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的读后感大全

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的读后感大全

《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是一本由[美]伊莱恩·阿伦 (Elaine N.Aron)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读后感(一):评《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

跟其他西方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差不多。

基本上还是,同理心,理解孩子,把孩子当一个独立的人去看待,不要去控制孩子。等等这些原则。当然,对待“敏感”孩子需要更注意一些,说话的时候要更委婉一些。

另外一个重要的点是——敏感,是一个气质,中性的气质,并不是什么缺点,也不需要改变,不要用“害羞”之类负面的形容词去形容孩子。这个点比较重要,记下了。

看了几个特点觉得妞妞是敏感无疑——比如,对袜子挑剔。

《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读后感(二):既实用又治愈的一本书

一直以来都会觉得我的孩子与众不同,我自己也奇奇怪怪,但始终不明白个中原因,直到看到这本书,才恍然大悟,看完不禁长舒一口气:我们都是正常的人,只是我们有着高度敏感的特质,而且我们也并不孤独,15%到20%的人具有这样的特质。并且,所有物种中都有同等比例的高度敏感群体,既然演变的结果如此,那么这种性格特质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作者不仅解释了高度敏感的存在机制,还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指导为人父母可以如何养育高度敏感儿童,从婴幼儿到青春期,不管是给非敏感的父母还是给同样高度敏感的父母,都给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论述温和又抱持,让具有高度敏感特质的我如同遇到知音般感动。

气质经由遗传物质决定,不能视为病态或缺陷。只是,不同的社会文化会鼓励其中某些特质,忽视、压抑其他特质,使得人们将不同的气质标记为“好”或者“不好”。随着经济的发展,热爱冒险、充满进取精神和攻击性、冲动、扩张的文化不断侵略那些和平、爱思考、崇尚敏感的文化,结果使我们的灵魂跟不上奔跑的步伐。现代社会里如果决策者不思量事情的复杂性及其后果,如果敏感的人和不敏感的人无法达到权力平衡的话,人们就会不安,社会就会有危险。

不同气质不仅让生命更有趣味,也可能是物种多样生存的希望!即使我们是不一样的人,也要学会和睦相处,这是人类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让更多敏感的孩子能成长为有信心、举足轻重的社会成员,最终贡献自己的才华,对社会有所影响。

《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读后感(三):高敏感人群的育己手册

作为高度敏感的成年人,读这本书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被温柔地抚慰了。感受到了强烈的善意与理解,而高度敏感人对于这点是十分敏锐与在意的。

书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想到小学胃不好,我妈煮了白粥让我喝,我觉得白粥有股怪味想吐不要喝。接下来的画面,到现在对我来说都和live图一样,我妈喝了口粥说哪有怪味,大声指责我事多让我现在立刻把粥喝了,我一生气就捏住鼻子把粥吞了,然后就吐了。

结局呢,就是被我妈以故意捣乱的名义揍了,揍完又给我盛了一碗,我眼泪鼻涕一大把混着就把粥干了。

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清楚,我究竟是因为白粥的味道难以接受吐的还是故意想吐给我妈看“我说了我不喜欢这味,你不相信我的感受,那我就证明给你看,让你相信”。

不过结局还是挺悲壮的,小学生还是拗不过大女人啊。

这事的后果就是,初中到现在我都没喝过白粥也不咋吃白米饭,甚至在打这段文字回忆起白粥的时候,生理上都会有种想要呕吐的感觉。可惜,我妈到现在都不会相信我说白粥有奇怪的味,因为她不觉得。

所以在我的认知与生活体验中,尊重这个人的感觉就是尊重这个人。

在社交中,高度敏感人只要感受到1%的忽略/敌意/攻击性就会自动放大成50%,从而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被喜欢,让别人感到无趣无聊了。但这一切的心情转变,高度敏感人都不会说出来只会表现出消极(或更积极提高情绪)社交。所以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高度敏感人群就是没有必要和想太多,而这也是被社会化后贴上的标签。

如果用社会标签定义就是 “内向” “不善社交” “怯弱” “不合群” “敏感” “难搞” “适应力/持久力弱” “容易分心” “易情绪化”,每一个都是被默认的贬义性词汇,导致每一个人看到这些词都像看到了不干净的东西,恨不得离这些特质的人远远的,而拥有这些特质的人也只会把这当作缺点,迫切想要改变。

可是一个标签并不能代表一个人,一个行为也不能断定善恶。

所以这本书的第一章就高度敏感的特质进行了再解释,消除常见的误解。

比如,内向并不意味着“不喜欢人”只是喜欢单线处理情感,不喜欢和大堆人/陌生人相处。

情绪化是因为高度敏感人非常受环境经验以及周围人情绪的波动而影响,要去消化高于自身n倍的情绪变化。

怯弱不是胆小爱逃避而是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经验型回避”,只不过在高度敏感人身上格外明显而已。

搜索引擎里输入高度敏感人,有一条是“高度敏感人群怎么治疗”。

很多时候大多数人的话就是“真理”,社会引导的就是“正确规范”,少数人迫不及待想要改变自己成为大多数人中的一员。但书中的做法并不是教你如何去改变高度敏感的那些“被讨厌”的特质,而是引导你怎么去正视它。

不是教导,解决,和解,只是不去魔化和排挤它的存在。

也许听着有种“废话文学”的感觉,但人最难做到的不就是能够不偏不倚的正视嘛。就像正念冥想中引导的一样,察觉它的存在但并不与它抗争,只要去体会它就好。

虽然是本育儿书,但谁规定只能育儿不能育己呢。

成年人就是要好好富养自个 salute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