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浪漫沈从文》读后感锦集

《浪漫沈从文》读后感锦集

《浪漫沈从文》是一本由高维生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浪漫沈从文》读后感(一):这本书值得一看

在那个时代,尤其在老作家中间,有一种风气,就是上面提倡啥就写啥,毫不质疑,把这个当做绝对真理,真是农耕社会的忠臣孝子,沈能以个人的智慧和判断力冲破时代的遮蔽,后封建时代的遮蔽,集体洪流的遮蔽,不盲从不跟风,拒不为革命形势抬轿子,这就是一个艺术家个体独立性的体现。反观当下,不是有很多在以抬轿子为荣的人么?

《浪漫沈从文》读后感(二):沈从文:一个人的归途

高维生在其新书《浪漫沈从文》的最后一章写道:“昏黄的灯光下,沈从文认出了过去的朋友,时间同烟片烟已经毁了他。沈从文走了,留下默默的祝福,不愿打扰傩右平静的生活。生活就这样,就这样过去了。”而时光倒退十七年,傩右是沈从文的小伙伴,他梦想着“做个上尉副官,头戴金边的帽子……”

哪个年代都不缺少憧憬未来的年轻人,像沈从文一样改变命运的人却永远是少数——十七年前,沈从文在这里出走,十七年后,他已成为名满天下的作家,一度和鲁迅相颉颃,并称“南周北沈”,之后两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而当他再次回来时,看到山光水色依旧,当年的伙伴却已面目全非,那原本应该属于沈从文的生活轨迹似乎千万年静止不动,命运的涡流将他抛向远方,此刻,他的身份已经变得暧昧不清。

一个历尽沧桑者面对时间之谜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镇定,浅陋的读者毫不迟疑地将其解释为冷漠,实际上,沈从文内心默默承担了物是人非的一切错愕与痛苦,这样的担当需要巨大的勇气,岁月轮回带来的惶惑时刻敲打着心灵,静默似乎要比狂飙式的抒情更加震撼人心,他在庸常年代里保持了坚忍和不动声色。身处急湍的生活之流,有的人被谎言奴役而成为行尸走肉,有的人则成为孤独的秘密持有者,本书作者由此处进入了沈从文的世界。

可以看到,《浪漫沈从文》是一部拒绝开始和结束的书。因为该书没有像常见的人物传记那样严格按照时序,开篇即由主人公出生说起,一直写到他离开尘世,这固然是治史的优良传统。而《浪漫沈从文》却选择了沈从文的还乡之路为切面,正如一棵大树的年轮呈现在面前,沈从文年轻时离开家乡去北京,后来辗转青岛、昆明,乃至建国后被剥夺写作权力从事文化考古工作,虽然不见参天枝叶和错综复杂的根系,但年轮的环状纹络却异常清晰,大旱之年的线条逼仄局促,令人揪心,而风调雨顺的年月,是生命中最得意的时刻,年轮圆润流畅,散发着悦目的光泽。在隐秘的地图面前我们瞠目结舌,所有和大树有关的植物学知识退避三舍,显得局促不堪,年轮环环相扣,不到生命最后一刻,永不止歇,记载了大树一生的坎坷。

与此同时,这又是一部极为抒情的作品,正如看云的孩子把云看作大象、巫婆或者奔马,在那一刻,本书作者与沈从文融为一体,他的眼,就是沈从文的眼,他所见正是沈所见。这是一次模拟的行旅,古老的湘西,连同吊脚楼、水手、渔歌,甚至栏杆上的一块蓬勃生发的青苔,都一一在纸上复活。为了完成这项工作,高维生花费了了近十年的时间,终于写出了沈从文作为普通人的喜与乐,于细微处见精神、知冷暖,把对沈从文的研究引向了具体可感的文艺范畴,再造和重现的秘术终于使我们回到遥远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得以和沈从文同舟,成为他还乡之路的旅伴,一路上和他同吃同住,亲眼目睹他的喜与忧。

七十多年前的湘西,河上的橹声粘滞迟疑,寒冷的天气为行程增加了沉重的色调,沈从文的还乡之路漫长而且无奈,古诗有云: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不禁令人想起奥德赛的归途,他们为了还乡费尽心力,他们的故乡却同样杳不可及。黄永玉给沈从文墓碑的题字是:“一个士兵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毋宁说他们的故乡从来没有存在过,只不过是来处的幻影,我更愿意把故乡界定为敞篷马车后门的风景,它摇晃着离我们飞去了,即便有识途的老马能够循着原路返回,松动剥落的异日图景却瓦解了原点的最初属性,这是沈从文的困惑,也是我们的困惑。面对时间与人生的命题,高维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写的,这便增加了作品沉痛的品格,种种思索,不啻于一首现代文明的挽歌。

《浪漫沈从文》读后感(三):没有传奇的浪漫

王威廉

读罢高维生的《浪漫沈从文》一书,掩卷叹息良久。一个能被后世心灵不断揣摩的作家是幸福的,读一本记录下这种心灵碰撞痕迹的书也是幸福的。用“浪漫”修饰沈从文,不但准确描述了沈从文的人与文中最迷人的地方,而且,“浪漫”这个概念本身也得到了极大的深化。——沈从文那跌宕起伏的漫长一生提醒着我们,人生中的大浪漫是可以抵达怎样的境界。

有关沈从文的散文是很多的,也许因为他是传奇的,或说他是可以提供传奇的,尤其是他身后那片充满着传说与淳朴的湘西世界,总是会给我们贫乏的工业化时代提供一种别处的诗意想象,试图安慰我们无可救药的怀乡病。但是,要想真正走近沈从文的世界,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向传奇的路子上走去,离沈从文的心灵世界肯定不是近了,而是远了,远到了不着边际。只是因为,我们所惊叹的传奇对沈从文而言,不过是他的现实,是他整个世界不可挪动的奠基之石。

《浪漫沈从文》一书之所以能令我静静看完,并且享受其中,就在于书中的那种真实性,那种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一帧帧电影镜头般的语言胶片,一段段真诚坦率的胸臆自白,拓展了人物生命与时代的边界。

此书分为三卷,第一卷《去湘西,去凤凰》以诗意的笔触,书写了沈从文故乡湘西凤凰的风物人情,以及那种风景对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第二卷《从心灵中流淌的土地》以不同的侧面与细节刻画了沈从文的人生片段,试图令我们去抚摸作家那活着时燃烧着的体温;第三卷《简单而真实》带领我们走进了沈从文的小说世界,再一次认识了那些活得“血性”的湘西人物,并且笔触不断返回现实世界,形成强烈比照,让那个美若海市蜃楼的文学世界同时又具备了坚实的骨肉支撑。作者善于从意象出发,深入意象背后的深邃背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使得散文这种文体拥有了自由的精神,并散发出夺目的诗性光彩。比如“虎耳草”这种植物既是小说中的隐喻,也是现实中的风物,更是沈从文书桌案头的最爱,将文学世界、自然世界与作家的个人心灵世界贯穿了起来。

书中对沈从文的深度描写还体现在将“视角”直接进驻人物内心的尝试上,作者用小说笔法描摹了一个羞怯、忧郁、多思的年轻人如何成为了一个悲悯、爱笑、睿智的老人,这个过程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体现在书中的诸多细节之处。当然,如果非要找出一条线索,那么便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著名爱情故事。

爱情,是浪漫中的浪漫,沈从文的一生若不是遇到了张兆和,那么他的文学世界一定是别的样子。不会有那些动人心弦的情书,不会有象征人性大美的自由女子。沈从文是幸运的,他同时拥有了双重的浪漫,文学的浪漫与爱情的浪漫,在纷繁的尘世中得到了平衡的依托。在民国,他们的结合就符合了所有观者的期待,在今天,对他们结合的追忆更是成为对一个时代的缅怀。书中写到沈从文第一次讲课(兆和在场)时的紧张与木讷,写到怀着无比卑微却执着的热情去追求兆和,写到晚年时他面对兆和照料时的顽皮,文字朴实无华,但那些场景却被细致地描摹出来,传达出作家的人性底色,读时身临其境,动容不已。

不过,浪漫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一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情怀。书中在写晚年沈从文时,着力刻画的一个细节让我唏嘘不已。当一名女记者得知时沈从文被惩罚去扫女厕所,感慨万千,自然而然地上前拥抱住老人,说了一句谢谢,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刚才还谈笑风生、对苦难的过去调侃不已的老人,突然间,放声大哭了起来!那一刻,老人一生的痛苦都聚集起来、喷薄而出,再粗粝的风沙也遮掩不了老人灵魂的高贵。在老人的嚎啕大哭之中,我们回到了那个住在吊脚楼上、向往着水手与橹歌的少年心中,时间营造的那座高墙被尖锐的哭声穿透,生命像正午的旷野,没有一丝阴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