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今夜有暴风雪读后感摘抄

今夜有暴风雪读后感摘抄

《今夜有暴风雪》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夜有暴风雪》读后感(一):一代人一个时代

未完

《今夜有暴风雪》读后感(二):我总是这样:容易被情怀打动

喜欢梁晓声很久了,久到都忘了看过他什么作品了。但知道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北大荒知情的背景。这两天没忍住,地铁上又开始看了,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口罩哭湿了。因为眼睛被泪水打花,错将公交961路看成951路,结果下车后还要走上很远才到家。

路上开启了听书,觉得这样应该不会投入感情,毕竟AI读书是老罗的声音。

走在静谧的街道,空气还是零下的那种凛冽,路基两侧还有未化的白雪。

书里播放到《今夜有暴风雪》的尾声了,裴晓云和刘迈克已经入土为安永远的留在了北大荒,那里埋葬着知青的爱情和理想。

郑亚茹这个人物可能更让我揪心,她是带着理想而来,在为理想而战的过程中倾尽全力,也有幸遇见了两个追求者。这样的女孩子,在任何时代都是令人羡慕的,但她的每一次选择造成了她带着遗憾和悔恨离开北大荒,信念崩塌之后,可想而知她回城之后的日子将会是怎样的晦暗。作者没有再写了,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今夜有暴风雪》读后感(三):一场改变命运的暴风雪——看梁晓声讲述知青故事

1950年至1978年,为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国家鼓励和组织城市中的年轻人到农村、兵团务农或开发保卫边疆,这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数约为1200万之1800万之间。这些知识青年为建设农村、改变边疆面貌作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将荒凉的北大荒开垦成了“北大仓”。但是,这一决策的实行决定、影响了一代甚至几年人的命运。

作家梁晓声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就讲述了这样一群知识青年在从北大荒返乡前夜的故事。小说标题的“暴风雪”有一语双关的含义,既指真实的暴风雪来临,又指知识青年与阻止知识青年们返乡的马团长之间爆发的一场激烈的冲突矛盾。梁晓声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人与人的冲突设置在同一时间爆发,进一步增强了冲突造成的影响和混乱程度,从而更加凸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造成的不可磨灭的烙印。

《今夜有暴风雪》主题是宏大的,可以说知青的经历影响了至少一代人的命运,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导向的转移、生存环境的改变,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个体命运的改变却是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在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中,大多数人将自己的热血、青春和汗水洒在农村的土地上,少数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许多人因此而被耽误、被蹉跎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尤其是对于现在把个人价值看得比国家利益更为重要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行为简直是不可理解的,是荒谬的。如果上山下乡的行为是出于知青的自愿,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事实恐怕并不是如此。国家意志一旦强加于个人之上,个人的力量却又是那么渺小以至于无能为力。

在知青话题中,梁晓声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返乡来展开小说。能不能返乡,是去还是留,对于每一个北大荒的知青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课题,几天之内的决定影响了人生后几十年的命运。对于日夜奋斗、付出了汗水和精力的北大荒,他们是有感情的,将要离开,他们会不舍,会留恋,会伤感,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北大荒甚至可以算是第二故乡。但是,返城也是他们下放农村多年最大的心愿,毕竟,城里有牵挂他们的亲人和未能实现的梦想。

小说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经历特殊的一代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们的亲情友情与爱情,他们的挣扎迷茫与梦想。梁晓声的笔触细腻而克制,冷静而不失理智,对于纪念那段岁月,纪念那群人,让今天的我们了解那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今夜有暴风雪》读后感(四):那个时代的那些人

新华先锋的这套“百部红色经典”系列至今读了三本,都非常震撼,特别是梁晓声的这本《今夜有暴风雪》小说集。本书收录了《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母亲》和《老师》这几部小说。这些作品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以中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动荡的历史为背景,抒写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所经历的痛苦磨难,以及平民阶级的生活困境及思想状况。这些作品都比较沉重,可谓是字字血泪,让人不禁动容。

《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两部小说是反映知青生活的。其中前者以1979年北大荒知青返城为背景,采用双线穿插并行的手法,一条线写知青闹返城的现实,另一条线回忆知青垦荒的痛苦经历。主人公曹铁强、裴晓芸、郑亚茹等都是在错误政策的鼓动下来到北大荒建设的知青。盲目的热情过后等待他们的是无休止的体力劳动及艰苦的生活条件。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们逐渐建立起友情和爱情。在分别之际,北大荒被知青返城的热情所包围,并且发生了偷盗、抢劫等暴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每个人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他们又将如何选择自己的去留?梁晓声的语言平实但却充满力量,一字一句都牵动着读者的心。这部作品曾在80年代被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幕,主演是陈道明。

《父亲》和《母亲》两篇小说是梁晓声以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后一篇也被节选收录到了小学课本里。这是一个严父慈母的家庭。父亲是标准的旧社会大男子主义形象,任劳任怨却也独断专行。他崇尚力气、蔑视文化,在他的阻止和打击下,本来已经考上大学的大儿子住进了精神病院。作为二儿子的梁晓声虽然爱父亲,但是思想的鸿沟让他们总是无法靠近。而梁晓声的母亲一直是他的支柱,母亲善良又给予他理解,特别是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坚决支持他读书。

从梁晓声的文字中不难看出他遗传自母亲的宽容与善良。他对困难中的人民是抱有极大同情的,包括对父亲,虽然父亲有许多的不是,但是梁晓声理解他被特定的社会所塑造的特定的性格,抛却了对他埋怨和批判,以最深情最真挚的语言呼唤他回忆他!

《今夜有暴风雪》读后感(五):倾听时代的记忆,一代知青的故事由此揭秘!

知青,这个词对于现代青年来说有点陌生。它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词汇,代表着发展初期我们所推行的一种政策。 在众多的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梁晓声老师的《今夜有暴风雨》格外真实,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北大荒的知青时代,以一种清醒的认识和严肃写实的现实主义笔调,传达出迷乱时代关于土地的悲壮故事,启迪人们对历史回顾并进行不断的反思。

梁晓声老师的作品呈现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通过对知青生活、命运、成长、斗争的具体描绘,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垦荒戍边、建设边疆的生活战斗风貌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整个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 书中立体化的塑造了一个个富有英雄气质的知识青年形象,在他们身上凸显体现了一代知青吃苦耐劳,用于开拓,牺牲奉献的精神。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认识了奋斗在第一位勇于开拓的曹铁强,壮烈牺牲的刘迈克,以身殉职的裴晓芸,献身事业的匡富春,忠厚懦弱的单书文,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富有鲜明的特色,他们的经历激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感。

作者笔下勾勒出的这些知青形象,都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情有的浓墨重彩的刻画出来以此来凸显人物性格特征;而有的内容则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借用别人的视角进行侧面烘托,从而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通过作者的描绘每一个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皆跃然纸上。 开荒很累,劳作很累,但是在辛苦的“开疆扩土之余”我们更看到了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尽管再北大荒他们这群人整日是面朝土地背朝天,但是作者也通过一件件事情写出了他们的喜悦和悲愤,忧伤伤和痛苦,把每一位人物对于爱情与事业的憧憬,对于未来的渴望都展现出来。 综合来看《今夜有暴风雪》不仅写出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心灵受到的摧残的境遇,而且揭示了极左路线对一些知识青年灵魂的毒害。

很多时候我们都很难把一个为了救别人在紧急关头咬住导火索的青年与一个十分霸悍的、争凶斗狠的警卫排长联合起来,而他恰恰却是同一个人———知识青年刘迈克。或许他的霸悍、争凶斗狠不正是那个时代投射在他心灵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吧! 不仅仅是对于刘迈克的描写,其余每一个人物的描写作者把人物都融入了深广的历史内容中,使其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那场动乱的深重罪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