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茶之书》读后感1000字

《茶之书》读后感1000字

《茶之书》是一本由冈仓天心(Kakuzo Okakura)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之书》读后感(一):勿为追求形式,而陷入流俗

读出一种储安平的作品(只读过《英人、法人、中国人》)的感觉。一种上个世纪初巨变中面对中西文化抉择的的思考。其中对茶的描述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和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辩证来写的,读过的一些书里面和自己的一些体会中,作者的观点自己或许早也有一些理解。但是重在把这种理解内化或者内铄吧,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位有内涵的人。而作者或许早已到这个层次,而自己虽体会到一些道理,可仅仅是知道那些道理却达不到那个境界。身边的束缚使自己终不能真正忠于“善”境,然,致志于 一份从容的心态专注的意志,寻找一种和谐一种静谧。(勿为追求形式,而陷入流俗)

有一疑问:喝茶是追求器具和程序上的繁复(非贬义)在过程中得到一份体会好,还是仅仅简简单单的从喝茶中求得一份从容专注的心态好?

《茶之书》读后感(二):整体

1. 茶道茁生

2. 我志不在当一位有礼的茶人。

3. 你们笑我们是不是“茶”喝多了,我们笑你们是不是没有喝过“茶”。

4. 用来煎煮的茶饼,用来拂击的茶末,和用来淹泡的茶叶,分别鲜明的代表了中国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感情悸动。

5. 云雾出谷

6. 真正关键的是“去完成”而不是“完成”,“过”生活这件事情,也就获得了新意义。

7. 对近晚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也就是说,变得既苍老又实际了。

8. 茶道思想,其实就是道家思想。

9. 我们能与列子一同御风而行,却发现一切竟如此宁静,原来我们自己就是清风。

10. 虚怀若谷,接纳所有异己,人才有办法无入而不自得。

11. 在低位高贵的时候,让自己保持从事一些“卑贱”的工作,是一种很好的保持警省的方式。

12. 世人皆以耳评画

《茶之书》读后感(三):茶韵清心 ——读《茶之书》有感

开门七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唯有茶无关饱暖之欲。茶与休闲有关,与待客有关,与焚香默祷读书禅修有关,是生活的庸常琐碎之余精神的安歇,是东方才有的不可言传的趣味。僻居一座以茶为名的城市,对茶的直观感受也慢慢增加,自然地也在澜沧江流域云蒸霞蔚多水多热的孕育了茶的气候中培养起一些对茶的兴致,不为附庸风雅,也没有老茶客灵敏刁钻的味觉,只是为了热茶下肚浑身的熨帖和唇齿留香的回味。也罢,茶本为自足,虽味觉迟钝先天不足,抑或囊中羞涩无力遍品佳茗,倒也不影响自饮的佳境,以及翻开这本《茶之书》寻找一些共鸣。

《茶之书》由日本人冈仓天心于二十世纪初旅居英美时写就。寥寥七章,是作者随心信手写就的闲散文字。此书以茶为名,但未纠结于日本茶道仪式的细枝末节,而是以茶为圆心,把东方民族的心理、审美、生活情趣都收入巧思的大圆中。茶源于中国,而中日两国渊源深厚,历经交织与疏离,颇多共通之处,从文化比较的角度,以茶为切入点,比较东西方、中日的文化差异,是本书的意趣所在。

本书直接讲茶的只有三章,其中“茶的饮法沿革”一章与中国茶史紧密相关,读来颇为新鲜。具体而言,唐代煎煮茶饼,宋代点击茶末,明代淹泡茶叶,现代日本茶道的饮茶方式即是学的宋代的点茶,今天流行于街头饮品店的“抹茶”(末茶)也正是对这一形式的模仿。现在“泡茶”的饮法实际起源于明代。按照作者的评议,泡茶是“苍老又实际”,“杯中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应该说,作者本身有局限性,更何况并未否定唐宋茶文化的或博大或精致,但我国读者也切不可因他人只言片语而降低文化自信,以为国之不古,茶道尽失。在阅读本书时碰巧读到我国文物专家孙机的一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对中日茶文化的比较从专业的角度作了比较,中肯客观。又想起在参观普洱市博物馆茶文化展厅时看到的边疆少数民族茶文化展示,琳琅满目,实在是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的大国才有的景象。直接讲茶的另外两章“茶室”和“茶人风范”,也对日本茶文化的不同侧面作了详实而不失优雅的介绍。

直接论茶的章节虽少,如果纠结于本书论“茶”的篇幅不多而武断评价“跑题”就太刻板了。本书在茶之外的哲思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精彩之处,尤其在第三章“道与禅”中,更是展现了对标题所示的两大东方哲学体系的理解和生发。例如在介绍道家所关注的是当下和自身之后,作者说,“‘现在’,其实是不停推移的‘无限’,也是‘相对’的本来所在。既然有‘相对’,就必然有‘调整安置’;而‘调整安置’便是‘艺术’。生活的艺术,便在于不断重新安置周遭环境”,再如“出生乃是进入了一场大梦,而踏入此梦则是为了能在离世之时,见识到梦醒的真实”。这些感悟,应该也是作者在品茶时的雾气氤氲中生发的吧。再如作者借“伯牙驯琴”的典故,说明每个人都有如罗丹所说的“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我们深深潜藏的心弦,因为美丽事物的神奇抚按而终于苏醒,并且不停振动颤抖,以响应其呼唤”,既为艺术祛魅,也鼓励每个人都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美。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六章“花”,意在从贯穿了茶道精神的另一种艺术形式“花道”入手升华对“美”的追求。虽旁逸斜出,但独立地作为一篇美文赏读也有如清茶在口,神清气朗。作者这样赞美花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宁静安详,香气就能致远;无需做作,甜蜜已达人心”;再如,“那副首度对少女献上的花环,代表着史前时代的男人,头一次超越了内在的兽性”,含蓄地道出了如花般美好的爱情对人类的伟大意义;又如作者在赞赏东方人爱花养花的兴致之余转笔写道“谁又知道,说不定你那温室里的兰花,其实对里头的人造温度感到窒闷难耐,却只能心灰意冷地,渴望再看一眼南方家乡的天空?”类似的感慨,不知多少人抒发过,但只有在这里我才感受到花朵的生命和感情是那样真实。

读到这里,想必您的一杯茶已轻啜饮大半了吧?正如爱茶之人难以说清道明那一杯香茗的魅力何在,本书也散漫无序,而只有与世无争的文字。但那份随茶叶在水中舒卷的心境却是共通的,诚如书中所说,“午后的阳光照亮竹林, 山泉的欢欣跃于水面,沙沙作响的是松树,还是壶中的沸水呢?就让我们渴望无常,而非无限;只不过, 当事物之美横现眼前, 若是我们痴傻不愿离去,却也难免”。

(《茶之书》【日】冈村天心著,谷意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