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评鉴》读后感精选

《哲学评鉴》读后感精选

《哲学评鉴》是一本由《哲学评鉴》编辑委员会 编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评鉴》读后感(一):以安全性原则看Gettier问题

西方哲学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知识是基于好的理由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缩写为JTB)按照改观点:一个认知主体S知道p,且满足(i)p为真;(ii)S相信p;(iii)S相信p是基于好的理由。有学者认为,该定义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美诺篇》和《泰阿泰德篇》。而怀疑主义者认为命题无法断定为真,所以可以直接推翻该观点。

反驳中以盖梯尔(Gettier)为最,本书中被译为葛梯尔。葛梯尔认为,如果我们对于“好的理由”采取健全常识派的标准,那么传统的知识定义就是错误的,因为即使一个人是基于好的理由相信真命题p,也不一定知道p。并用史密斯反例和福特车反例论证了“基于好理由的真信念不一定是知识”。在葛梯尔的反例中有着共同的论证结构:①S相信p②p是真的③S相信p是有证成的④p从q演绎得到⑤S相信q是有证成的⑥q是假的。所以,⑦S不知道p。除了葛梯尔,其他的哲学家也给出了类似的反例。(其中①②③都是知识,④为逻辑⑤⑥为经验事实)值得注意的是,葛梯尔反例中还有两个共同因素:可错性和偶然性。

从以上两点引申出的安全性原则和敏感性原则可以对盖梯尔案例给出准确的论断。所谓安全性原则是指如果认知主体S知道命题p,那么S关于命题p的信念是安全的,即这一信念不会轻易为假。然而用可能世界来解释安全性原则时,如果认知主体S知道命题p,那么S关于命题p的信念是安全的,即这一信念不仅仅在现实世界为真,而且在S相信p的相关的相邻可能世界这一信念也为真。而敏感性原则认为:如果S知道命题p,那么当命题p为假时,S就不会相信p。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要求关注的可能世界的范围不同。安全性原则所要求关注的可能世界是那些主体和现实世界中一样相信p的相邻可能世界,而敏感性原则所要求关注的是命题p为假的最相邻的可能世界。

在安全性原则问题上,作者用索萨与安全性原则、威廉姆森与安全性原则、普理查德与安全性原则来补充葛梯尔反例。然而作为理论是可以无限进行延伸或反驳另一个理论,只要不存在逻辑错误。

《哲学评鉴》一书根据投稿盲选出5篇论文,2个综述,2篇书评,最后还有评审意见与作者回应。切实做到了平等对待每一位投稿稿件与撰稿人,选题也十分高级,内容质量极佳。毕竟是论文,内容大多十分晦涩。

《哲学评鉴》读后感(二):新平台·新姿态·新希望:关于《哲学评鉴》纸质版的创刊

《哲学评鉴》筹办于2020年4月,其一直以线上作为发表平台。创刊两年后即2022年,终于有了第一辑纸质版面世,即这本《哲学评鉴:认知、结构与规范》。其前言也是其发刊词,交代了创刊的初衷、投稿审稿、栏目设定的构想等相关情况,最让人欣喜的是,这本虽然还不是C类的学术集刊,但它声明仅以投稿的学术质量作为判定标准,即“不论投稿者是本科生、研究生、青年学者、资深教授,还是社会人士,也不论投稿是否有基金和项目支持,均同等对待”,在C刊与复合因子多重需求存在矛盾的当下,能有这样的胸怀迎接与发掘好的学术成果,是值得赞赏的。

与常规的学术集刊类似,《哲学评鉴》也有论文、综述、书评等栏目分类,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集刊另设了“评审与修订”的栏目。读者能在这栏目中一窥学术稿件的审稿过程。此次集刊选登的是《感觉的必然维度》一文的部分初稿及其外审的审稿意见与作者的回应,呈现作者与审稿专家的辩论过程的同时,也让读者对此篇论文与审稿意见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评判。他们争论的点究竟围绕在哪些方面,谁的观点或意见更值得推敲,若琢磨出其中要点,对于需要投稿的研究者来说,必然是个不小的收获。

既然是第一辑纸质学术集刊,文章的选定工作定然不能马虎。谁应充当开头炮,对编辑而言其实是个大工程。不过,《哲学评鉴》所建立的三盲评审制度应该为其减轻了不少负担。按照其言,自2020年4月起至集刊出版,收稿242篇,仅11篇通过评审,而最终在这11篇论文中按照主题与研究领域选录5篇,再集辑公开出版,属实不易。如此看,该集刊评审之严格,而最终与广大读者见面的5篇论文又是何其优秀。

不知道编辑在出版这本纸质创刊版时,是否已有意识希望更多人了解哲学研究以及这本以享誉国际为目标的学术刊物,其实他们选定的这五篇论文并不算高深莫测的成果。例如周宇的《反驳“错误理由”怀疑论》、晓非的《感觉的必然维度》与周小龙的《为何促进至善是义务?从贝克对康德的一个批评讲起》都偏向以通俗的论述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李潇的《结构性共相:一种分层的构造》与张菲亚的《康德的“幸福悖论”》则以列举公式的方式更进一步(或许在大众读者看来显得更专业更深奥)探讨以结构性为切入点的哲学理论,皆贴合本次集刊的选题。如此看,综述与书评一栏则主要在“规范”方面着力,这里的“规范”不仅指学术规范,还指哲学中的规范理论。例如陈聚评晓非的《归责与规范》,其中便有围绕书中提到的归责主流解释之一的规范责任概念所展开的讨论。综上,本期期刊所选定的文章基本上都贴合了集刊“认知、结构与规范”的主题,也为传播哲学研究及其学术思想尽一份力。更值得关注的还有,期刊提到投稿者的论文一旦被《哲学评鉴》录用,并不影响论文在其他学术期刊上发表,并且还有机会成为该刊的审稿人或被进一步推荐至合作期刊上发表,这对于投稿者来说是喜事,不过按照国内学术发表要求以及大部分期刊的规定,还是建议研究者们在投稿时,优先考虑规定的学术期刊,当然,如果能发表在该期刊的合作期刊上亦无不可。

研究者诞生一个学术成果极其不易,除了自己其他各方都应加以珍惜,《哲学评鉴》确实展现了这方面的姿态,相信该刊未来能达成其愿,成为获得国内外学术界认可的哲学专业领域前沿的重要刊物。

《哲学评鉴》读后感(三):读不懂的哲学,为什么依然需要阅读?掌握一个概念都是很好的收获

《哲学评鉴》是一本哲学圈专业的学术集刊,是由专业的哲学论文构成,而这些论文都是经过专家三盲评审、再修改而完成的严谨学术期刊。

相信对于哲学圈内的朋友们来说,这样的一份期刊是他们值得阅读和期待的,能够从中了解到很多专业的前沿研究和学术成果,对于自己的研究会有很多助力的效果,当然也会有很多哲学专业的专家学者们期待着自己的论文能够登上这样一本集刊,让更多的人可以读到。

当然,这一本期刊的要求是严谨的,自成立以来,共收稿242篇稿件,只有11篇论文通过评审,可见想在这里展现自己一席之地的难度。

而现在有了这样一本由这11篇之中抽取五篇,另外增加了两篇关于哲学前沿学术、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的《综述》,两篇对于近期出版哲学著作有价值学术批评的《书评》,一篇全景展示论文评审意见以及修改流程的《评审与修改》,共同构成了这样一本纸质书《哲学评鉴》,让更多人感受哲学的魅力。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的一员,作为一名对哲学仅仅有着好奇心的读者,当我阅读到这样一本专业哲学集刊的时候,只能用开眼界来形容。 毕竟哲学离我们现实生活中其他学科还是有着很大距离的。一些哲学专业术语,就需要经过专门培养才能够了解,也就让我们阅读这样一本书有了不小的障碍。比如“结构性共相”,这样的专业术语,完全不知所云。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来阅读这样的哲学著作呢?

其实哲学就是一种“思考智慧”的学科,毕竟它顶着“爱智慧”这样的一个名头,通过对于哲学的阅读,能够让我们思考和认识更多的知识,更清晰的理解这个世界。

比如就这一篇《结构性共相:一种深层的构造》,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读懂读透,但对于其中一些概念的理解,也会让我们的智慧增加不少。结构性共相:“它的个体必须满足一定的结构要求,即该个体必须要有真部分,并且其某些真部分要分别示例另外一些特定的共相”。是不是还是很难理解?而通过作者所举的例子,我们就很容易对于这一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红色的汽车和红色的苹果都有红色这一方面的相似”,而红色就是两者的结构性共相。

那么对于“结构性共相”在这篇论文之中,又有着怎样深入的探讨呢?作者探索了更多哲学家在这一概念下的思考,比如刘易斯认为这一概念是不自洽的,而卡尔哈特在应对着刘易斯的挑战有了反驳的意见。在这篇论文之中,作者就在卡尔哈特基础之上上进一步思考,对于结构性共相论述的更为清晰。

那么其他的论文呢?我们看一下他们的题目吧,《反驳“错误理由”怀疑论》《感觉的必然维度》《康德的“幸福悖论”》,是不是与我们的现实还是有一定的贴合度?也一定能够让我们在爱智慧的领域之中更为精进了。

所有,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也可以挑战一下这样一本《哲学评鉴》,不一定完全读懂,了解其中的一些知识,也就能够成为我们人生重要的宝贵财富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