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的读后感大全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的读后感大全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是一本由(奥地利)罗伯特·穆齐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读后感(一):RR

发现豆瓣其实也是个很傻逼的地方,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说实话。

杜拉斯,昆德拉,还有个诺贝尔得奖主略萨?

OK,谁爱读谁读去。

反正这书没什么吸引我的地方。

最后,日的评论太短啊。

不知道老子走的是简洁风格么。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读后感(二):一部能(短暂)掰弯直男的小说(?)

其实也就只有读到那一段的那一会而已;

“只有你,跟他们不一样……我爱你!……”

===

但是在剧情冲突的基础之上,结尾部分,小说竟发展成作者分析和抒发自己对哲学的入迷。。。

导致作为“小说”的审美价值有所降低。

===

纳粹预言

貌似小说的评论以及作者本人倾向于认为三人组中另两个人才是对纳粹的预言;

但是在主角的描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逐渐将同情心置之于不顾,而是一味醉心于自己的思考,是否预言了对纯粹理性的追求挤占人性的后果。

当然,这里的主角跟黑格尔、尼采等用哲学解释民族主义的哲学家还是有所不同,即是小说中完全没有提到主角任何与民族主义相关的征兆。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读后感(三):四只不正经的“题外话”跑来跑去

题外话1:读的时候确实有想到过《三重门》。

联想的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描写十几岁的年轻人的想法。

一经对比联想,本来觉得《三重门》挫,如今这挫显得愈发挫了起来。

当然,这只是乱想,两者本身没有可比性,因为比的是作者的年龄,以及思想深度。。。

题外话2:托乐思读康德那段很有趣,说是读了两段就满头大汗。可想这很可能也是穆齐尔那阵子在工作之余搞哲学研究时研读康德的感受。及时是以德语为母语,康德还是让人头痛~~释然不少~~

与之对比的是,据说爱因斯坦年轻时候把康德当作侦探小说看完的,哗哗翻完还能说出个大概。

题外话3:想到近两年在网上流传过的学生羞辱虐待同学的种种事件,剥光衣服、抽耳光等等,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出不惟当代学生独创,19世纪末就有了,时间可能还要更早。

剥光衣服对人类是否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心理凌辱呢?

题外话4:我是看到封面上两个怪模怪样的人才下手买这本书的~~~是穆齐尔画的吗?

以后还想看他那边著名的《没有个性的人》!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读后感(四):一部及时地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思考的小说

在图书馆偶然拾起一本书《学生托乐思的迷惘》,居然还蛮好看,里面的内容很唯心,让我忽然记起以前自己总是对很多事或物有说不清的奇妙感受,只是都被自己压制或者忽略了,可如今看来,唯物虽正确,理性虽好,但人活成计算机的样子(忘了之前听谁说过未来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来越像机器)真的很好吗?

人的灵魂是巨大的宝藏,而我们总想榨干它以取得实利。小说开头引用梅特林克的话“我们满以为(在海底)发现了一个神奇的聚宝盆,可当我们重见天日之时,我们所带回的却只是一堆假石头和碎玻璃,而那真正的宝藏却依然在那茫茫黑暗中闪烁着光芒”。语言只是贫乏的抽象逻辑符号,无法表达思想的深邃(这估计就是为什么我常常觉得哲学和一些文学著作深奥晦涩的原因)这只是一层意思,思想也无法上到思想的彼岸,我觉得还有这层含义。

书中常常描述到很多感受,为此用了很多修辞,我有的能够抓得住,有的全然接不通。我只是忽然地觉得那种感受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的喜恶,哪怕有时候会控制不住思绪和情绪,其实是一件幸运和具有美感的事情。很多人,包括我以前都觉得感性是低级的,需要改正的,而从此一再地失去力量,一再迷茫,却也是丢掉自己内心声音的恶果。谁能证明理性一定比感性高级呢?现代人更经常地把感性看作愚蠢,也许这才是一种愚蠢呢?科学是大有裨益,可谁知道在将来不会发展成毁灭我们的东西呢?至此,忽然也觉得读文学不是一件不成熟的事情了,一本小说能给我的宝藏,或许比一本数学课本或一本科普读物能给我的多得多。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读后感(五):無標題

托樂思總是在試圖追尋生命的真諦,然而這種靈光一現似乎在即將被捉住的瞬間,便會偷偷從生活中滑落,餘下惟有模糊的感傷。閱讀途中我幾度落淚,一種詭譎的、類似於情慾的、超乎想象的快感裹挾著我,其中隱含的不確定性與確定性交疊出現,猶如一只隱形的手掌緊緊地扼住了我的咽喉,帶來了細微卻痛苦的折磨。一方面文章的心理描寫、精神分析使我理解起來頗為吃力;另一方面我則無望地感到它精準地復原了我生命中那些難以言說的時刻——那是我的思維在不斷深入的同時又極力逃避著的某種東西,又或者說是其本身的迴避。當我幾乎接近它時,亦是我們距離最為遙遠、逐漸背離其本質的時刻。在含混不清之中,在黑暗與白晝的交界處,也許確乎存在著某種我至今仍然無法把握的東西。

「因為這些想法很特別。它們常常只是一些很偶然的東西,它們會重新消逝,不留下任何痕跡,而且,這些想法還會有它們死亡的時間和存活的時間。你可能會獲得一個天才的認識,但它卻仍然會像一朵花一樣在我們的手上慢慢地枯萎凋謝。它的形狀留下來了,但顏色和香氣卻沒有了。這也就意味著,你或許會逐字逐句地回憶它,而且被找到的句子的邏輯價值也始終毫髮無損,儘管如此,它卻仍舊好似浮萍一般無目的地僅僅在我們的內心世界的表面四處飄蕩,而我們也並不因為它的緣故而感到我們自己更為豐富一些。直到——也許幾年之後——某個時刻突然降臨,這時,我們會發現,在這期間,我們雖然從邏輯上講什麼都知道,但我們對於它卻根本就是一無所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