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谈修养经典读后感有感

谈修养经典读后感有感

《谈修养》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修养》读后感(一):提高修养

每每因一些小事,咬牙切齿,怒气不能释放,只能下咽,把自己的五脏六腑都振碎了,事后悔恨自己因区区小事如此动怒。怎么破?

先生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多读书明理,自己时时检点自己,要使理智常是清醒的,不让情感与欲望恣意孤行,久而久之,自然胸襟澄然,矜平躁释,于是都能保持冷静的态度。

《谈修养》读后感(二):摘录《谈读书》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

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

《谈修养》读后感(三):《谈修养》:知识即德行

谈到中国现当代的美学教育,有一个名字一定不会被忘记,那就是朱光潜先生,而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自1931年出版至今,90余年的时间,被多少年轻反复传阅,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是朱光潜先生另一本代表作《谈修养》。 《谈修养》一书中,朱光潜先生共分二十谈,可谓万变不离其宗,谈来谈去,都可以归结到做人的道理。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 此时做。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这无疑不体现出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在序言中,先生自认为没有宗师的学问和野心,希望本书可以如同浮云借晶莹的潭水一般,呈现一片灿烂的光影。精神不灭,这影响尽管微细,也可以蔓延无穷。 要个人在社会中成为有力的分子,必须有德、有学有才,而德行、学问、才具都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可以得到。为方便您的阅读,我已将全书生成1张思维导图。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分享阅读,传递思维!

《谈修养》读后感(四):姑且称为读后感吧

正好,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词。

这本书在我手里好久了,我就是迟迟没有翻阅,如果之前我看了这本书可能我会看不下去,看了一半就搁置一边了,但是现在确是刚刚好的时候,今天看完之后心里很平静,感觉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在面对面与我谈话,一一解答我心中的疑惑,心中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在的惶恐,对过去的懊悔。他在用自己的智慧引领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一路向前。

全书从语重心长的话、谈立志、恻隐之心、羞耻之心到谈交友、谈性爱问题、谈青年与结婚恋爱问题到最后谈美感教育都是值得让现在的我们深思的。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今天我就碰到了一个朋友向我倾诉一个问题,他想寻求我的意见,但是最后我说的他全部都听不懂,找不到我说话的重点,还在自己的思维中出不来,让我着实很无奈。

里面提到的这句话是:“大学教育在使人有正确的价值意识,知道权衡轻重。”

首先我申明,从来没有歧视过学历低的人,从来没有否定过教育的重要性,也许教育不光是上大学这一途径,也可以通过阅读等一些方式获得,但是你必须承认,上了大学的人思维比没上大学的人的思维层次是更高的,绝大部分的这样的。

我的朋友高中学历,在公司干了好多年之后转为职员了,是一个踏实且很单纯憨厚的小伙子。他今天向我倾诉的事情是关于感情方面的事。他这两年一直在家相亲,和他一样大的,没上学的孩子都结婚生小孩了,就他连个对象都没有,家里催得紧,自己也着急。他说去年相亲了两个,但是他相亲完之后说想先和对方谈恋爱,看是否合适再商讨订婚结婚事宜,结果最后都黄了,原因就不具体阐述了。有一个姑娘还是在网上聊天聊了一年了,感觉也比较熟悉,但是那个姑娘一直没有表态,他很是苦恼,让我给分析一下。我说你首先要清楚你自己的需求,问你自己想要怎么办?他说他就是想找一个以后结婚的,但是又担心不熟悉所以想先谈着。然后又说自己肯定是没有努力去争取,所以姑娘们才不敢放心的把自己交给他。所以我劝他如果是真的想清楚了,那就再努力一次,说清楚,如果最后还是没有回应那就不要联系了。下半年好好工作,年底相亲一个愿意结婚并且来到他所在的城市的,好好相处,然后就结婚。结果他完全没懂我的意思,说我的重点是人家姑娘不喜欢他,得出结论现在都是谈钱,感情不算啥,我也是大写的服了。

这就是他的思维,一直在自己的思维里出不来,就算我劝了再多都没用,最后都是白费功夫。所以说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很中啊哟的,一个人如果首先没有正确的价值意识,做事无法权衡轻重,只能让自己陷入迷茫的深渊出不来。

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再说什么了,只是记录一下,我都败给他了,看来自己的性子也要改改了,要冷静,不要急啊,小姑娘。

《谈修养》读后感(五):一年来作为我的床头读物

第一次与它相遇是在南校区的图书馆。之前呢,一直想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却总没有读完,不过总之是建立了对作者的认识,所以一看到这样一本书,本能的还是想去了解下这位先生如何看待“做人”的问题的。于是,便有了从书架上的一次拾取、一次翻阅。简单翻看后觉得不错、有启发,于是,又买来存读,放在床头,不时翻阅。

“谈修养”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专门以一种介于“师长”与“学长”式的亲切口吻对青年学生为人为学的一些忠告也好、建议也好。书分成了20个主题,每个主题算作一“谈”,相似的还有一本书,叫做《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

总的来说每一章节都有所启发,所讲的为人为学的这些道理虽然过了几十年,但显然没有过时。有些观点读过以后的确影响了我的生活,那么我就凭印象把记忆最深的列出来、不必去查阅原书把一些本已忘记的找出:

1、中国人不重视休息、劳逸结合,经常是搞得很忙碌的样子结果把身体搞得很糟却没有效率。朱先生还认为午休是个很好的习惯,一天之计在于晨,午睡后相当于赋予了一天另一个早晨。

这点我深以为是,休息不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应当把休息的时间视作工作时间,真正应节约的是那些无谓浪费掉却不能使自己得到休息的时间。

2、第三谈:“朝着朝着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

这节的标题便是很好的说明。人是具有惰性的,事实上,那些最有意义、最有效的事情往往正是我们最懈于去做的。

3、青年的感情、性爱问题:

朱光潜先生的论述我想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在如今大学生的设想中,一段校园爱情恐怕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似乎,是一定要谈场恋爱不可的。

在朱先生的认识中,这些事还是要顺其自然的,他劝青年人不要为空虚寂寞、不要为盲目跟风而恋爱,劝青年人不要简单因欲望而性爱。

朱先生和我的相似成分比较多。在学习的问题上,我们大概都属于那种认为大学期间仍应以学业为第一要事、大学生应多读书、勤思考,丰富自己的大脑,为人生打基础的人;在恋爱观上,我们又都比较传统、保守,说好听点是慎重(当然,我们的时代不同,在当代这些显得更理想化了点)。所以,有这样的认识、达成这样的共识是自然的。

然而,如今社会在变、大学在变,上述两种观念在变,这种认识便是绝对的真理吗?也未必,只能讲是一种很稳妥的选择。

王沪宁这样写过:“幸福之事,可遇而不可求,可求而不可执。”当时做学者的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像“撞钟”,每天安心修炼,不欲求幸福、也就不所谓幸福不幸福。

心中存了对幸福的希望,便种下了痛苦的因。得不到幸福,痛苦;得到了,也有痛苦;得到了又失去,更大的痛苦;

这样想来便不必去盲目去追求所谓的“幸福”了吧。

当然,这也不是全然的被动。既然缘分虽不可求但仍可遇,用年轻的生命去等待、去遇见好了。有一天当真遇到了缘分,再用力去把它抓住,这样,即使有再多的痛苦也是值得的、也是有意义的吧。而且,一定会遇到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