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写作工具读后感精选

写作工具读后感精选

《写作工具》是一本由[美] 罗伊·彼得·克拉克 / Roy Peter Clark著作,后浪丨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工具》读后感(一):对这本写作工具的阅读使用建议

例文中英文双语,内容详尽到用词,标点,句子,段落的方法策略

内容分四部分,50个写作工具,没个工具后由一个写作工坊,全书最后有个快速查阅列表,可以查阅每个工具的内容概况。

引言中将此书总结的比较到位,书中写作工具分四类:

1. 夯实写作基础:词、句、段落的表意策略 2. 实现特殊效果:简洁、清晰、富有创意和有说服力的写作要领 3. 分享高效模板:组织、构建故事及报告的方法 4. 养成有益习惯:高效写作生活的日常惯例

刚读到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时,我这样写,主要针对英文写作,但词,句,段落的写作方法运用原理是相通的,对写作有一定帮助。因为是美国作家,对英文写作有更多的帮助。但对到最后的我的看法是可以先了解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进行阅读。比如对我个人来说,第一部分很多内容,看着有些费力,用处也不是很大。但对于其他擅长英文写作的读者来说,会有英文中文双倍的回报。这本书相对来说比较厚,他是一本工具书,每一个工具可单独查找,拿出来用在写作中,也可以把它当做一节可来学习,后面的写作工坊,可以当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操作。个人觉得有些作业实操后肯定对写作有很大帮助。所以拿到这本书不必太头疼,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读。就像作者说的,一年中,每个星期学习一个工具,一年总能学完的。哈哈!

《写作工具》读后感(二):写作者的b备技巧

前段时间看了《写作工具》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50个写作技巧,让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知。

这本书围绕写作基础、写作中的特殊效果、高效模版、有益xi惯,这四个方面来教你怎么提高写作水平。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伊·彼得·克拉克,在世界上蕞杰出的新闻学院之一—波因特学院任教超过三十年。他曾培养出两位普利策奖获奖作家。他至今为止出版了19本书,是一位从理论到实践都极具经验的作家。

作者认为写作并不依靠天赋,更应该把写作作为一项技能。在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后,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也是这本书出版的意义,学会书中这50个写作技能,你也能写出很好的作品。

这本书从写作的基础入手,教你主语、动词、助词在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告诉你如何调整语序,就能实现强调;以及写作上的xi惯,如何在写初稿时克制自我批评等等,一些基础而又实际的写作技巧。

不要觉得这本书枯燥无味,书中大量的举例,丰富你的知识与阅历,打破你的认知偏差,让你有种处于大学课堂上,津津有味地听教授上课,停不下来的感觉。

《写作工具》读后感(三):翻译问题

翻译先生确实文笔不错,但对原书英文例句的翻译,确实不该太注重文笔。

如,第7页,第一部分结尾处。

本部分全部在讲,做为句子,主语和谓语越近句首较好。最后给出的这段例子,恰恰是每句的主谓语都很近句首。但在翻译的时候,最后一句话的次序不但被改掉,甚至原文中的主谓语都被换掉了……

原文中四句子,主谓语都是“她”必须了解和不得不接受的事:房间倒塌、身体幸存、躯体仍在、明确的认知向她袭来。她始终是被动的,是承受者,是陷在不良处境中的人。但本书翻译过后,最后一句,成了她对上述三件事的反应,她作为“承受者”的形象立刻就坍塌了……

可惜,原书应是神书来的。虽然翻译瑕不掩瑜,但这么读好累啊……

(加一句吐槽,第5页斯坦贝克文字的翻译,甚至让我想到了海明威。但那段引文,原文也说引用的目原因是每句的主谓语都在句首:他不需要、他曾在某处工作、他醒来、他喝咖啡。而中文翻译彻底没有展示出这种特点。引文手法确实不够优美,但如果不按原本语序解读,就根本不会懂得第5页第4段在说什么了。)

《写作工具》读后感(四):写作到底是什么

《写作工具》这本书是美国作家罗伊·彼得·克拉克的一部新作。匆匆浏览一遍之后,发现者这本书读来非常轻松,作者是一个很懂写作的人。也是一个热爱写作的人。

书中分成了五十个章节,分别代表了作者赋予写作的五十种方法。我们自牙牙学语时期就开始了和语言打交道的一生。期间,还会学习不同的世界语言。也许学习过程中,我们总是畏难,看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所在。 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系统而简洁的讲解了如何写作的方法。更是通过对词汇的解读和利用,完整表达了语言的魅力所在。

“ 美国人不爱写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作家会经历挣扎和折磨。 ”看到书中这句话,不禁让我想到了之前看的一部美剧《why women kill》。里面一个小故事是关于一个编剧的历程。他作为一个影视剧的编剧,却无时无刻不在经受写不出东西的煎熬。最终不得不依靠违禁品的帮助去捕捉灵感,然而这种成瘾的东西只能让他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这样的情节不禁令我感到背脊发凉。原来写不出东西来是如此的折磨人。

很喜欢书中介绍的写东西的攻略。就像是一个写作王国的流程图一样。尤其是最近公司里在开展《SOC》流程的运作与学习。这项工作更多的运用我们的文字功底。这时候看到《写作工具》这本书,真的令我受益良多。跟着作者推荐的写作方式,我可以熟练的排演名词,动词,副词的组合。也可以用情绪赋予文字生命。而有生命的文字是可以代表你出战,为你的工作增添色彩。

也许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让我们的写作更加程序化。就像论文的自然形成一样,过于的快餐文化了,但是如果有这样的困惑,可以在这本《写作工具》中找到写作的乐趣,和带给你生命中的源泉。写作可以抛开功利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中,和情绪,和灵感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慰藉心灵的方式。

写作也是一种可以熟练掌握的技能。如果你热爱阅读,就会积累更多的文字经验,也会给自己的语感增添力量。这就是写作习惯的养成。推荐大家看这本《写作工具》,一起来学习写作。

《写作工具》读后感(五):唯有笔耕不辍

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翻开一本名叫《美联社体育新闻报道手册》的书,有一句话映入眼帘并让我铭记至今:

报道体育新闻很容易,你只要把血管割开,让血流到稿纸上就行了。——瑞德·史密斯(1976年获普利策奖)

2021年,贵州南明区的一间酒店客房,我翻开一本名叫《写作工具》的书,一眼就看到序言第一段中的这句话:

纽约体育作家雷德·史密斯曾说:写作是个轻松活,不过是蹲坐在打字机前,然后割破血管。

这可能是对写作之艰难最恐怖、最令人醒神的描写了。对很多人来说,写作的确是一种漫长的折磨,是毫无兴奋和浪漫可言的生产活动,它只是伴随着嘟囔和推搡的苦力劳作。

这话也对,也不对。作为一个以写作为主要工作的人来说,在文思枯竭的时候,我觉得写作简直是对精神凌迟般的折磨,头脑中抓狂一样地在一片迷雾中寻找方向,那种既看不到又真实存在的绝望感让人无处可逃;但在文思泉涌的时候,写作又是酣畅淋漓、无比愉悦的艺术创造,特别是当找到合适的语句能准确形容所感所想时,会有一种通透且令人上瘾的爽感。

要对写作的痛苦脱敏,唯有笔耕不辍。写了这么多年下来,发现有用的写作方法唯有自己的方法,别人教的一概不灵,因为管用的写作方法都必须内化于心,如果没有大量吭哧吭哧的写作苦功,任何方法拿来你一没感觉,二不会用,三也用不顺手。

所以我不相信也不看任何教授写作方法的书,我只看优秀的作品,然后自己提取方法。也许是写作水平到了瓶颈了,实在想快速有所进步,就尝试读了这本书,读完的感觉还是跟原来一样,收获是有,但是不大,想有大收获,还是得自己海量地读,自己大量地写。

书中说,乔叟600多年前写下这样的话:人生太短,而要学习的写作技能太多。解锁一项新的写作技能就多了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层次,不仅丰富了写作,也充盈了内心。不过能换来这些的,就是如开头说的,要付出“血滴稿纸”那样艰苦的代价。

所以,不要寄希望于“方法”,方法只是招式,而苦写才是内功。写作之路没有捷径,唯有怀觚握椠,雕肝琢肾,才会有一天真正理解那些方法说的是什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