我突然发现,我的敌人是个好人,只是它披上了一件邪恶外衣。然后就在他毁了一切的时候,他突然累了,不愿再伪装下去了。于是脱下伪装,微微一笑,回到他的安宁祥和里去,没有忏悔,但我原谅它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真是有一种看不下去的感觉,想把这本书撕掉,把里面的人物揪出来暴打一顿。我讨厌伊莎贝拉的愚蠢,凯瑟琳那不该有的可怜的怜悯,还有希斯克利夫的残暴和不择手段,还有丁恩太太打着善良的旗号搬弄是非。但我后来原谅了这一切,在故事的结尾。

故事的开头,肖恩老爷带来了一个孩子,于是有了后来的一切,有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衰败和复兴,有了数不清的纠缠。当初带希斯克利夫来的肖恩如果能看到这一切,也许会怀疑他出于怜悯和善心的决定是对是错。但他如果后悔,就会用十倍的惋惜来感叹希斯克利夫错过了凯瑟琳,错过了惊天动地的爱情。

他们对彼此的爱已融入身心,他们像爱自己一样爱对方。他们生前未能在一起,但他们的爱超过了一切,让他们变得疯狂,不惜毁灭一切来得到爱情。

就像凯瑟琳说的:我对林墩的爱,就像林中的树叶。我很清楚,当冬天使树木发生变化时,时光也会使叶子发生变化。而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它虽然给你的欢乐看起来很少,可是必不可少。

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也是如此,只不过他除她以外,没爱过任何人。

《呼啸山庄》读后感(五):为什么这本名著令人失望

非常失望的一本书,虽然其叙事结构、人物性格在文学上的确曾经是超前和独创的,但是正因为是始祖级作品,再加上作者本人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因此这部作品现在看非常粗糙。

其粗糙的最主要原因其实也是因为其独创的叙事结构,虽然很创新,但是用的并不好。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安排一个能走进主人公内心的人来讲述故事,反而各种转述故事的第三人,都是很少能与主人公直接沟通的人,其结果就是,全部转述都是主人公的事后行为结果的转述,男主如何花式变态苛刻作死的复仇,片面而概括,如农村八卦一样,就是没有主人公的内心声音,结果读完的感觉就是,故事里的人一个个都是神经病。

对于这种复杂性格的主人公们,最好的办法是把故事最高潮的部分留给转述人直接与当事人一起经历,最佳案例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故事的高潮是盖茨比在第三人,也就是转述者尼克安排下与黛西再次相遇直至死去的一段。而那之前,盖茨比的成长史、和黛西的早期情感纠葛史,虽然精彩但与盖茨比之后的命运相比,只不过是铺垫,所以这些部分由第三人简单转述时,不会影响读者对人物的定位和整个故事的观感。而主要定位和刻画人物的关键情节在后面转述人亲历的部分,盖茨比如何请求尼克安排相遇,尼克又如何见证了盖茨比约会的激动、尼克如何见证了盖茨比与黛西的争执、盖茨比如何在出事后向尼克坦白动机,这些能见证盖茨比内心世界的东西,第三者都见到了都经历了,才能完整转述出来,这样读者也才能如第三人一样被主人公的故事所震撼。

而本书里,写的最好的章节,无疑也是丁恩太太与主人公直接互动的部分,例如,凯瑟琳忍不住对丁恩太太倾诉的时刻“我最大对悲苦就是希思克利夫的悲苦“,才让人对凯瑟琳心生理解和同情,而这其实也是因为丁恩太太可以更多的和凯瑟琳直接沟通的缘故,才能使凯瑟琳比希思克里夫更饱满。再如,最后两章,希思克利也忍不住对丁恩太太倾诉时,多多少少才终于让人看出这个纸片怪物身上的人性和爱情,可是来的太迟了,在最后两章之前,这个家伙就是十足的、刻板的、无趣的混蛋,完全不知道用这么多文字写这样一个人的意义何在,哪配得上什么“爱与恨的最伟大诗篇”这个说法!

此外,转述者对主人公的理解和态度也会直接影响观感,毕竟读者是透过转述者了解故事的,盖茨比的故事打动了尼克,才让尼克写下了他的故事,因此读者透过书,也可以感受到尼克所传达的情绪。但是丁恩太太对主人公们的爱情是什么样呢?不理解以及鄙视的,所以他们的故事无论多么悲惨决绝,遇到这样一个转述者也是要大打折扣的。而相反,下一代的凯瑟琳和恩肖的爱情故事,读起来反倒让人更喜欢,原因也和丁恩太太这个转述者的立场有关。

总之,这个书真是很多遗憾了,如果作者不那么早逝或许会成为集开创性、精彩性于一身的经典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