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茶之书》读后感锦集

《茶之书》读后感锦集

《茶之书》是一本由[日]冈仓天心(おかくら てんしん)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之书》读后感(一):茶和日本《茶之书》

茶和日本《茶之书》

茶发源于中国,不过这本书的作者却是一位日本人——冈仓天心。中国是东亚文化的母体,不过一旦走出中国,文化的发展往往就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了。比如茶,今天茶成为了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仅次于咖啡,可是全世界除了中国喝的都是立顿红茶,产地在印度,占了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估计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就是中国自己的内部市场了。

日本在唐朝开始学习中国,然后就把很多东西定型并且保留了下来,比如和服,比如歌舞伎,比如建筑,比如茶道等等,现在我们看着感觉挺奇怪的,其实他们的这些传统都挺古老。相比之下,今天中国人喝茶的确没有日本人那么讲究,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开始和功夫茶,城市中开始有了各种茶楼,但是照比日本的茶道,还是差不少。

日本关于茶的书也是车载斗量,不过这一本却是第一本像西方介绍茶道文化的小书。

书中并没有太多关于具体茶道的描写,也没有详细的描写种茶采茶,各种茶叶的区别,而是更多的讲述了茶的文化,茶的历史,茶的思想。比如日本人对太过物实的人生叫“没有茶水”,而无视世俗的生活叫做“茶水太多”,这里“茶水”几乎就成为了“诗和远方”。

这本小书是的重要作品,其实和这本小书相比,作者更加重要,作者冈仓天心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当时福泽谕吉认为日本应该“脱亚入欧”,而冈仓天心认为日本应该发扬亚洲文化。对这就是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源头。

当然不能把日本侵华怪罪到一位思想家的身上,日本到底应该欧还是应该亚,也许到今天也很难说清楚到底应该走哪条路。今天的中国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到底是欧还是亚?在过去的近百年间,答案毫无疑问,那就是学习欧洲文化,可是当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给中国以足够的底气。这样就发现了欧的缺点,也发现了亚的优势。其实无论想怎么走,一个国家不可能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即便在那种决心之下,还是不可能完全革自己文化的命,无论是欧还是亚,根据时代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呵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困难了。就现实而言,到底欧好,还是亚好,永远争论不出来对和错。

《茶之书》读后感(二):茶道与日本精神

若要论及茶,那么也许每个中国人都会津津乐道,充满自豪,瓷器与茶叶都是产自中国却得到全球声誉的产品。而茶叶传入日本也发展出了日本人引以为傲的茶道。茶道贯穿着日本人的审美情怀,也深深影响了日本建筑、艺术、生活等诸多方面。从冈仓天心的这本《茶之书》中,我们似可从茶道中看到更多有关日本的东西。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影响直至最终形成日本茶道的各个方面——流派、道家、禅宗、茶室、花、茶道大师以及艺术欣赏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初的想法,当然是想对世界推介日本以及日本精神,这本《茶之书》用英文写就的用意也在于此,在1906年的时代,日本甚至整个亚洲都在西风东渐之中飘摇,而这本介绍茶道文化的书籍,最初就是意在表达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热爱,一种民族自豪感吧。在这一点上,作者无疑是成功的,我想每位读者在阅读之后,不仅会对于日本的茶道有了相对纵深的知识储备,也会同时对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有了简单的了解。

而作者从来不是一位简单的美术家与美术评论家,他更是一位思想家,在不断思考日本的未来,在这本书中,也不仅仅是在讲论茶道,而是为了探究时代精神、对于美的创造,阐释东方与西方、亚洲与欧洲的巨大分野,这种分野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精神方面,在这本书中,作者无时无刻不担忧现实的艺术创作与民族发展,也总是展现出对于西方美学的不屑一顾,而这些与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交织在一起之后,就诞生出了这本《茶之书》,应该说,看完《觉醒之书》与《茶之书》之后会感觉非常微妙,前者作者表达了日本的觉醒与奋进,而后者则是对于民族精神的保持,前者表现了对于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而后者则是对于本国文化的固守,或许这种矛盾体现的也就是日本的国民性吧。如果将二者交织在一起而加以融合的话,也许能够诞生一个全新的,适合日本的文化。不会过分激进,也不会过分保守,不会过分活跃,也不会过分固执,但是很可惜,在那样一个备受冲击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完全冷静,没有国家能够保持稳固,所以历史才滑向了它的必然,而我们回看则感到一种悲伤,却无法也并不强求。

在最后一章茶道大师中,作者写就了一个略显悲伤的结局,“利休的最后茶会”是对于茶道的最佳诠释,也是对于道与禅的最后注解,就像一个意味深长却美好的姿态,为我们留下了悲伤唯美的姿态,茶道贯穿日本精神,却又成为这一精神的最佳表达,在这本书的美好文字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茶道之美。

《茶之书》读后感(三):中国的茶心,日本的茶道

关于茶,大家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中国人来说,有茶艺茶文化,却似乎没有茶道。茶更像是一类很生活化的饮品,属于生活必需品。

在日本人看来,茶并不仅仅是通过某种饮用方式体现一种理念,它更是对生活艺术的虔诚信仰。仓冈天心在《茶之书》中也阐释了这一理念,提出了东方人的生活美学感悟。自问世以来,《茶之书》就成为论述日本茶道的经典之作,至今无人超越。

薄薄一本小书,仓冈天心很用心地将茶、茶的流派、中国与日本对道的理解的不同、茶室布置和茶道大师的故事等方面,向我们阐释了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茶道似乎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而是影响范围甚广的生活理念。“道”一词反复在书中出现,不仅仅是煮茶的过程,从茶室的摆设,到房梁粗细、物品的摆设,茶室露地小圆的干枯松枝、石头青苔的存在,都力图显示着一种沉稳安静又富有力道的氛围。

因此,在读《茶之书》时,就出现一个问题,中国的茶之于日本的茶,究竟有什么区别?

茶,是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植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代,茶树已被人们当做草药来使用,在古时,茶的称呼有多种,直至公元4至5世纪,我们开始逐渐将这种植物统一叫做“茶”。唐代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将茶文化介绍得精妙且系统。煎茶、点茶、淹茶,各自有一套手法体系,古籍中斗茶的记录也都有趣热闹。直到宋代高僧圆悟禅师书写了“茶禅一味”,被日本禅僧荣西带回日本,后经过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南浦昭明、千利休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发展成日本茶道,而“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吴钩老师曾在“腾讯·大家”专栏里提到中国宋朝的茶文化:“入明,朱元璋也是粗人一个,他极力倡导的社会风气依然是尚质不文,还曾下诏罢贡团茶(团茶的制作工艺过于繁复),改用散茶。由是,整个社会的审美习惯被扭转到跟宋时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像宋人点茶那样的精致技艺,自然不会受欢迎,遂成绝唱。倒是日本人追求精致,因此才可能将唐宋人的插花艺术发展成花道,将宋人的点茶技艺发展成茶道。”

乍一读来,心中十分可惜,我们的茶技就这样被日本人发扬光大,我们留下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手一泡,丧失了太多美感与仪式感。

然而,我们没有茶道,“仪式感”的确不足,但中国的“道”,却是“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洒脱与普世之道。

现代日本茶道,我们最普遍了解的,应当是抹茶。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套规范。由此我们能够延伸到日本人的工匠之道,心不逾矩,虔诚优雅,纯净极致,千万遍的重复而不变,乃是日本人的道。看日本类似于《寿司之神》的电影,种种寿司,十年内一双手握出千万个寿司,却都一样的工序。中国人的道,更多依托于老子的理念之上,心中悟道,不拘于俗,形变神不变,每一个人静心品茶的时候,脑海里过的都是不一样的故事与体验,却万变不离其宗,学会安身于大千世界,却不丧失自己的立场。

因此,如果日本的茶文化可称之为茶道,那么中国的茶文化,我可以叫它茶心。

虽然,如仓冈天心所说“手上那杯茶,依旧美妙地散发出花一般的香气,杯中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不过,茶作为一个载体,在这车水马龙的水泥城市间,它的清新馥郁,将我们带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落到内心的一份宁静舒畅,便也足够。

《茶之书》读后感(四):茶之书

刚仓天心的这本书虽然叫茶之书,但以其本人作为美学大师的涵养,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本东方美学之书

书籍以茶道为线索,旁征博引,为读者叙说了一段属于东方美学的独白。天心以自身对于本国乃至东亚文化的极高崇敬之心向西方人申诉他们以往对东方文化错误的理解和浅薄的赏玩。作者出版此书时使用的是英文,后来才被介绍翻译回书中所说的那个东方,虽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那个东方以面目全非,但天心笔下的绝美文化依然涌动于东方的血脉之中,亟待我们去发现它,找回它。

相对于前圣陆羽所写的(茶经)这本(茶之书)则更多对茶道术背后的文化与精神渊源进行解读,不单单是对烹茶技术道具的罗列。

在天心笔下,我们从做茶的基本方法和品类选择,到做茶的处所道具与这一切背后的伟大历史渊源中得到了东方文化的洗礼。天心也不单单是在做介绍,而是将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表达也融入了美之中,除了重述前圣的典故,天心自己也常发感叹,在情之外他也仍不忘理,常常在做东西方对比时情到深处痛诉近百年东方文化被误读的冤屈,并有理有据的表达出自己对两者的看法。

书中最常令我动情的是天心对中日两国历史名人掌故的述说,有的脍炙人口,有的却是我第一次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些人物多是文化渊源者来自中国,而茶道相关者来自日本,这也体现了茶道文化来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和道家与禅宗。天心幼年时也像那个年代的日本富裕阶层一样熟读中文以及中国的典籍,所以对于那些中国的故事也用的恰到好处,甚至给出了别出心裁的理解。他毫不避讳日本文化跟随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实,只是仍像很多那个时代的日本人一样,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已经失去了元以前的文化氛围,已然在历史变故中失去了自己,而日本则让这些优良的传统得以保存。这种论调是那个时代日本文人常有,这一逻辑给日本这个学生在面对中国时有了莫大的自信,好学生最终战胜了失忆的老师,但是和尚跑了庙还在,少数名族文化的杂糅就真的是对中国这座大庙的破坏吗,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壤真就贫瘠凌乱了吗,我想有远见的日本人自己也不会相信。但静以思之,作为中国人我们的确应该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自己的文化,不是为了自信而自信的炫示皮毛,也不是为了当下服务而进行的肆意拆解重构,我们需要由每个人自己有意识的去找寻自己的文化,直面它,并以不同的方式吸收它。这不仅是指学习大的的文化,儒家教义,诸子百家,二十四史,而是从小出发,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脉络,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乡村 城市 土地,对历史产生兴趣,从而获得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装满知识的破皮囊,只会将肚子里的东西往外摆,我们的所有作品,乃至行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散发出属于中国和东方是文化韵味,这样我们才是个表里如一的中国人。

天心先生旅居美国,却时刻不忘自己的文化,爱慕祖国,却能分清战争的丑恶。天心先生是一位健全的人,不是某种文化的附庸,不是自大的学者,他将文化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并在学习中去思索它,建构它。利休虽已不在,但利休的露地 利休的剑 以及来自东方如风一般的茶香永远留在了读者心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