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精选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精选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是一本由田艺苗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一):关于贝多芬晚年有宗教倾向这件事

将近读完时,燕姐发现我在读此书,便说贝多芬晚年有宗教倾向。我想她指的是基督教。

很多伟大的人晚年都会有宗教倾向,例如莫扎特、托尔斯泰……甚至荣格。这是很正常的。

上帝就是命运,他们在晚年终于同与之抗争了一生的命运和解了,他们看到了结果,因而看清了命运——那总是试图摧毁他们却最终成就他们的Mephisto,命运借此赐予他们富于创造的一生。他们于是屈从于命运,怀着无限的幸福。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二):小记

第一次读音乐史类的书。这本书的线索是时代,介绍了古典时期到近现代的音乐家。要是看腻了对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的颂歌,可以在这本书里发现他们常人的一面。也为生计而踌躇,也为找不到灵感而苦恼,也有喜欢而追求不到的人,也有失意的时刻。我最喜欢贝多芬那一章。贝多芬写了好首曲子,献给“永恒的恋人”。直到现在,世人也不甚了解,那位从未被知晓的永恒的恋人究竟是谁。我想象他在夜色里弹琴,心中幸福而充盈,爱人永恒,即使从不见,又何尝不是种幸福?这大概就是信仰吧。其次喜欢舒曼和克拉拉那张,才子与才女的佳话,却夹杂着生活的琐事。喜欢舒曼写的童年情景,《梦幻曲》很迷人。更喜欢《过分认真》,钢琴老师注视着认真弹琴的女学生,心里荡漾起微波,不免惹人一笑。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三):我为什么无法喜爱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

去年就听说过田艺苗与这本书,间或读过她在微博上的文章,略有印象。

田的文笔特别好,这一方面当然会让阅读变得惬意,另一方面却又影响了对音乐描述的“真实感”。之所以加了引号,是觉得音乐的真实感跟普通意义上的真实感不太相同:前者是朴素的美感回归,后者则是尊重事实的理性表达。

对于巴洛克音乐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同于后来的浪漫主义,巴洛克时期更加注重音乐本身即有的美感,而不去主动承担情绪、感情、愿景之类的主观表达。简单地说,就是巴赫在写一部作品的时候,并非赋予了当时的心情、快乐或者悲伤的情感等等外在因素,纯粹地把音乐看成是一种独具美感的艺术形式,而不是一种被动的载体。

我个人之所以更偏爱巴洛克音乐,原因恰是基于此。之后的古典主义、尤其是再之后的浪漫主义,在音乐里面逐渐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一方面这确实让它们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另一方面则可能会损失了音乐本身的独特魅力,变成了一种具有文学意义、人文意义、或者情感寄托的载体,这两者虽然不一定就是矛盾的,但落在作品层面,往往并不能两者兼顾。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四):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看这书我用的时间跨度挺长的,对我的意义在于,根据一些描写实实在在的听了几百首的古典音乐,也让我给我之前的想法找了个不大不小的支撑点,就比如我以为我是不喜欢钢琴的,结论来源于听了几十场的钢琴现场演奏会,依旧总是睡着,那我肯定是不喜欢这种乐器了,后来才清楚,你看,当我听古尔德的演奏时,他轻轻的哼唱,语音里表现出的欢喜,让我也不自觉的开心,我这哪里是不喜欢钢琴,我只是讨厌比赛选手的演奏;再比如整个浪漫主义时期,我只喜欢肖邦,他与那“浮夸且有些病态的时代(我的定义)”格格不入。我一直觉得按时代划分音乐家是很奇怪的事,因为他生在那一年份,就属于了那一时期,很多优秀的音乐家被平均了,所以我更加认为关注音乐本身而不是属于哪个时期出自谁之手,是更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减分的部分反而是那些音乐家的奇闻异事或是八卦艳遇,看完这些部分,我甚至会觉得我听到的这些好音乐是音乐家们燃烧了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只需要尊重,并不需要八卦去加持。我不需要知道曲子是怎么写成的,我只清楚,现代作曲家写不出,现代演奏者也演奏不出,就很悲哀了。

作者对她喜欢的音乐家着墨很多,她爱莫扎特,我却要吹爆巴赫。有一次一个小伙伴说,巴赫好听是好听,但喜欢他的小姐姐可不多,我问,你觉得喜欢巴赫的小哥哥就多了?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他的音乐依旧孤单着。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读后感(五):古典音乐菜鸟也读high了

很久没有舍不得读完一本书的感觉了。读第一章时已被惊到,从容如流的文字,精准的分析,不用力过猛的深情,把翻来覆去被讲述的那个巴赫重又变得栩栩如生。如果说巴赫是作者的专业方向,那么在写其他大师时,她表现出的惺惺相惜仍然那么真诚,对他们的天赋五体投地,也为他们的弱点或不幸抱憾,最最珍贵的当然还是作品,似乎是必须与全人类共鸣才配得上聆听。

音乐笔记我读得不多,但这本特别对胃口,虽然出自学院人士之手,却没有那种一上来就标榜自己小众口味的高冷范。八卦轶事必须有,但不为八卦而八卦,不乱抱大腿也不玻璃心,尊重大师们作为凡人的本来面目,如同尊重他们的作品,音音斟酌句句拿捏。写八卦其实很考验作者功力,既要有趣又得严谨,田艺苗关注的细节正是我中意的,所以写勃拉姆斯那段直叫我爱不释手全段抄下了。我猜作者是很爱电影的,不止因为她在书中多次提到电影,还因为她的语言有极强的画面感,写勃拉姆斯的末段送行那一场面几乎可以直接当作电影脚本。读这样的文字,会产生强烈的冲动去听音乐,想体验阅读时那种心突然收紧的感觉。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有时如飓风般铺天盖地叫人热血上涌,有时只是春日雨后路遇一位黑头发的姑娘。而你知道,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也有过相似的悸动,怎能不心生欢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