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经典读后感有感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经典读后感有感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是一本由[英]罗伯特•艾伦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5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读后感(一):上接罗伯特·布伦纳的政治马克思主义?

似乎是用经济学模型和估算数据证明了布伦纳的中世纪晚期的阶级斗争(的失败?)推动英国走上工业革命的观点。

分析方法中最大的疑点是对价格的理解偏于绝对价格,而没有从价格体系的角度去思考。换句话说,之所以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可能是因为工资高,也可能是因为煤炭便宜,关键在于劳动力和煤炭两者价格的比值,而不是两者价格的绝对值。

最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不仅仅因为这是多种特殊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英国本身也在一百年后被德国美国超越了,所以,一旦工业化诞生之后,其他人只要善于模仿借鉴也可以开始工业化,而不需要英国的这么多特殊条件。

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不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所以一再成为不同政治倾向扯淡的战场:各种版本的欧洲文明优越论,以及偏不信邪的美洲殖民地“第一桶金”论。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读后感(二):从得到摘录核心内容

第一,传统观念认为是先发生了农业革命,然后推动了工业革命。但英国由于原生工业、国际商贸的繁荣,导致了城市的迅猛扩张,旺盛的城市需求和庞大农业市场形成,刺激了农业技术创新以及经营模式改进。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因果关系要倒过来。

第二,出现科学革命,不一定能发明出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有了蒸汽机,也不一定就会推动出现工业革命。道理很简单,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如果没有急迫的需求,没有企业和个人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把科学发现转化为实用技术,如果没有需求,发明没有用武之地,也就没有回报,谁又会消耗大量精力和金钱投入非实用技术的研发。

第三,廉价化石燃料与高工资是英国当时独有的现象。煤炭储量丰富,使英国有条件从木炭转为普及使用化石燃料,带动了煤炭业兴盛。有商有价值的蒸汽机诞生,初衷是为了满足煤矿排水需要,所以它才会诞生在英国。高工资现象长期存在,使得英国商家对节约人力成本的技术和经营创新非常感兴趣,成为发明创新的巨大推动力。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读后感(三):经济上可行的英格兰新技术

关于为什么英格兰率先发生工业革命是一个永久的论题,各种观点争奇斗艳。有影响力的有Eric Jones、Douglass North、David Landes、Robert Brenner、Gregory Clark、Jeol Mokyr、Kenneth Pomeranz等人的观点。

本书作者Robert Allen总结了前人的观点提出了一种至少我还是比较能接受的一种看法:工业革命前的贸易让英格兰的劳动力相对于资本要昂贵,而且英格兰的能源价廉,以上种种让以节省劳动力为主要特色的新技术在经济上变得可行。同时英国的技术是transformative(该技术拥有潜在的全球性市场且能带来后续的新技术),能带来持久的经济增长,而不是历史上一贯的昙花一现。

如果要看论文,推荐Robert Allen: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How Commerce Create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Modern Economic Growth.2006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读后感(四):现代化源于一个错误

英国工业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桩令人激动不已的伟大事件,在它的推动下,人类跨越了现代性的门槛,我们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工业革命的背后始终有两个巨大的谜:首先,为什么是在英国,第二,其他国家为什么没能迅速跟进?

对于现代性,最著名的说法来自马克斯•韦伯,他认为,正是勤俭、克己、积蓄、为今生而奋斗的新教伦理,开启了人类未来,凡是不具备这些优秀品质的文明,最终都会衰落。

这套理论很华丽,但事实上未必站得住脚,发生在英国的“勤俭革命”和日本的“东洋质朴主义”并无本质不同,“勤俭革命”并非顶层设计,而是时势使然——当时英国孤悬海外,被欧陆文明所拒绝,这不仅让英国文明落后,更让英国经济备受打击,物价高涨,人力稀缺,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大陆国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看上去更生气勃勃。

然而,英国最大的财富在于:它有一个相对健康的市场。稀缺的人力给了发明家以机会,而同时代的法国天才们也有很多发明,可他们的发明太偏于兴趣,依靠发明,他们成为社会名流、皇家宠儿,离实用却总是太遥远,太多展览性的、伟大的技术堆砌在皇家仓库中,相比之下,瓦特经过20年的不断完善,让一个原本很粗糙的发明,变成了牵引现代化的引擎。

蒸汽机让欧洲震惊,法国、德国等纷纷跟进,然而,这些国家却没取得同样的成功。

原因很简单,瓦特的改进是基于英国市场的需求,英国有廉价的煤炭资源,同时人力价格太昂贵,所以当时的蒸汽机消耗能源巨大,可只要能少雇人,还是划算的。可对于人力资源相对丰富、没有廉价煤炭的大陆国家,蒸汽机成了让它们发愁的“煤老虎”。

于是,以蒸汽机为核心的大型现代工厂与欧洲大陆擦肩而过,英国成了世界工厂,然而,当英国也遭遇能源危机时,这一市场新需求又刺激了新一代发明家,省煤型蒸汽机被推出了。正是它的普及,工业革命终于在欧陆开花了……

事实证明,光靠师夷之长计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需要社会组织、自由市场、权力约束等等“软环境”,否则就算它到来了,也会被拒之门外。历史的幸运是,英国的大门始终错误地敞开着,于是,它捷足先登。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带来了新的历史解释,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发人深省。

《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读后感(五):历史学著作中终于有模型了!

本书是一本挺有意思的书,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绍经济史和社会史的内容。本书的后半部分,主要介绍技术史的部分。本来我比较想看的是技术史部分,不过前半部分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所以在这里随便扯两句。

作者的主要观点,就是工业革命之所以能率先在英国发生。就是因为英国的高工资模式使得它的生产成本变得比较高昂,而英国很多城市附近的煤炭价格比较低廉。所以用机器来代替人工,在经济成本上才变得可行。而其他所有的考据和论证,都是围绕这些展开的。比方说煤炭价格比木柴低廉是因为英国的城市化速度太快,城市附近的森林已被全部砍伐完了,必须从远处运送木柴,而运输成本的高昂使得人们放弃了木柴采用了煤炭,当然煤炭本身的价格低廉也是一个因素。之后作者又要解释为什么英国的城市化进度这么快,原因有很多,煤炭的支撑自然是一个原因,对外贸易的繁荣则是另一个原因。

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著作中采用了数学模型的方法来分析究竟哪一个因素是促进英国城市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计算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低廉的煤炭价格对城市化影响最大,而英国的政治体制竟然对城市化几乎就没有影响!这跟当下的历史分析中动不动就来几句“制度问题”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看样子,人的主观意愿终究还是斗不过客观环境。不过,也可以往好处想,英国的这种制度虽然没有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但它毕竟没有阻碍这一过程啊!也就是说英国的制度还是有点用的。

历史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能是一种考据的学派。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弄清楚“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怎么样”,但是,它无法解释“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也不能说无法解释,毕竟大部分的历史著作还会用相当大的一部分篇幅来分析历史形成的原因,有些分析还非常合理。但是,合理不等于正确。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检验这些理论到底是真是假,毕竟,历史的场景无法重现。

从这个角度上讲,经济学要比历史学幸运的多。毕竟经济学理论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也可以拿到现实中去尝试,虽说实验起来非常复杂,但是总比历史学连试验都做不到强。

这本书之所以让我眼前一亮,就是因为它采用了模型的方式来分析历史的成因。固然,这种模型的正确性难以保证,但它至少迈出了第一步,通过模拟的方法告诉了人们究竟什么才是促进英国城市化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像很多三流的历史著作那样模棱两可地说一堆肯定不会错但是也很难判断正确与否的理由。这一点,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最后再说一句,根据文章中的数据显示,英国的工人们享有较高的工资,这一点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化。而中国由于人口众多,所以劳动力价格非常低廉。作者没有明说,但我猜测,近代中国之所以没能自发出现工业化的浪潮,是不是也跟人口太多有关?当然,这个结论未免过于轻率,毕竟,工业化还跟技术发展有关。所以我非常希望国内的历史学者们可以写一部与本书比肩的著作,来阐述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和历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