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告别的年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告别的年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告别的年代》是一本由黎紫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别的年代》读后感(一):杂记

远离中心或是非母语的作家反而能将语言发展到极致,黎紫书、黄锦树之于汉语,康拉德、乔伊斯、库切之于英语,贝克特之于法语。局外人的疏离反而使他们在运用语言时有一种近乎苛刻的追求和自觉的意识,语言不再是无意识的载体,而被置于写作的中心。他们的文字有一种贪婪的紧张感,与风格的华丽与简洁无关,尽管有时也不免矫饰。这种奔涌的激情中多少也包含着确证文化身份的焦虑。

《告别的年代》读后感(二):过多的技巧淹没了情节

文笔老练生动,但是技巧有余,情节不足。原本一开始让读者非常期待的513背后的故事,在后面并没有过多的描述,难免令人失望。可能是第一本“大书”,作者并不能很好的搭建起完整的故事框架,嵌套的写作手法,让文章脉络显得些许混乱,除了第一层故事外,另外两个故事,普通读者难以迅速从复杂的情节中理清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想要讲述的故事。

《告别的年代》读后感(三):神秘年代

在BV中,蔡淑臻在旧行李箱中繙找着「电光枪」,那是母亲留给故事主角,要她自己寻找的,这便是黎紫书所说「父母留下让子女追寻的故事」。

「祖辈总说留给你一些东西,有些你找得到,有些你找不到,於是你开始怀疑那是否真实存在。」

而这也是為何《告别的年代》是从513这组数字开始。

书中的「你」读者的《告别的年代》是从513页开始,代表马来西亚历史上一次重大族群冲突的五一三和台湾的二二八相同,都是一个禁忌的日子,台湾已经能够公开谈二二八,但马来西亚的五一三至今却还是一个未解开的沉默。对黎紫书来说,这是她对马华历史最开始的认识,因为父母那一辈总是欲言又止,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件事,但又说得暧昧糢糊,想让她知道却又无法让她知道,后来即便黎紫书当了记者,也还是查不清楚。「很多读者以为我的故事说的是五一三,他们很期待,但事实上我什么都没写,就跟这件事对马华的影响一样,好像很重要,但又说不上来哪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告别的年代》读后感(四):告别的年代

细腻温情的书写,模糊交互的人物层次,文本互涉的处理十分精彩。

很喜欢平乐居的杜丽安,爱过,颠沛过,原谅过,最后可以从容地转身,留下翩翩倩影。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现实之后仍然热爱现实。少女时代难忘的叶莲生她可以一直怀揣着,用美好的心灵一角珍藏,但也可以在多年后认清现实后释怀。她沉醉于与叶望生的鱼水之欢,也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清醒,留下一个洒脱的空(床)位。她因为钢波的一声“对不起”和环臂拥抱就可以原谅他的不辞而别(原谅和理解有时候真的就会变得不幸……),也在多年后得知这段不辞而别是寻觅新欢和多年的各种压抑后果断离开。她从一个售票员,走到酒楼的掌柜,从平平淡淡走到从从容容。她说,对自己钟爱的人和物事忠贞到底。那是平庸与贫困者的通病。这个杜丽安很真实,像成长小说的人物,很美。

小说各种细节暗示着5.13事件和华人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定位,展现华人的迷思。而这些所谓宏达思考都是通过一个个杜丽安的小事连接的。

《告别的年代》读后感(五):告别总是艰难的

阖上书的末页,我甚至不相信自己已经完完全全看过了这部小说。

告别的年代,然我不属于那个年代,在读3、4部分的时候偶有吃力,分辨不出读者、被读者微妙区别,这很像《盗梦空间》里的层层梦境,经历着,被经历着,一切都是介于一种虚幻却又能触摸的介质中。

单单读第1部分的话也各成章节,似乎也完全可以成为一部享誉海内外的小说,但作者加入了更多了主观元素,硬是把一个人分裂成四个人,打乱顺序,安插到她鎖理解或经历的年代,一点一滴,揭开这段故事的面纱。

在语言的叙述方面作者很有把握力,在看完最后一个字符的时候并不觉得乱无章法,反而觉得血液已经被抽光,精疲力尽,却被完整的故事所震撼。

完全不知道她是怎样做到这样的写法,是个人叙述之后再安插段落还是按照写作的顺序出版的。个人觉得这种带着热带雨林气息,粘粘的感觉的文字,很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