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手艺中国的读后感大全

手艺中国的读后感大全

《手艺中国》是一本由(美) 鲁道夫.P.霍梅尔(Hommel,R.P.)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艺中国》读后感(一):只是不知道

为是在豆瓣搜索“手艺”,书的作者大多是外国著的?

《手艺中国》读后感(二):实在太喜欢这本书了,给编辑发了邮件。

范老师:

您好!

拜读了您担任责编的《手艺中国》(此书我手中有一版一印和最近的四印)

一遍粗读,遇不通之处查阅网上英文原本对比发现以下问题。

第21页抢刀应为戗刀

第256页 dovetail saw 译为榫头锯不妥,应为挠锯或直译为燕尾榫锯,或台湾译法鸠尾榫锯。

第262页chona 即日式锛并非斧子。yari ganna 即为古时鐁,由日本宫大工 西冈常一复原并在木工世界闻名,现可直接用枪刨表示。

第263页ironwood 译为硬木不妥。照片下名称木刮刀为英文wood scraper直译,通称耪刨或蜈蚣刨。其后taken from a kind of elm,called chu(极有可能是榉?)

另刀片不会掉是用盐水使其生锈,木材在纤维方向上的伸缩变动比较小,但不是不受任何影响。

第264页drawing-knife应译为拉刀

第268页半第一句翻译很不恰当,不仅把In joinery 译为在木匠手工艺中,还把dowels译为榫钉。joinery意为木工拼版榫接,dowel 意为竹销木销,若是钉那不会用到下文的锥,直接砸进木头就好。

第269页欧式斜刃凿,英文原为bevel-edged firmer chisel译为斜边凿更适合。

第276页注释本意就是冲子,钉冲。

第358页末行,刷子即为竹笔,墨笔。

祝好

ps:这本书很棒,期待出精装!

网上找到的范老师邮件地址,兴致冲冲发了邮件,周围人也说没用,多日过去本以为石沉大海。却得到了范老师回复。

白熊师傅

你好! 感谢你的细心! 术业有专攻,此书涉及面太广,估计还有其他行当的类似错误。 此书若有机会重印,一定把你发现的错误改过来。 如果在我能照顾得到的时间内重印,我会建议出版社送你一本新版书。 再次感谢!

范春萍

开心,强烈安利这本书,并希望了解工艺的豆友能一起打磨这本书。我只能为本书的木工和铁匠部分做到这里了。

《手艺中国》读后感(三):百年前的切菜机,真神奇!

昨天看到孟小民老师发了一个多功能切菜机,有六种刀头,据他说,非常好用,非常好用。

看看他的分类就知道可以切3毫米的丝,可以切5毫米的丝。可以磨蓉,可以切片,还可以是波浪片。想起俺娘当年也喜欢用这东西。

我就看到1921年霍梅尔的调查也有这玩意。在书中就一点点大,但是把它扒出来,就觉得它很重要——100年前就有人用这个东西了。实物照片很珍贵。因此和大家分享。

霍梅尔《手艺中国》这本书被翻译过来了,第170页上面说这个东西叫“萝卜擦子”,木板长53厘米宽7.6厘米。厚1.5厘米。

“在擦子的中间,有一长方形开口,开口上面用当地制造的小铜钉固定一个黄铜片,以凸起的方式,在铜片上敲打出两排长槽(每排又有几个),每个槽的末端都破开,这些狭窄的开口带有锋利边缘,如同小刀一般。当拿着萝卜顺着木板的纵长方向,从那些小刀上滑过时,萝卜被切下根根细条,这些细条穿过铜片上的开孔,再从木板的开口掉下去。我相信擦子上的那些刀刃锋利而好用,无疑这是通过敲打而使黄铜片变硬了的缘故,这张照片是在江西省的沙河拍摄的。”

真的是很珍贵的记录。(右侧的上边是蒸东西用的箅子,下边是用来淘米的笸箩。)

仔细看照片,在它的上面就有一个钉子,而且感觉上边好像略宽一些。这东西真的很长,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么长?

中国北方就拿这个东西刨萝卜丝。而我们现在还在用这个东西,仔细看看,结构是非常相似的,只不过它升级为多功能现代版了。

《手艺中国》读后感(四):劳作中的中国

一、写作目的和旨趣

戴译书名为《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而华觉明先生在《序一》中所译的书名为《劳作中的中国——中国劳苦大众的手工业图录、中华文明之一铨释》。华老之所以提出书名的翻译问题,是因为他认为直译的题目更能够包含和体现作者的撰作意向以及“作者的平民意识、人文精神和对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尊重”。华老对作者的这种撰作意向是十分看重和肯定的,在本书的《序一》中,他写道“正如霍氏本人所说,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其间也就贯穿了他对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和超越时代局限的忧患意识”。而华老所说的这种撰作意向,霍梅尔本人是这样表述的:“十几年前,亨利•C•莫瑟博士(Dr. Henry C. Mercer)交给我一个任务: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和器物。……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就像今天千百万人的生活——一种几千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生活。本书用图片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图景时,从中也折射出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通过对手工艺物品的研究,可使我们了解一段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我们今天在宽泛意义上谈论的文明,应包括农民和商人(这两部分人合起来占人口的90%)的活动。”由此可见,该书的写作目的和旨趣是以图文并茂的记录形式,记录包括工匠在内的、以农民和商人为主体的当代普通中国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手工艺物品,以及他们制造和使用工具、器物和手工艺物品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文化,以此展示他们生活的全貌,并通过面向和记录当代(1920-1930年代)的活动,回溯和关注历史传承,并以此研究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包括工具制作和使用的历史、手工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等。

二、记录的内容:有关工具和器具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虽然霍梅尔从莫瑟博士处接受的任务是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和器物,他拍摄图片和写作文字介绍时是按照莫瑟博物馆采用的18世纪工具分类法的分组归类,但如果我们把霍梅尔的《手艺中国》看做是一本关于仅仅记录工具和器物本身的著作,那就有失偏颇了。华老在《序一》中指出了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在文本展开中,于详述工艺流程、技术细节和器具形制功用的同时,对相关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了铺叙。”而他所强调和看重的“相关的社会和人文内涵的部分”,就是民俗学所常说的附着在工具和器物这种物质文化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部分。而在记录制作和使用工具和器具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关注民众制作和使用工具和器具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如其独特的解释系统,以及与工具和器物的物质文化相关联的其他类别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部分,正是本书独特的价值所在。

三、比较的视野与方法

美国人霍梅尔在中国乡村为期八年的传统手工艺和工具调查,是一次典型的异域田野作业,这也使得霍梅尔在观察、描述和记录时,天然地具有了比较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比较的观察方法、叙述方法,是《手艺中国》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正如霍梅尔在本书前言中所言,他在中国的八年旅行,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我却越来越尊重中国人民和中国的文化”。

《手艺中国》读后感(五):工具述说的历史

本书的副标题是:An Illustrated Record of the Primitive Industries of China's Mass, Whose Life is Toil, and Thus an Accou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后记中将其译为:辛苦劳作的中国大众的手工业图录,因而也是中华文明的记述。这句话可说是对本书内容和思想的最精练概括。作者的目的和方法尽在其中。

诚如简介所言,霍梅尔做此调查完全是受莫瑟博士(1856-1930)的启发和资助。因此,霍梅尔的方法论实际就是莫瑟的方法论。至于莫瑟做了什么又为什么这么做,在《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第五章有颇详尽的记述,转述如后。作为曾经的史前考古学家,41岁的莫瑟在参加某次乡村拍卖时突然灵光闪现,把注意力从史前人类转向了近代美国人,那些创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先辈们。从那次拍卖起,他着手广泛收集建国初期的美国人所使用的各类工具,并在收集过程中逐渐完善了关于历史的新观点。其思想体系的要点包括:劳动是历史的驱动因素;普通劳动者是国家和文明的缔造者;真实的物品比任何文本都能更准确地反应史实。据此,莫瑟认为普通民众的生活史比关于帝王将相的军事政治史更值得关注,而收集和整理民众所用工具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不二法门。简言之,对工具的研究在莫瑟的史学体系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莫瑟的思想与19世纪末期博物学最后的辉煌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借助新的运输和勘探技术,西方探险家正将足迹踏遍全球,对新奇事物的观测和采集也达到了巅峰。随着源源不断的新样本涌入博物馆,似乎全世界都被囊括其中了。一些为此前景所鼓舞的博物学家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只要对众多物品进行审慎和认真的观察,人们就能理解世界的面貌。可以想见,正是这样的理论才能支持莫瑟对美国工具、霍梅尔对中国工具的广泛收集。由于现在的研究早已扩展出许多比观察更为复杂深入的手段,专业学者已不太可能再做如此浅尝辄止却规模宏大的调研。加之时代变迁,书中所述工具大多数也已经淡出实际生活。因此,《手艺中国》或许算得上是对中国手工业工具最初、最后和最完整的影像记录了。

由于相信工具的内在价值最为重要,莫瑟在整理工具时会优先考虑工具自身的属性,他的展览会把各种不同型号的锤子摆放在一起,而不考虑其年代或地域的差异。这种以工具为中心的态度无疑被霍梅尔严格地继承了。在《手艺中国》中,作者既未按时间也没按地域进行内容组织,而是按照工具的用途将全书划分为基本工具、农业工具、制衣工具、建筑工具和交通工具五大类。具体到某一种工具,作者主要描述的也是其结构和用法,而产地、历史记录等信息都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同时,作为整体的中国工具被作者尽可能地与日本或西方的类似工具加以比较。这也算一种工具文化比较史吧。不过,或许因为作者关注的只是primitive industries,也或许因为作者所见所闻仍然有限(他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江南、中南地区),本书未及覆盖的传统工具和工艺也数不胜数。比如,没有造纸,没有醋酱的制作,制糖只讲了蔗糖,制盐只讲了井盐。

与工具相对应的是其使用者。由于彼时中国人普遍不愿意照相,书中劳动者的影像寥寥无几,但霍梅尔尽可能地记录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式,使工具能在读者的想象中真正地活动起来。于是,读书的人也变成了用工具的人。如有所谓的格物致知,我宁可相信会是这一刻。

最后,倘若有一天核爆或某种灾难摧毁了人类社会,这样一部书也不失为一种浓缩的文明宝库,或许竟是文明复兴的基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