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转型读后感精选

大转型读后感精选

《大转型》是一本由韦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35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转型》读后感(一):第一次看韦森的文章,写的很实际!

第一次看韦森的文章,写的很实际!可惜此书是韦森以前发表过文章的合集,如果是一本专著的话就更完美了。作者即没有空谈什么自由、民主、普选,而是非常实际也非常聪明的从公开政府预算制度开始,为现在始终无法突破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大转型》读后感(二):一本好书

虽然是随笔集,但还是很好的书。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学习和思考:

1.关于预算民主。书中反复地讲了好多遍了,关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问题,还有加息的后果,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我们国家的间接税其实很高,看来是非减不可,最近发生的曹德旺和宗庆后事件,还有李炜光教授提出的“死亡税率”,其实也是相似的意思。减了税,某种程度上可以制约政府的手伸太长,也是好事,但就不知道政府答不答应呢。

2.至于加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考虑到房贷的问题,也是不小的负担,但是对地方政府来说更是大问题,搞不好就会弄到破产,所以到底怎么处理,还是得慎重。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一个替代方案。

3.关于商业周期。熊彼特的观点,以前听说过,这回倒是第一次知道出处。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衰退其实也不是坏事,某种程度上还是必要的,对于那些过剩的产能和僵尸企业还有挤出效应。

4.书中一再提到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很有道理,但是看看出版的时间,现在恐怕是不行了。突然觉得那时候的人好大胆,这样的书也能出。羡慕ing!

《大转型》读后感(三):期望中的失望与失望中的期望

标题很装X,因为有点矛盾。

一直很喜欢韦老,对此书很期待的,却忍了一段时间才买来读,也许就是怕失望。

对中国的转型,指出问题的太多,有建设性的太少,虽然此书确实有一定建设性,但我觉得还是有些不足的,全书实际上也还是仅仅是一些小评述的合集,而这些评述,始终也就是绕着宪政与预算民主来反反复复的讲。跟一些还算不错的时评类比,其实也就是换了一个还算相对实在的角度。

当然,这在自序中韦老已经说了,有些东西就是要反反复复的讲,预算民主的重要性确实是第一次见人如此明确的强调,这也是我给5星的原因。

只是问题还是存在,预算民主是否就是第一步?

书中似乎也说了,在108页第二段:”要加强人大在政府预算收支方面进行实质性审议、制约和批准的功能,必须渐进地推进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制度,比如…………。没有民主选出来的代表,最终还是无法实现民主预算。“

这一段似乎让整本书又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改革第一步似乎又绕到了一个飘渺的地方……而对此,具体的,似乎只有全书最后两节韦老提到了地方政府政改的实验竞争与权力制衡。而这种推进方式,我之前已经说过,各种权力之间的博弈来去,似乎很难想象权利突然就落到了老百姓手上。

跟我在读郎教授《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后写的书评中所言相同,也跟看的上本书袁剑的《大拐点》中透露的思想相同,韦老似乎也这样担心了,202页:“中华民族之国运,难道只有危机才能逼出改革??”

所以,似乎还是只有继续期望。

也许韦老书中真正最重要的观点也就是是期望:P279:“如何形成上述重叠共识?这就呼唤新的启蒙。”

像韦老这样的书,必须多起来。

《大转型》读后感(四):经济类图书难得佳作!不读后悔!

这几年读的经济类书籍很多,由于自己身份是银行系统的,对经济尤其是金融方面的书籍尤为关注。几年前对郎教授十分痴迷,天天听他的演讲,也看过刘军洛这样高深的民间经济学家的末世学说,读过叶檀的《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也读过谢国忠的《再危机》,看过张维迎的《市场的逻辑》,阅过茅于轼和陈志武,许小年的博文常去,还有杨连宁等。总觉得这些人没说到点上,差点什么。以我之见,真正意义上的学家真不多。直到去年袁剑的《大拐点》的出现和现在韦森《大转型》出版我知道中国这个国家还是有高人啊。经济学家一直遭人诟病,左右都不怎么逢源,有的经济学家依附现行的体制,为高高在上的权贵歌功颂德,或是向体制内的政治势力摇尾乞怜,要么干脆踏入市场迎合大众口味,充当的死去经济大师声音二道贩子,或是某某的传话筒。总之市场上和社会上到处是经济学的学说、术语、概念。很难找到让人信服的经济学者。

这个时代经济学是门“显学”,各路角色粉墨登场,台上好不热闹,有点墨水的都想占个位置,获得话语权。所以中国的经济界很喧嚣,也更为浮躁。做研究的如果只想着名与利的话,估计这研究很难永久,研究成果也要打上折扣。

我是在《FT金融时报》读到韦森先生的一些文章,第一印象就是在理,说到位了。买在亚马逊了《大转型》后,才发现经济学家必须是个通才啊,尤其是历史、企业管理、人文、技术、语言学、心理学等你得都知晓基本原理和法则。这本书的主题也很鲜明,在前言和后记也都说了,中国的大方向和趋势是市场经济与法制民主及公民社会。而要怎么落实呢,核心就是“预算民主”。现在的政府体积庞大臃肿并且腐朽,体制弊病人人在目,但怎么改变?怎么做,方案在哪里,很多人困惑,迷茫、失望。但韦森先生的预算民主却提出了个很不错的思维逻辑。期望限制政府的无限扩张和毫无节制的贪腐。希望能做的到吧。

《大转型》读后感(五):读书笔记:《大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 韦森,中信出版社

第一篇 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格局与问题

1. 一个渐进成型的“中国模式”:

a. 我国30年改革,最主要的成就和最成功的原因是政府放出了市场,从而市场经济不断的成长、发育和扩展。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在政府放开和引入市场的同时,它本身并没有从市场中退出,而是强势的参与其中。政府参与市场,各级政府本身的行为乃至运作方式也随之“市场化”了,乃至政府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中最强大的、最主要的甚至说几乎无处不在的市场参与主体。

b. 一个强势政府控制,主导和驾驭市场的独特的社会体制正在中国社会内部渐渐成型。政府放出了市场,引入了市场,不再排斥市场,并常常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操作手法强势的参与其中。

c. 带来的问题:政府本身作为掌控着巨大自然资源和金融资产的市场参与者和市场驾驭者的双重角色,为处在一个巨大行政科层上的一些官员运用自己所掌控的资源配置权力(包括征税、财政支出、政府投资、土地矿产的利用)进行个人以及家庭和亲属的寻租创造了诸多空间和可能。

d.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任何政权和政府一旦建立,都秉着无限扩张自己权利和利益——尤其是征税——的冲动。这些年我也一直隐隐约约的觉得,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不受任何实际约束的政府,可能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在长期来看更容易出问题,甚至可以讲更加危险。

e. 法治的出发点是政府守法,而实质是一个民主预算的问题。

2. 地方政府竞争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a. 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陆地区,各级和各地政府都在大搞经济建设,都在招商引资,都在大搞开发区,打在大搞政绩或形象工程,都在上项目和发展市场经济,甚至都在搞“解放思想”,都在竞相推出体制改革的措施,结果,中国的各级和各地政府,均成了各级和各地最大的“经济发展总公司”。

b. 西方国家之所以到19世纪才发生现代工业革命和经济起飞,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从出现近30年的“经济奇迹”,均是因为在经济社会改革过程中引入了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并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这种“非刻意达致的结果” (unintended result),而实非独有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才导致了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

c. 这种政府官员行为的市场化,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过度市场化”,在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是一种“扭曲的市场化”,一种实际上“反市场化”的“市场化操作”。

d. 导致中国过去30年增长的贡献因素,可能正在逐渐变成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障碍。

3. 中国经济奇迹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a. 投资者向当地政府购地建厂,卖地收益3/4归县,1/4上缴。厂建成投产后,增值税1/4留县,3/4上缴国库。五常先生认为,这种中国独特的租税合约分成制,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激励,导致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b. 但是,在过去这种政府投资和建设项目显然不是各地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与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实体部门和制造业的增长一样,过去20多年来,那些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县,首先是且主要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那些与出口直接相关的制造业的快速增长。除个别矿产、旅游胜地和边境贸易县之外,这几乎没有例外。

4. 中国经济增长之隐忧

a. 有人担心,过去多年形成的地方政府竞争体制,尤其是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政府的庞大刺激经济计划,已导致地方政府的负债越积越多。

b. 虽然在这种地方政府竞争发展GDP的体制格局中,各地短期内把GDP增速搞了上去,但这些巨大的政府负债到期后,一旦土地出让受到限制,或土地价格下滑,地方政府将无法清偿。

(未完待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