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风雪定陵》读后感精选

《风雪定陵》读后感精选

《风雪定陵》是一本由岳南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雪定陵》读后感(一):看完又想去参观一次

发掘定陵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虽然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却遗失了历史重要的证据,万历在棺木中明显一只脚长一只脚短,几乎可以确定传说中万历是瘸子的事实。而万历身体的残疾,是否是他多年不上朝的原因呢?因为证据的缺失,留给未来去破解了。

定陵有三条叙事线:发掘队员、万历、时代故事,显然是先写出发掘定陵的故事,然后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增加了万历时期的历史故事,如果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几乎可以忽略不看。而时代故事,则讲述了定陵和定陵的考古队员们在发掘后的命运,主线是赵其昌,最有意思的一段是赵其昌在古墓中写作的故事,很励志。

《风雪定陵》读后感(二):看完又想去参观一次

发掘定陵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虽然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却遗失了历史重要的证据,万历在棺木中明显一只脚长一只脚短,几乎可以确定传说中万历是瘸子的事实。而万历身体的残疾,是否是他多年不上朝的原因呢?因为证据的缺失,留给未来去破解了。

定陵有三条叙事线:发掘队员、万历、时代故事,显然是先写出发掘定陵的故事,然后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增加了万历时期的历史故事,如果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几乎可以忽略不看。而时代故事,则讲述了定陵和定陵的考古队员们在发掘后的命运,主线是赵其昌,最有意思的一段是赵其昌在古墓中写作的故事,很励志。

《风雪定陵》读后感(三):借这本书了解一下考古的过程

能够跟着当年考古队第一视角去看这场发掘以及文物浩劫,所能感受和激发得情绪不是看平均和报告能比的。

为什么发掘定陵,这里我们跟着考古队带入视角体会到了决策的原因,合理吗?合理。应该吗?现在我们会说真的不应该。所以我们更能理解当今考古的策略和难处。

抛开定陵发掘带来的各种恶劣结果,跟着这本书还是窥见了考古工作的冰山一角。考古是怎么走进古墓的,考古人眼中古墓里那些东西是有价值的,价值在哪里,知道我们要看什么才会知道要保护什么。

最后还是要说回结果,定陵的结局真的不忍看,实实在在的错误决定

《风雪定陵》读后感(四):关于定陵考古的八卦读物

1966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开了序幕,《海瑞罢官》的创作者吴晗,也随之被逼到时代的刀口下,为这场举国疯狂的运动开刀祭旗。但时间往前推八年,回到1958年的春天,景象则大不一样。 那时吴晗任北京市副市长,春分得意,正连同郭沫若等人苦心筹划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授权的皇陵挖掘工作。经过他们的几番周折,中国第一座主动发掘的皇陵——定陵,终于重见天日,然而还不等世人观瞻,地宫内陪葬品便因无力保护纷纷氧化变质,考古队竭力护宝之际,一场酝酿已久的政治风暴疯狂压过,令所有人措手不及:地宫毁坏,棺木被弃,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屍骨被焚,相关考古工作者被下放,吴晗更是含恨冤死狱中。这本《风雪定陵》所讲述的正是定陵从开采、被毁、经历,到平反并成为旅游景点的“风雪之路”。 如今定陵已成为明十三陵内游人熙攘的景点,我们在走进冰冷的地宫时,是否能想象它昔日的辉煌,而看到墓内逼真的仿品时,又能否想象考古队破宫而入的那个夜晚,当然,还有后来那场如火如荼的文化浩劫。

《风雪定陵》读后感(五):《风雪定陵》读后

六年前我还是初中生的时候,曾游览过十三陵,下到定陵的地宫里面。那时对明史还懵懵懂懂,只是为了参观而参观,倒也记得许多细节。到现在还记得地宫里凉气逼人,地面湿滑。因为对于墓葬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并不感到害怕,反而觉得这真是一个福地。

六年后的这个七月,我看完岳南先生的《风雪定陵》。全书的结构都比较松散,好像随意写成的,倒也不是很影响观感。前半段着重介绍明代历史、发掘过程和稗官野史。而且故事性过强了,真实性大大降低。后半段写了发掘尾声的时代背景,反而让我感同身受,不寒而栗。看完之后难受得要命,只想感叹一句“呜呼哀哉”。

但是还是想吐槽一下本书质量不高啊。至少没有《南渡北归》质量那么高。一是结构问题,二就是资料来源不准确,产生了一些纰漏,加入了太多个人情感(可能是因为作者之一的杨女士是赵其昌先生的夫人)。三是我看的涵芬楼版本竟然有错别字。

一些优点:商务印书馆的书装帧很不错,纸张厚实,颜色适中,重量压手。其次因为本书种草了一些拓展资料,比如《地下宫殿》《海瑞罢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