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英国通史读后感摘抄

英国通史读后感摘抄

《英国通史》是一本由钱乘旦 / 许洁明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通史》读后感(一):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太过时了,是那种非常传统标准的历史书的模式,记流水账那种,只告诉你结果,并不讲清楚原因。

这本书甚至感觉有点像教材。。。是那种非常传统标准的历史书的模式,每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事,记流水账那种一一道来,但只告诉你结果,并不讲清楚原因。感觉就是你都背下来,应付考试就好了。。。

其实大家读英国史,最想知道的就是——为什么英国的王会压不住贵族阶层而最后分权?为什么欧洲的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其他国家的王权却那么牢固?为什么英国最开始实施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就算是贵族要和王来分权,但为啥英国贵族会不断的颁布对人民和工人利好的法律?他们不担心贵族权利被人民分权了吗?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在英国发生?

其实说白了就是王权和封建贵族阶层的权利应该是抓得极牢的?这些王和贵族是怎么会主动分权给老百姓?还不断削弱自己的权利?这其中核心原因是为什么?

这本书这些背后的核心原因没讲清楚。

《英国通史》读后感(二):大清自有国情在

文字是很流畅的,钱老师历史功底扎实,用中国史学观进行解读之后的阅读体验很不错,当然一本书解读一个这样重要国家的历史显然只能是简明扼要的,但这本书完成了这个任务。有一个体会就是,“大清自有国情在”实在是一个至理名言,中特也真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伟大成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体量的国家,别的经验只能是参考,成功与否的关键永远是能否适应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太大了,就像亨廷顿所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历史上无数外邦人,甚至异族统治者来了又去,最终依然是融合在了中华文明之中。说这点的原因就是你去读英国史的时候就能看到,仅仅拿这个当做一个例子,西方民主之于他们有点像是儒家思想之于中国,真的是在文明萌芽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英国的国王从来没有真正实现集权,北方蛮族一次一次入侵融合英伦三岛,让原始军事民主的血液不断融合进去,让英国能一直维持住这种思想,所以议会的形成,现代民主社会的兴起就都是有据可循的,他们从国王到乞丐都视此为天经地义,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所以,照搬西方式民主的条件是很苛刻的,不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国家都能适应,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是最关键的。

《英国通史》读后感(三):(1) 英格兰的韧性和弹性 之 都铎王朝

“英国,在如今充其量是个中等国家,人口面积与其历史地位并不相称。人类文明史上这种情况有过两次,另一次是古罗马。英国在古代被纳入罗马文明,在世界文明边缘生存了一千多年。后一跃而前,开创新文明,亦是当今世界的主体文明,英国史因此而诱人。要了解现代世界,应该从这里开始。”《英国通史》

都铎王朝历时118年,走过6位君主,每一个上台时都有点儿时代托孤的意味,或成或败,都不容易。其中亨利八世[38年]和伊丽莎白一世[45年],在位时间最久,开启、推进和稳固了宗教改革议程,是都铎王朝里对英国甚至欧洲的文明进程影响极大的两位君主。

亨利八世,英国史上最声名狼藉的暴君。六个妻子,基本都没好下场。一个被逼死,两个被砍头;两个最倚重的近臣也都被他判死刑;宗教改革,又处死了七万人,占当时英国人口的2%。就因为皇帝想要嫡出的皇子。

英国的王位继承首要有皇室血统,然后私生子不可以继位。唯一的先例,是亨利七世,八世的亲爹(兰卡斯特和约克两大封建主集团在玫瑰战争后先后团灭。因为曾祖父是私生子没有继承权的亨利七世幸运登基。亨利八世有嫡子执念,所以要和没有生出儿子的西班牙公主离婚。教皇身陷当时形势不敢批准,亨八就决定要和罗马教廷割席)

讽刺的是,亨利八世唯一活到成年的嫡子并不长寿。亨八的“衣钵”是他的二女儿伊丽莎白一世传承的。女王不仅把烂摊子收拾了,还缔造了一个黄金时代。亨利八世瞎折腾一辈子,和女王比比,高下立见。(为啥女王大都很靠谱,暴君总也是男滴)

亨利八世的时代,英格兰的韧性是铤而走险脱离罗马教廷,在一众天主教邻国眼皮底下,争取民族主权;英格兰的弹性就是容忍了这样一位暴君的执政。亨利与议会携手,“召开7次会议,通过系列法令,宣布英国教会不再效忠罗马教皇。”议会为宗教改革积极筹谋,仿佛调动了所有的积极性。皇帝只要离婚权只要男孩;议会的乡绅和很多民众是真的不要罗马教廷。[待续]

[Henry 7 -) Henry 8 -) Edward -) Grey -) Mary 1 -) Elizabeth 1]

《英国通史》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盎格鲁撒克逊奠定了英国的血统,诺曼征服引进了西欧的封建制度。经过百年战争与玫瑰战争,英国转型成为一个民族国家,但是议会与王权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 (封建制度与中央集权之区别就在于分权,贵族认为国家主权与统治权不仅仅只是在于国王。) 都铎朝的国王顺应时代发展,团结民族力量,尊重议会权力,使得英国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斯特亚特朝的国王迷信君权神授,压制国会,引发1642英国革命。从1642年英国革命到1688光荣革命正式确立了贵族立宪政治与议会主权的原则。 工业革命改变了土地贵族霸占政权的局面。虽然有托利党长期的反动统治,但议会改革与宪章运动的交相呼应冲破了保守势力的阻挡。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自由主义全面胜利,中等阶级进入政权,但是国家的保守色彩依然鲜明。 (英国的黄金时代。英国崇尚稳健与保守的民族传统使得维多利亚时代虽然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却没有发生革命。) 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巩固了海上霸权,建立了“大英第二殖民帝国”,由于自由主义的贯彻,英国开始奉行自由帝国主义,即在各殖民地推动自治,建立代议制政府,以免重蹈美国的覆辙。同时将重心放在确保自由贸易原则和英国海上霸权之上。典型事件就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但是到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德国美国俄国等国的崛起与挑战以及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迫使英国也走上了真正帝国主义的道路。 英布战争成为英帝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它暴露了英国的虚弱。 一战之后,自由党衰落,工党崛起,英帝国虽然变得更大,但是也更加虚弱,矛盾更加尖锐。这些矛盾在经济危机中鲜明地变现了出来。同时自由放任的时代终结,大英帝国开始向英联邦转型。 到了30年代,战争危机空前严重起来,英国却在保守党的带领下实施绥靖政策,英国为此付出了代价》:它必须在一段时期内单独对德作战。 二战是全体英国人民的战争,人民的战争导致人民的和平,战争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工党抓住了机会,上台执政,开始推动福利国家的建设和国有化进程。保守党也随后跟上,从而出现了“共识政治”。60年代出现的滞涨现象结束了这一历史时期,并引发了撒切尔夫人改革。最终工党也进行了转型,达成了第二次“共识政治”。 而在英国的对外关系上,英国出于岛国心态和帝国情节,漠视西欧一体化,错失了争取一体化主导权的机会,即使事易时移,不得不加入欧共体,但是却表现出了勉为其难的心态。但在英国殖民统治的和平撤退方面,英国比较成功,除了至今悬而未决的爱尔兰问题外,英国实现了成功的转型。 PS:英国革命是贵族之间的内战,是议会与王权之争,很难称之为资产阶级发动的革命。

宪章运动等工人运动并不是产业工人而是斗争而是没落的手工业工人的抗争。

“大英第二帝国”的基石是印度。

维多利亚女王最大的贡献就是履行一个立宪君主的职责,统而不治,巩固了英国的国体 。

英国在一战时对爱尔兰问题犯了严重的错误,致使爱尔兰问题最终不可收拾。

《英国通史》读后感(五):《英国通史》杂感

近来读了《英国通史》,感想有些,写下来分享给诸君。

《英国通史》是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的,钱乘旦和许杰明合著的,大约五年前是第一版,能够再版或许可以说明经得住一定程度的实践检验。

读英国历史的初衷还是因为对英国的民主制度的向往。这本书没有什么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遗毒,大体上是比较客观的叙述。每章后有作者评注,体现了作者的研究特色。上网去搜了一篇两个版本英国通史的比较研究论文,论文说本书没有太多阶级斗争词汇。

从13世纪的《大宪章》和《牛津条例》开始,到17世纪的《权利法案》,英国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就产生并保持了通过议会限制君权的历史传统。有人说,这些法案条例在它们产生之后并没有得到严格遵守。可是,在谈论能够落实与否之前,我们可以想像在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一个广泛共识和有民主先声的法律文件的难度有多大?所以,产生这样的法律文件,本身就是一种民主萌芽,为以后的历史进程准备了传统营养。

另一个角度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也是推动历史进程的最重要力量。新教拒绝被外部的教皇权威统治,在推动个人自由和英国脱离教皇管制和形成国家方面起了极大的作用。以前听到的笑话段子,说亨利八世因为自己背叛教皇的旨意想和凯瑟琳离婚而推动了英国脱离教皇头牵制走向独立的历史进程。现在想来,也是一种噱头大于理性的调侃。其实,这个婚姻事件也是新教与天主教矛盾的集中体现。

关于苏格兰、爱尔兰问题,这本书也说的比较清楚。

在古代苏格兰由于地形复杂,距离英格兰较远,受英格兰影响小。在中世纪,苏格兰又通过与欧洲大陆保持着皇室联姻而取得了与英国的同等地位。此外,苏格兰和英格兰虽然在个别时代共享君主,但是依然不能改变两者的社会特点不同。当然在苏格兰发展史上,也在技术和生产力上受过英格兰的影响。

爱尔兰问题,最大的一次冲突来源于英国过度且弱智地处理了一场爱尔兰的极端起义事件,将爱尔兰民众的意志推向了对立面。这种矛盾的根源还在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和新教的冲突,最终促成了南爱尔兰-天主教和北爱尔兰-新教的分治局面。

本书在提到英国工人阶级的时候,有个观点被作者重点推荐。那就是英国的工人运动,并不是从工厂工人开始的,而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厂化生产造成了大量手工业者的失业造成的。而真正的工厂工人阶级却并没有激烈地反对工厂主阶级和政府。 文中使用了不同于马克思的简单分类方法,使我在阅读时感到新颖且客观。

本书还有一点令我欣喜的是,作者除了讲重要的历史大事件意外,还在每一个时代后均简要介绍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特点,娱乐生活,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生活很有启发。

本书少受传统阶级二元论观点的影响,有着比较客观的历史观,作者评注也很有特色。

最后书中还有“进一步阅读的数目推荐”坐等书店打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