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描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描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描》是一本由董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描》读后感(一):旧时月色

一代代的老去,一代代的人物远去,留下多少宝贵的精神财产令人仰止。在旧时月色里,陪着作者一同去瞻望那些可亲可敬的学者、长者。

岁月让人遗憾让人伤感,总是在不停的走,不停的成长,不停的感悟,不停的失去,不停的淹没。

最后,只能在旧时月色中,凭吊,感伤,落寞。

《白描》读后感(二):幸亏最后看的这本

以前断断续续看过董桥的文章,很喜欢,广西师大这套书的装帧也很喜欢,就陆续都买了下来。买的时候只是随机挑的,白描是最后一本读的,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幸运。如果先读这一本可能就不见得看完这一套了。

喜欢看董桥写书画文玩,旧事风月,调调书袋。文章短小,信手拈来,会心处还会让你莞尔一笑。读到后几本的时候已经没有开始的惊艳的感觉。像甜品吃多了有一点点腻。

这本书前80%都和其他书没太大区别,那些旧人旧事旧物。有几篇写大陆的电影电视剧的。褒贬一些演员,评价最高的居然是张铁林称其表演练达到妙境。这是那个就会瞪眼,傻笑的皇阿玛?.......

接着看了几篇,看到“六年浩劫”这个词,百思不得其解,印象中只有那十年浩劫啊,难道平反了四年?搜索了一下也毫无头绪,无意中看到文章的时间是2003年,大概明白了是指97之后吧。这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了。

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话题要典雅,自居要简明,切记不要放肆’老师说。我活到这样老了还忘不掉这些训诫”

看来董桥先生没有像书中所写,恐怕是忘记了这些训诫了。即使是看“大纪元”这么搞笑的东西都没有多香港这些年有这么夸张的评价。这和董桥一贯表现的文化人,读书人严谨的态度反差太大了。后面都是跟政治有关的文章,看了几篇就不想看下去了。太无趣了。剩三十多页不看也罢,免得影响了对董桥先生的印象。

真庆幸最后一本读的它,没影响前几本愉快的阅读经历。

《白描》读后感(三):董桥《白描》——民国遗老轶闻录

说起来,董先生这套集子实在是贵了些——十来万字,竟要39块钱。不过布皮细纸,有意思的故事,配上大家淡淡然的笔调,捧在手里实在让人欢喜。哪里还顾得上那几个钱呢?

都是几百字的短文,没写什么大学问,小情趣倒是不少,算是非常标准的轶闻录。董先生作为民国遗老,谈的轶事自然是那些民国大家的轶事。王世襄,顾维钧,杜月笙,一个比一个响亮,使人对这些零零碎碎的往事平添很多兴致,有点儿像看绿妖老师聊民谣圈子的感觉——说到底,我们还是爱轶闻爱八卦,尽管我非常非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整本书印象最深的有两处:

一是说起胡适,董桥的评价是:聪明里带着世故、谨慎里带着诚挚的大学问家,窃以为实在中肯。

二是那篇《一代人的气韵》,说上了年纪的人总觉得他那一代人才有气韵,下一代人没有,其实那是骗人的,每一代人都有不少带着气韵的人。想起前阵子看的电影《午夜巴黎》,对于那个不合我意不够浪漫主义的结尾,忽然有那么点认同了。无药可救的念旧怀古的我们,只是无法跳脱出自己的时代,总结出它的精髓罢了。每一代人,自有他们的气韵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编辑。董桥先生的这几十篇小文,写自2003年6月到2004年初这段时间。开始还未注意,后来发现文章排列是按时间倒叙的,有点儿好奇。直到读到结尾那几篇政治况味颇浓的时评,才恍然大悟——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文章倒排真是编辑的妙招,既躲去了很多来自上层的不必要的麻烦,又让读者循序渐进易于接受,可谓一箭双雕。

《白描》读后感(四):描不尽的人生琐事

董桥的人名早就听过无数遍,朋友圈的所谓“美文分享”也经常会出现他的文字。然而,只爱翻纸质书的我,因着这一点“高傲”的脾气,竟从未点进去看过,哪怕浏览。这次,一下子买入来他五六本书。从《白描》起步,也正是它,第一次让我读小品文读出了小说的感觉——欲罢不能。

这必然是个带点学究气,又有点小固执的文人!他用白描之笔,记录了那么多琐碎的小事。正如他自己所言,“活着就是故事”,人生苦短,故事已经道不完,若得长生不老,反而添了更多不珍惜的借口吧。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董桥的故事也只能是他们这些文人的故事。生活日常中不小心就出现了季羡林、林语堂、梁实秋这些人的名字,谈论的话题,也多是阳春白雪之事,但是所幸董桥的文字是质朴的,质朴到即使有很多文学气太过浓郁的词汇需要我边读边查字典,依旧不影响我津津于他的情绪。当然,最后那些政治方面的小文,自然是那个年代那个地域的事,读读便罢。

要说喜爱,读完《白描》,似乎反而不那么倾心了。还是更喜欢季羡林那种带点泥土气息的文字。董桥更像是水晶宫里不染纤尘的镜子,照出的也是不染纤尘的光华。

《白描》读后感(五):正是一担烟火踏清霜

头一次既看了大陆版又看了香港版的董桥,发现大陆版千疮百孔,仿佛把董桥倒过来,又割了几刀,搞得半死不活。

其中删了七篇,还有多处省略号,没了插图,看不到董桥收藏的书画文玩,少了好多雅趣。

就这样没有了一担烟火,也没了清霜。

被删的有,

《高行健精心养病》

《汤家骅的寻人启示》

《啼血声中自创活路》

《回家感觉不太好》

《我们的Tragic age》

《总理我们等你来》

..........................................................

剩下的省略号比我还多,就像堵住了董桥的嘴,支支吾吾,语焉不详。之前看的大都是褪了火的董桥,不是在伦敦买书的往事,就是民国遗老的旧事,最近他收了不少古董,多了些文玩雅事。只是前些日看了《这一代的事》,才看见二十多年前一个中年意气的董桥。今天看大陆版的《白描》,却看见二十多年后千疮百孔的董桥。

P.S 《抄录聂华苓的不平》中说‘一九五八年,胡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雷震跟胡适谈筹组新党的事,要求胡适做新党领袖,胡适不答应,只说他可在旁协助,可做党员。

两千年,郁慕明,李庆华的新党请李敖做新党台湾地区领导人的竞选,李敖答应了,并高调参选,打压其他有权有势的连战,陈水扁等。历史给了胡适机会,他囿于成见,历史给了李敖第二次机会,他开天辟地,其高低自现。

monsean 2012.10.26 于上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