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品 1》读后感摘抄

《小品 1》读后感摘抄

《小品 1》是一本由董桥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品 1》读后感(一):都是扯淡

喜欢海豚出版社的精装书,做得真是好看。今天翻完董桥的《小品:卷一》,海豚出版社二〇一三年四月一版一印,硬面精装,黄色仿皮烫金,还赠一张藏书票。这本集子,收的是一九七三年秋天到一九七四年初冬,董桥在伦敦时写的东西。在开卷第一篇里,董桥也还算坦诚,“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东西实在写得不够好。”我读下来,也只能用里面《就是这个滋味!》一篇最后四个字来评价这本集子——“都是扯淡。”

《小品 1》读后感(二):遗民原来曾左派

董桥早年作品结集。

看现在的文章,大概没想到老先生还是个老左派,年轻的时候还对西马下过功夫。如马克思的胡须,辩证法的黄昏,且述且议,文风有相承处,内容却不多见了。

这两本小品,谈欧游心影,谈异域风物(当然是70年代的),有文论,有藏书觅书,甚至还有时评,多的是议论,是年轻人的锐气,跟今下的云淡风轻,毕竟是不一样。

尤其是文论,一个计较文字的人,评论别人的文字,是很值得一看的。一个印象是,南洋长大的文化孤儿,其实对汉字的纯洁与纯净,会更敏感一些。就像别国的人学英语,都从BBC广播上学来了最干净的广播腔英语一样,少了文化土壤的影响,更像真空产品。当然也不一样,董桥们不是真空,他的汉语成长,远离了大陆日新月异的无知好坏的变化,只是更纯净,更接近传统的意绪。

但看他年轻的作品,这种感觉反而没有后来明显,所以,文体风格的形成,既有成长期的环境,更依赖文字的自觉。

《小品 1》读后感(三):不一样的董桥

《小品》两卷是董桥早期的作品,说早期,竟也是他40岁左右的文章,但董桥自己也称其为旧文。

两卷《小品》不同于晚期董桥的文章——少了文人雅士、少了古董文玩。毕竟是旧文,那时的董桥还没能结交那些人,也没有财力购买那些物,也就更没足够长的时间经历那些事。所以,此时的董桥少了些酸腻,多了些直白,《小品》却也读出了些不同的董桥来。那时的董桥,与普通人更近,他会孤独、也常迷茫,更是成长。常年在外,却也吐露出丝丝的生活经历,在外借书读书购书却也是另一番情调。

董桥文字,忆人忆物忆事,外人不知,以为他附庸风雅。其实,董桥的广博、董桥的深邃也是自有其道理的。《小品》中看得到他花去数十页撰写的学究气十足的文章,如马克思的生平和理论,都细细研究品评。董桥自己也说,那些是正正经经的文章,其他文集中虽未涉及,从此书中到也端倪出其早年的用功不浅。

最后要说这两本小书,仿皮顺滑,纸香袭人,小巧精致,却是大陆不可多得的高品质精装小书。

两卷《小品》,既是旧文,又书卷气浓,董桥说它们是又“霉”又“酸”,但读董桥读的多了,反而这些文字即“新”又“甜”,偶尔翻看,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