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读后感锦集

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读后感锦集

《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是一本由李松梅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3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读后感(一):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取其精华

很汗颜,书收到后就被老板拿去,迟迟未给。终于收到,写下我的读后感。

一度,这种压缩型的书很畅销,比如一次读完名著、一本书涵好诗,初我以为这本书也一样。但是看完后,才发现“不虚此行”。

作者言简意赅,压缩型的把一些包含西方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当代各种管理理论等阐述出来。很多书都是经典名著,不论你是员工还是领导,都是值得一读。比如第十本 《营销管理》和第十五本 《杰克•韦尔奇自传》。

在介绍书的里面有写到,本书主要分为“作者简介”、“经典导读”、“华文精选”三个部分。“作者简介”力在让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经典导读”意在让读者明白作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精髓,“华文精选”旨在让读者领略原书中的经典华文和核心思想。看完后就觉得在大学课堂一样。对每一部经典名著进行了观点的提炼和内容的简要陈述,使管理者能在短时间内通晓顶尖管理大师们的管理精髓

毕竟理论只是理论,还需要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应用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就能使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卓越有效。,有些经典作品的出版年代离我们较为久远,有些经典作品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这使得整本书犹如一本教科书,作者犹如老师,上课一样娓娓道来,有些书她讲完了你有细读的冲动,那么就是再去看原著细细研读。有的书你发现不适合自己,那就浮光掠影,翻翻就过去。

《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读后感(二):指路明灯似的书

大学念的专业跟管理相关,但是有不全是管理,算是个泛而杂的边缘学科。我又不是个有钻研精神的人,所以对管理依旧一知半解,而这本《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对我来说真是个指路灯塔似的好宝贝,让我能在工作闲暇的碎片时间里学习管理,并且对整个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而不至于像从前那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这种提纲挈领似的书对于我这样的管理初学者真的非常实用,如果一来就给你一本大部头的管理学名著,恐怕看了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且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也根本没有时间来一部一部地看这些大块头。有了这本书,我就可以轻松多了,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将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一一明晰,掌握他们的精华之所在,然后挑自己感兴趣的原著来读。这样心理上就有种运筹帷幄,成竹在胸的感觉了,从而行动上也能够提高效率,明确目标,不再迷茫。

这本书的栏目编排也非常简洁,作者简介、经典导读、华文精选一气呵成,通过这些方面的阅读,可以对这些管理大师们的管理思想和名作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知。

我是湖北人,武汉市提倡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后半句正好跟托马斯•彼得斯的名作《追求卓越》相同,所以我很好奇这本书讲的内容,非常巧的我发现这本书的成功正是因为他首次采用了取之于实践并用之于实践的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管理理论的教条,引起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出现,这是《追求卓越》最成功的地方。所以我想要了解这句口号,先看看托马斯的这本书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城市管理也是管理的一方面,和企业管理也有着相通之处。

《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读后感(三):不是浅尝不要辄止——管理学的编年简史

我是个懒人却是个挑剔的读者。

于是乎,诸如人生必读的100个故事云云,总让我顿生营养不良的快餐感。可这一本拥有快餐感标题的《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却让我希望了解什么事管理,希望在阅读中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有这样的认知:我是一个从没有接触过管理学的人。我对管理的概念仅仅局限于于工商管理这样的学科。如果没有读过系统的管理学书籍,管理对我来说是混沌的,模糊的。于是编者选取了20本管理学方面的著作,给我来了一记猛药。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我就被封面深深地震撼到了,绝对的鲜艳和显眼。摆在哪里都让人有“这本书是多有上镜的欲望啊!”的感觉。事实也确实如此,这几天它靠着一张充满冲击力的脸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身边的几个人走过都会忍不住拿起来读一读。

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效果和效率。用封面上的话来说,效果=做正确的事,而效率=正确的方式做事。入编的20本书来自不同年代不同作者,如编者所说,有些内容或许已经过时,但其对于管理的陈述和解读都让我感受到管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学究型读者,本书就想为你量身定做的思维导图,可以通过“经典导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书本最精华的内容,能从“作者简介”里对作者的创作历程感同身受能了解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从而有选择的深入体味。而“华文精选”就像情景再现,让你与作者面对面。

成文的东西其最大优势在于将经验系统化称为具有移植性的普世价值。编者将20位不同时期的大家著作进一步提炼,得到了书中呈现的点状内容。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这是福利又是鼓励。《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是一本西方管理学的编年简史。当然要真正体会大家风采,选择感兴趣的书本进行深入的研读是极好的。

《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读后感(四):是书单,也是历史

我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去读这种压缩饼干的书籍了。大概是上高中吧。什么你一辈子需要读的100本名著,你一辈子需要记住的名言,当时读来一是为了应付高考,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有锦上添花的句子,所以我很理解韩寒新概念作文里弄一句连自己也不懂的拉丁文,二来是为了显摆,当然,显摆的用途现在还有不少,比如有些书会告诉你,你不需要真的去读一本书,你只需要记住情节和其中一个无关紧要的人或事,你完全可以在人们面前号称你通读本书七八遍。

不过,我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我想了解它。是的,现在是一个讲究通识教育的时代,在豆瓣上有不少人列举出来各学科领域入门书籍,比如我就收藏了科学松鼠会罗列的书单(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202139/)。在我看来,书单除了装文艺以外,更主要的是我们借以通过一扇窗,去了解一个世界。而《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窗。

而另一方面,由于这20本书出版的时代不一,而本身就可以构成一部管理学的历史。第一个感觉是作者的差异,像早期的作者要么是法约尔、泰勒这样所谓从基层干起的管理者,要么是像韦伯一样关注于形而上的学者,而到了中期,管理学渐渐成为显学,出书立说也成为管理学大师的必然途径,他们的一本书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主张,而到了晚近,像杰克·韦尔奇这样的管理明星也加入到著书的行列中,他们代表的是受管理学教育影响而又反哺于管理学的明星职业经理人。

第二个感觉是关于管理学重点的转移,从较早的关注于实际的科学管理和形而上的管理理念,再到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的注重,从理性人到社会人,管理学通过对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吸收,如今逐渐演变出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

当然,压缩饼干的作用是充饥,如果真的在阅读当中产生了兴趣,倒不妨买来经典著作读读。毕竟,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源于它的时代性,更源于它能超越时代。

《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读后感(五):一本顶二十本

一本顶二十本

评: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

管理可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以前我是一个普通职员的时候,总觉得做领导很轻松,整天就是开个会谈个话,也不用干辛苦麻烦的杂活,最主要的,领导待遇高啊。后来经过长期的兢兢业业和尽心尽力,我终于也成了一名公司中层的小主管。这时候我才体会到,领导要有领导的责任,要比别人操更多的心。从开始接触管理,我也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郁闷。管理可不是把老板的话转达给员工那么简单,要推行还要有监督,要面对员工的误解和情绪,还要以身作则当表率。至于怎么调动办公室气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更是难以把握了。

管理真是一门学问,是有科学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明的。当然,管理学也有很多流派。书店里经常就能看到六西格玛啊,九型人格啊,长尾理论啊,幸福工作啊,很多管理方面的书。都是厚厚的大部头,光是看封面就能看得很困惑,都说自己很厉害很有效,最新最有影响力。究竟该看哪一本呢?这个时候就很希望有一个很精通管理学的老师给推荐一份书单。

偶尔读到《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我的欣喜之情仿佛终于在茫茫大海上看到远方出现了陆地。

《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的内容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涵盖了20本管理学名著,每一本都由作者简介、华文精选、经典导读三个部分组成,十几页二十几页不等。这20本的作者中,既有广为流传的彼得•德鲁克、杰克•韦尔奇等人,也有社会学著名的学者马克思•韦伯老先生,不仅仅以商业知名度为评判标准,列举分析了管理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名作,这很好。但也必须指出的是,像马克思•韦伯这样的老先生,生于1864年卒于1920年,距今差不多一百年了,且不说当时的商业大环境,即便是工厂里流水线也早已不知道更新几代了吧。除非是致力于研究管理学体系,不然这么老的著作真难说会有几个人提起兴趣认真看。

这种精简本好就好在能提纲挈领,就像精致而美味的食物,不在多,在于能轻松享受。但这类书也难免有遗漏掉营养的嫌疑,不过也没关系,如果读者对某本书发生了兴趣,完全可以去找原著来读。

所以说,《一次读完20本管理名著》是一本很实用的归纳书。就像书的封面上写的那样,会告诉读者,怎么做正确的事情,怎么用正确的方式做事,以及怎么做一些新的事情。

我相信,这样一本顶二十本的浓缩提炼的管理学著作,一定能给大家很多的收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