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精神分析的新发展的读后感大全

精神分析的新发展的读后感大全

《精神分析的新发展》是一本由[美]乔治·哈格曼 / [美]哈里·保罗 / [美]彼得·B.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分析的新发展》读后感(一):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结合的新高度

共情是我们从他人主观世界的内部开始理解他人体验的过程。共情是主观的,我们体验和他人同频的方式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独特的主体性基础之上的。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共情方法即是从病人的自身理解他们的工具,也是一种有疗愈性联系的工具。主体间自体心理学的共情既关注病人和治疗师的主体性,也关注他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书里有案例穿插理论讲解,对于咨询有比较强的指导,也能更好地理解来访和咨询师是如何在一来一回的互动中形成关系,并且影响关系的走向的。

可能当下人的心理特征有新的变化,需要新的理论来诠释、应对。将主体间性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调和而成的新理论,还是很有意思的。

《精神分析的新发展》读后感(二):读后感

聊一聊这本书。首先我们要聊一聊流派的发展。最开始是自体心理学,但是无论如何发展毕竟还是一种个体视角,而主体间学派是一种革命性的发展,他提出了一种主体间场,换句话说,强调的不再是个体,而是多个体,也就是两个主体或者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建构。从这一点来讲,主体间学派就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精神学分析学派的框架和结构。主体间学派固然有其主要的优势,但是主体间学派的发展,把自体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部分舍弃掉。比如自恋,比如自体的结构,关于移情的理解等。所以对于一些没有自体心理学基础的人,直接学主体间,就会有一种打太极拳的感觉,无从下手,无从着力。给初学者感觉太抽象了,不知道怎么用。 所以历史的发展,让这两个姑且叫做孪生兄弟的学派,又进行了一次整合发展,虽然整个精神分析学派都呈现一种大融合的趋势。但是这两个学派的重新结合,我认为是蛮有意义的,各取其精华。

《精神分析的新发展》读后感(三):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有温度的精神分析

首先非常感谢新民书活动的赠书,让我有机会读到这么干货满满诚意满满的一本书!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自体心理学只有很表层的认知,知道科胡特的名字,知道是从原始精神分析演化的“新精神分析”,但对于更深层次的并无了解。通过这本书我充分体会了自体心理学的精神内核和运作机制,一本书抵五六本书。推荐给正在执业的或对咨询过程感到好奇的小伙伴,如果是想了解自体心理学,也可以作为一本入门+进阶了解的一本书,很好上手,而且讲得深入,又涉及到实操案例,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了。

就像一个厨子从面粉的制作到和面、揉面、发面,到最后呈现卖相,会遇到的问题,全部都清楚呈现了,对于一个对这个话题还不那么完全了解的人来说,完全没有认知门槛,也不会感到被内容拒之门外,非常友好。而且在智力上其实还是有被挑战到的部分,它并不是一本通俗读物,但是是一本认真看就会很有收获的书。

前半本分主要解释自体心理学的概念和运作机制。关于前缘、后缘、移情、反移情、主体间性,这些乍一看非常抽象模糊的概念,文章与文章之间都用了非常精炼、精准的表达阐述的很清楚。这本书会有点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多名作者的文章内容集合而成的,所以可能有时候会觉得文章和文章之间的连接感没有那么强,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编撰的还是很不错,能感受到到内容之间由浅至深递进的关系,在不少地方还有互相的呼应。而且一个概念被不同作者解释个四遍五遍,从不同的角度,我觉得我就好像被迫复习了好多遍一样,感觉已经对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非常熟悉了。

如果说前半部分是一个详实、精准、灵活的教科书的话,那后半部分就像是在和不同的咨询师面对面的探讨如何切实的运用这些概念在不同的方面。有许多案例的分享都有帮助到我更具象地理解前缘和后缘在咨询中会如何体验,咨询师遇到来访者的前缘后缘是什么感觉,咨询师的前缘后缘是什么感觉。而且我感觉关于案例的部分,作者们的笔触是带有温度的,所以在我读的时候也不仅在学习知识,也在情感层面被一同调动。

咨询师们坦诚、坦白的揭示他们自身的经历与来访者的经历是如何重合,又是如何在看似咨询关系断裂之处又找到共情,从而化解来访者的后缘,这个过程真的看得人非常动容,也很美丽。关于自杀那一篇章尤其让人印象深刻。也因为咨询师的坦白和敞开(尤其是关于在咨询中遇到阻碍和断裂的体验)让我也对于咨询师究竟是一份怎样的工作有了新的体悟。我觉得主体间性自体心理学和传统的精神分析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自体心理学的咨询师都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类,他们也不羞于向来访展示这一点(当然,在合适的时机)他们是带入了自己的全部经历和感情,也就是最真实的自己,在和来访的真实产生碰撞。而不少作者也提到了他们对于传统精神分析的批评,那种空白分析会给被分析者带来怎样的心灵伤害。

这也让我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咨询师,可以向来访展示多少的自己有了新的灵活度和思考(之前的我一直碍于咨询师的专业面孔,而对自己所说的话谨言慎行,甚至多少有些不苟言笑,内心会有一个批评和监控自己表现的声音,害怕自己“不专业”,但案例的许多分享让我意识到,有一些袒露事实上能促进咨询师的前缘和来访的前缘,也是构成至关重要的“密友体验”的关键因素)

最后再次感谢组织这个赠书活动,否则真的有可能和这本书失之交臂~!

最后想再对本书的翻译表达感谢和认同~ 很多时候英文准确的表达在翻译成中文之后都会丧失一部分它的准确性(因为跨文化确实很难找到完全的对照)但这本书我在阅读的时候完全没有感受到翻译成为我们和内容之间的隔阂,就好像隔着一层几乎透明的薄纱,这种感觉非常好。只有很少数非常少的地方有些别扭(但依然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地方让我们意识到翻译这个角色的存在。我觉得好的翻译就是要躲在内容之后的,不让人意识到ta的存在太多。自我意识过剩的译者往往会大张旗鼓地站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想要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也是导致很多外文译书在国内的流通性变得很差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涉及到精神分析这种抽象表达很多的学科)

大概花了一周的时间读下来,过程还是有点匆忙,以后应该会再次阅读。它对于我理解自身的感情模式,我曾经经历过的心理咨询,和我给来访者做的咨询,应该都会有持续的启发作用(而且最近我就在脑海里经常用这套框架去理解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感到非常有启发和受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