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时代的音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们时代的音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们时代的音乐》是一本由(德) 舒曼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时代的音乐》读后感(一):一场大师级的灵魂对话

如果说舒曼的音乐使抑或狂热激烈、抑或沉郁深邃、抑或明灭闪烁的旋律滑入透明的空气,将音符织就的曼妙锦缎披挂于聆听者身上;那么,这本乐评连缀集则以别出心裁的形式与天才的远见卓识,带领读者游弋于不同时空的伟大心灵周遭。在看似散漫随性的文学评述中,舒曼无意勾勒出一条脉络清晰的音乐继承革新史,舒曼为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等伟大心灵们所作的素描,必将在音乐评论史中历久弥新。

《我们时代的音乐》读后感(二):"我觉得他的精神财富不可限量,浩瀚无垠,无与伦比"

1839年,29岁的舒曼来到维也纳,特地拜访了舒伯特的墓地,回家的途中又特意到舒伯特的哥哥家造访,看到了舒伯特生前的作品,激动得浑身发抖,回家后他将其中部分遗作整理出来,以《遗物》为题发表在他当时主持的《音乐新报》上,以后又不止一次的把舒伯特的遗作整理发表出来,让天才不被埋没而得以重见天日。紧接着,还是舒曼的努力,将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先在德国后在英国上演。再以后,才又受到了勃拉姆斯的重视,帮助舒伯特的音乐进一步得到了在欧洲的传播,勃拉姆斯热心收集了舒伯特的手稿,并帮助出版了舒伯特全集。 舒曼不止一次为舒伯特曾经撰写文章,他这样极其富有感情地写道:"我曾有一段时间不大愿意公开谈论舒伯特,只有在夜深人静之际,当着星光树影梦想到他......我为这个新出现的奇才赞叹不已,我觉得他的精神财富不可限量,浩瀚无垠,无与伦比。"

《我们时代的音乐》读后感(三):看到一本好书为蹩脚翻译所糟蹋,心痛!!!

翻译极为蹩脚,试摘如下:

“......我过去常常从山坡上蔑视它,我在想,贝多芬不安的眼睛是如何必定游离到遥远的阿尔卑斯山脉的,莫扎特如何必定已经梦幻般地追随多瑙河的路线,在芦苇和树林中迷失方向,海顿老爹如何必定已经仰视了圣斯蒂芬教堂,对塔尖的令人晕眩的高度难以置信地摇着头......”

看了上述译文,我不淡定了。我上网到处寻找,还真找到了一篇标题相同的文章,大家看看舒曼大概是怎么写的:

”......往往我从高山上眺望着这个城市,就想象到贝多芬怎样凝眸注视着遥远的阿尔卑斯山脉,莫扎特又怎样富于幻想地目送多瑙河往天际流逝。浩荡的河水,在苍翠的树丛和密柳之间时隐时现。我也想象到,年老的海顿怎样伫立在斯台芬塔前,为这使人目移神夺的巍峨建筑而摇头赞叹。“

书中类似的奇怪之处多得吓人。我实在不明白这种超级蹩脚的文法和毫无文学性的表达方式是如何在一个正规出版社得到通过的,译者和出版社的良知都抛到了哪里?我只是一个喜欢音乐的普通读者,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最后我由衷地希望那些喜欢古典音乐,或还没有完全进入这座殿堂的朋友们,千万不要买这本书,不要因为一本毁于蹩脚翻译的书,影响到你对舒曼的倾慕,以及对古典音乐的热爱!

《我们时代的音乐》读后感(四):在你的眼里,我看见了美妙的诗歌

“在你的眼里,我看见了美妙的诗歌!”

这是罗伯特·舒曼写给女孩克拉拉书信中的句子。当时,舒曼已经三十多岁,而克拉拉,尚不够二十。今天,我们会如何理解这样近乎疯狂的行径呢?要知道,当时的舒曼、肖邦、门德尔松也还都在发展时期,尚不如今天这般名扬天下。1833年,舒曼和一众文艺中青年在非正式的聚会中忽然有了一个想法,“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使情况得以改进,应该恢复艺术诗歌的荣誉的合法地位!”这就有了《音乐新周刊》,有了“大卫同盟”,有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音乐。而1836年,舒曼遇见克拉拉,陷入热恋,为对抗克拉拉那“市侩”的父亲,他们更多的时候只能以书信往来。由此,我们有幸得以阅读并感同身受,那个时代的音乐和爱情,都是那么地美好——美好如诗歌!

舒曼留下来的名曲,多为钢琴小品,他的交响乐远不如这些绮丽的“小诗”出色,其中家喻户晓的,当是那首《梦幻曲》。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舒曼和克拉拉的恋情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克拉拉父亲的“干涉”,让两人的书信中多有焦虑。我们伟大的作曲家,最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要向未来岳父证明支撑这份感情的经济基础。而我们这位倔强的作曲家在信中如此写道:“我可以修改我的言辞,以至于不那么激烈,但总的来说,我很少修改我的观点。”类似坚决的句子,我们还可以在舒曼众多的音乐评论中读到——而这些正好勾勒出他以及他时代的音乐:“美的音乐,常是高贵的心的表露,幽远的灵的表现,与世间的喝彩或孤独等事全无关系。”

今天,当我们听到肖邦的《夜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我们都不难感受到如舒曼《梦幻曲》一致的坚持和品格:悲欢与憧憬,书写着音乐飘零者的喜乐,描述着心中梦想与现实的交织,如诗如画,更如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正是那“喜悦的忧伤”。而《梦幻曲》的第一演奏者和听众,我想正是那位“眼睛里有着诗歌”的克拉拉吧,在给舒曼的回信中,她这样写道:“……昨天收到你的宏伟的《梦幻曲》……快乐地有点儿生病的感觉。弹完这首曲子之后,我被迫到窗前,我感到要跳到美丽的春天的花朵里去拥抱它们……”

作为音乐界难得的文笔绮丽的评论家,舒曼和他的《音乐新周刊》对那个时代“艺术诗歌”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音乐,该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捕捉和表达,因为它不像美术和雕塑一样,最终会凝落成一种具体的形象。而对一个时代而言,音乐的方向的发现和坚持,则会是这艰难中的艰难。舒曼的评论文章,几乎关乎那个时代的每一个音乐细节——胡梅尔、费迪南·希勒、肖邦、门德尔松、李斯特……舒曼总会出现在他们的音乐现场,聆听,扑捉,描述,渐渐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音乐的模样。

他如此批评希勒的演奏,“他经常看起来更关心语句和表达而不是思想内容。”由此他甚至这样思考,“我喜欢的不是因为其完整的形式而是它们创造的自发性,表达的自然流畅。我知道,一个人必须小心地提醒年轻的艺术家珍惜他们的个性,它们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脱离各种模型。”我想,这一席话在今天还同样适用,它甚至提醒我们,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创作,都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强烈的诗意精神,我们都应该依靠自己的坚守来摆脱庸常和陋习的束缚。

“音乐是一个孤儿,没有人能确定它的父母。”这是舒曼向他时代所发出的音乐宣言。他提醒那个时代的演奏家和作曲家们,“伟大的特质是不能从早到晚都伟大”,而那些野心勃勃的人在寻求掩盖自己弱点的过程中,那些丰富的和声,以及突然的停顿或变化,就这样散失了真正的个性和主旋律……很多年后,丰子恺先生这样总结舒曼对那个时代的影响:……他的歌曲的钢琴部分,不仅为伴奏,而又有独立的表现能力。即他的歌曲是与钢琴音乐互相补充而增强表现能力的。在这一点上,他对于后代的歌曲有重大的影响。

舒曼最终和克拉拉喜结百年之好,是的,他在她的眼睛里,看见了美妙的诗歌。而我想的说是,对一个有着“诗意精神”的人来说,生活中总会是处处含藏着诗意的呢!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