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后感精选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后感精选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是一本由(德)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16 元,页数: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后感(一):读书笔记(updating)

从抽象到具体,或是从具体到抽象。 没有点黑格尔的基础,真的很难读懂马克思。 生产规定消费,消费又赋予生产以目的(两者又分别相互提供外在与内在的对象,起着媒介的作用)。二者同一且对立,其统一的把握(在社会生产关系中重新发现生产与消费)才是合题的产物。 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就是生产的产物;分配不可能独立于生产而存在,但在社会过程中,分配先于生产,但它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分配围绕着生产而进行,分配是为了生产)。 发生在生产之中的交换行为 本身就是生产行为。只有产品为了消费而交换时,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外。但是,(1)交换发生在分工之中。(2)私的交换以私的生产为前提。(3)交换的程度、方式与广度都是由生产的结构和发展决定的。因此,交换要么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要么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根本而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决定不同生产要素间的关系,同时生产也片面的取决于其他要素。总之,社会的生产处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生产关系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后感(二):书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书笔记

在这本小册子里,马克思主要锚定了两个点,一是生产,二是政治经济学方法。

第一部分,马克思指出前人在研究生产时的问题,即在所有制和司法、警察等等对所有制的保护的同义反复。他认为这些带有抽象特点的要素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这里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对前人的“生产”分析的否定之后,转向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的分析上。

之所以分析生产和消费、生产和分配、生产和交换(流通)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最后的一个总的结论,生产在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这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这几组关系中,首先被分析的是生产与消费,二者的同一性被提出。在这里马克思有两句话非常经典:“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方式和动力;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生产和消费为彼此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

实际上,马克思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逐个分析论述,将生产从一个环节变成了一个网络,分配成了生产工具的分配、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交换呢,“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

如果说在“生产”的这一身份转变的过程中,隐藏着什么意图的话,那就是从此对生产的考察就可以将序言中所说的“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联系起来了。

生产和消费指向资本,分配指向所有制和雇佣劳动,至于交换/流通,则是这一关系的锁链,将它们牢牢的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马克思讲述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马克思对两个道路进行了批判,一个是将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另一个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实际上论述的倾向是表明这两种都具有唯心的、片面的错误)从而肯定了自己唯物辩证的“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研究方法。

用来检验自己的研究方法的例子,马克思找到的是“劳动”。

马克思发现,对“劳动的无差别”看待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式限定的的,就是“在这种社会形式中,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于是,通过这一例证,马克思将唯物辩证的方法更进一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有意思的是,马克思使用这样一个类比来说明自己论证的合理性“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当我们说“低等动物”、“高等动物”时,概念的生成已经是一个不再具体的问题,正如“资本主义社会”在文章中的直接使用一样,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从“资本”到“资本主义社会”定论的跨度大而没有精当的论述。

最后,阐明了生产网络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之后,得出了分篇的结构。

完成了主要任务之后,马克思提出了几点注意,其中,第六点非常独特的谈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本来与政治经济看似极不相关的内容,为什么马克思把它放在五和七之间呢?第五点是生产力(生产资料)的概念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的辩证法,第七点是这种见解表现为必然的发展,但承认偶然的发展。这一点还有待于我进一步思考。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后感(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用了我很长的时间,每天读上几段,然后查阅相关历史背景、术语解释,才略微“守得云开见月明”。文章篇幅着实不算太长,然而把马克思高度精炼的论述一一铺陈开来,细细品味,才发觉其中所蕴含着的是多么丰厚的思想。 在通读几次后,我把整篇序言分为了三个大部分,以便一一研读。 第一部分 首先,马克思阐述了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内容结构。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 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次序来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和实质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是不是先说出结论,而是通过对大量事实材料的剖析和研究,再得出结论,这就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马克思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第二部分 首先,马克思讲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一方面,是对“林木盗窃”、“地产析分”、“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另一方面,是对“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的思辨。 其次,马克思叙述了他的唯物史观的建立过程,并精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关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第二,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第三,关于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原理。第四,关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原理。第五,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原理。 最后,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过程无不体现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共同战斗历程。这个伟大历程告诉后人,只有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完成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的革命变革,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又丰富和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所以,它又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第三部分 在《序言》的最后一段中,马克思指出,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所得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他多年进行科学探讨的结果。他引用了但丁的一句话,“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这就告诉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在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后,我有了两方面的感悟。 第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感悟。我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体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事实上,这些理论都是坚持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唯物史观并结合实践逐渐发展起来的。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实践,我们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同时可以深刻领悟到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仍然是我们的理论前提,更加注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特殊性是我们取得长足发展的必需。 第二方面,是对我自身的感悟。推及自身,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看待世界、思考问题,凡事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努力“知其所以然”。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和无数仍待深究的人类社会发展机制,我想用《序言》中提到的那句话来激励今后的自己:“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后感(四):内容概要

(个人概括 实际上并不是书评orz)

1.生产 18世纪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往往认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的单个的孤立的人是历史的起点,是理想的存在。但马克思认为这是新型资本主义生产力冲破封建限制的形成自由交换的市民社会的历史观点上的局限性。 在历史上,人类是一直是从属于集体的,尽管集体有从家庭到氏族到公社的变迁,直到18世纪的“市民社会”,社会的结合才完全成了达到私人目的的手段。这一时期的社会关系最是发达,却产生了这种孤立的人的观点。因而马克思认为,人的独立并非是完全的孤立于人群,而是建立在社会这个集体基础上的,对于社会关系的自由选择的权力——“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因而生产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必然都是社会性的,马克思用此逻辑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斯密、李嘉图及空想社会主义的蒲鲁东等人。 生产必然是以一定社会历史发展为阶段的,每个阶段是不完全相同的。生产的一般这个概念是抽象的,只要定下从不同时代提炼出的共同点就是合理的抽象。但通过比较抽出的共同点就必然是几个时代共有的,而每个时代的生产却是有本质差别和特殊化的,这对矛盾需要把握好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共同点抽象出了概念要素,但只有特殊点才能用来理解相应的生产阶段。比如现在的劳动、生产工具这些资本都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这是生产的特殊。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试图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们对差别的无视。当然除了特殊性,马克思也给出了“生产始终是社会体及社会的主体在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这一一般性定义。 接下来,马克思继续批判了经济学家们将生产和分配割裂这一做法。将生产不等同于分配等树立为脱离历史的独立规律,就也将资产阶级关系树立为了不变的自然规律。而对于他们所谓的生产的一般条件,要么是同义反复的扩展,要么就实际上超出了本命题研究范围。他们提出分配的两个要点,所有制实际上是生产的条件,对所有制的保护不过是每种生产关系都有的相对应的法权关系的陈词滥调,只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忘记了强权也是法权,便模糊生出了法治国家“司法、警察”制度的优越感。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总结一下经济学家们常拿来并列的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便是,生产是起点,创造对象,人客体化;分配是从社会规定出发决定个人分取比例的中间环节;交换是从个人需求出发再次分配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终点,占有产品,物主体化。 生产和消费二者的关系远非并列这么简单。生产其实就是人力和资源的投入,实际上也是消费。除开这个“生产的消费”,起消灭作用的消费实质上也直接是生产,是以某种形式来生产人。这种同一性归结起来就是斯宾诺莎所说“规定及否定”。一般的生产中是生产者物化,“消费的生产”是造的物人化。可见生产和消费是直接对立的,但也是同时存在着一种相互媒介的运动,即生产为消费创造外在对象和规定,消费从生产的目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对生产者素质的要求和承接产品的完成几方面生产着生产。当然,将这种同一性强行套在社会这个主体上,则是平庸的经济学家所为。 在对生产和分配的关系解释中,马克思以 资本、劳动(指雇佣劳动)、大地产为例解释了,在一般的经济学中,这些要素既是生产要素,也是分配的规定。如利息和利润,既是资本的增殖扩大,亦是分配形式,在这样的循环积累下,资本的占有更为固定和去流动化。因此,实际上不论是从对象还是形式来说,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这样来看,李嘉图这样的经济学家将元素的两个本质割裂来探讨,简直是幻觉。 而对于这两个要点本身来说,不管是个人的层面还是就整个社会来看,分配都先与生产。因为实际上,一般意义理解上的分配即产品的分配,是对生产工具和成员进行分配的这一种分配过程的结果,而这后种分配也是生产的要素之一,并决定着生产的结构。但在这个意义上,生产也是有自己的条件前提的,但这些要素经过生产过程后,就从自然前提成为了下个时期的历史结果。而另一方面,这种分配是新的生产的前提,其本身又是生产的产物。那么在现代国家,相关法律在分配关系和生产方面的作用需专门确定。 交换是生产、分配、消费间的媒介,而由 前文中描述的三者相互关系来看,最终交换也是包含在生产中或是由生产决定的。这一点也能从生产过程中的活动和能力交换、用来制造成品的产品交换、企业家间的交换这三个类型分别得到解释。 综合这四个要素间的关系来看,他们既是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生产是开始,支配其他要素,也被其他要素决定。不同于格式塔式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的辨证体系中,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批评了从实在和具体出发去考察国家的政治经济这一做法,这样会使得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科学的做法是将个别要素确定抽象下来,由简单上升到国家和更大的体系。具体虽然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但由于多样性、综合性,因而实际是思维的结果、精神上的再现。(这里引入了一些哲学思维,以我浅薄的素养未能完全理解,但尽力概括如下)就如“被理解的世界本身才是现实世界“,具体作为思维总体、思维具体,事实上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而整体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实在主体仍是保持着独立性的,因此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及社会,一定要经常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这些简单范畴可以表现一个比较不发展的整体处于支配地位的关系,也能表现一个比较发展的整体的从属关系。 之后,马克思又以货币为例,解释了比较简单的范畴的充分深入而广泛的发展只能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而比较具体的范畴在一个比较不发达的社会形式中有过比较充份的发展。又如劳动这一范畴的抽象一般性到亚当斯密这里已经是非常大而又艰难的进步了,而直到资产阶级社会最现代的存在形式的美国,劳动才在范畴和现实中完全成为创造财富的一般手段,“劳动”这个抽象才真正成为实际、真实的东西。如此来看,虽然抽象具有普适性,但抽象规定本身就是历史关系的产物,其充分意义也受这些关系制约。 我们能透过资产阶级社会这一历史上最发达和复杂的生产组织去理解以往的社会,但那些结构和关系并非完全相等,而且这个社会本身也只是发展的一种对抗形式,因此只有在这个阶级自我批判时,才能理解其他社会。 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 这一部分有未完成之感,阅读起来更为艰难。首先,提出了八个关于生产和交往关系的要点,然后以希腊艺术同现代的关系为例,讲了对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辩证思考:为何千年前的在不发达社会中生长出的希腊艺术仍能成为更为发达的当代的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实际上这并不矛盾,反而与当时不成熟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读后感(五):《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中“个别”与“一般”的逻辑关系

《序言》中最经典的一段论述莫过于马克思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这一段论述被视作是马克思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扼要的阐述,此后一百多年来,这一阐述无论是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中,或在各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中,都曾被大段地加以引用和阐发,始终被认为是马克思本人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的“完整的表述”。但这里隐含了一个极易被忽略的问题,马克思做出这的这一阐述,作为他“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到底是不是一个适用于全部人类历史的普适的抽象原理呢,还是特别针对某一特殊研究对象而得到的个别的研究结论呢?原有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是不假思索地将其视为完善的、抽象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原理性结论,但实际上,我们在此首先应该明确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研究工作”的具体对象到底是什么。至少在撰写序言和导言的时期,马克思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对象并不是整个人类历史,而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是通过批判政治经济学实现的。为了解决“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在自己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也就是说,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全部的,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整个人类历史。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就决定了研究结论无法被想当然地视作一般性的规律和原理,对此列宁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我们首先要指出两件事实。马克思只说到一个‘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换句话说,他研究的只是这个形态而不是别的形态的发展规律,这是第一。第二,我们还得指出马克思用以得出其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精细研究有关事实’。”(《列宁选集》第1卷,第5页)因此,列宁在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把《序言》解释为“给人类解释其过去”、说明“人类的全部过去”时指出,“这完全是捏造!这个理论所祈求的只是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组织,而不是说明任何别种社会组织。”但是,研究对象的特殊是否就决定了研究结论必然有局限性呢?不一定。我们应当注意到,马克思在《序言》的一开篇就明确指出:“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注意最后一句 话,“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什么是个别?什么又是一般?这个上升的过程应当是怎样的?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所谓“个别”正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的人类历史阶段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及相关结论;而所谓“一般”则毫无疑问是面向全部人类历史的原理性论断。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个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而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导言》这个文本中来,因为《导言》中的一些论述相对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种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其实也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它遵循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种纯粹理性运动,通过一系列的辩证生育过程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他的哲学思想中无可争辩的精华所在,马克思正是借鉴了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才得以建立起自己的唯物史观。但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的借鉴是一种批判的吸收,他摒弃了黑格尔哲学中神秘主义的倾向,将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始终牢牢地锁定在实际活动的人身上,正如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明的那样“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导言中,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两条不同的道路,第一条是在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在历史上走过的道路,也就是从具体的、生动的整体中做一些初步的归纳抽象的工作,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程;第二条道路则是当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已经确立之后,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自己评论道“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第一句相对是比较简单的,在一门科学初期确立的阶段基本都要经历一个相对粗糙的经验总结的过程,就像从海水中晒盐一样,通过大量案例、数据的分析,学者们将感性材料中特殊的、个别的描述性水分蒸发掉,最终析出了一门学科最原始的理论构架。但第二句话该如何理解?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抽象实际上是专门针对研究方法而言的。马克思的哲学研究的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由这些活生生的人所构成的市民社会,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决定了马克思如果不选择一种更高明、更抽象的研究方法,就必然会走上从具体到抽象的第一条道路。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恰好为马克思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最科学、最富建设性的研究方法,遵循着辩证法的思维逻辑,马克思顺利地解决了“历史的研究”与“逻辑的研究”之间的差别。

历史的研究简单来说就是遵照时间序列,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对事物进行研究的一种方式;而逻辑的研究则脱离了时间先后的制约,仅仅遵照理性上的逻辑顺序对事物进行研究。其实逻辑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历史的研究方式,只不过是排除了历史的形式以及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因素而已。马克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哪怕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关系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之内才具有充分的意义。”如果我们还记得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就能够看出,蒲鲁东当时所犯的错误就是他完全摒弃了历史的研究而只是局限于逻辑的研究,那也就相当于抛弃了现实,因而变得不切实际。一旦解决了历史的研究与逻辑的研究之间的差别,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马克思所谓的“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出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这种说法。因为任何一个比较简单的范畴都只有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中才能得到充分深入而广泛的发展,只有在表现复杂社会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宏观世界的结构的理解中,才能得到充分认识和理解。对经济范畴中的各种研究对象来说,这种认识与它自身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是无关的,更与它们在观念上的次序无关,而只关涉到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

而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最复杂的一种社会形式,它的内部结构不是简单地对之前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推翻和否定,而是在所有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碎片上建构起来的,其中一部分是还未克服的遗物,继续存在着;一部分原来只是萌芽和征兆的东西,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首先必然是合逻辑的,但过程本身也是合历史的,并且恰恰因为这种逻辑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的人类历史阶段的个别研究成果也就具有了可以面向全部人类历史的一般性的理论价值。因为对最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一经实现和完成,那么对前资本主义时期那些相对简单的多的社会形态的研究和认识就变得更加简便和可行了。

因此,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大致明白了《序言》所呈现的研究结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的一个相对严格的界定,这对于我们加深对这一篇经典著作的理解是很有益处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