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1000字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1000字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一本由[英] 莎士比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一):短评《奥瑟罗》

我最初读莎士比亚读的不是原著,而是初中同桌推荐的兰姆姐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那是一部很优秀的改写作品。但这本故事集只改写了莎士比亚的喜剧和悲剧,把历史剧完全略掉了。 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读《奥瑟罗》,剧本的魅力也许就在于,它是抹了油彩的、那么生动的表演。《奥瑟罗》讲了一个百分百的爱情故事。这个百分百不是指《奥瑟罗》的内容全都是爱情(它还涵盖着政治、亲情、人性的思考等等),而是说奥瑟罗对他妻子的爱是百分百的。百分百的爱热烈、畅快,但也容易让人窒息,没法长久。最纯真的东西往往预示着消亡,这本身就是一出人间悲剧。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最痛心勃拉班修,这位有地位的元老失去了对唯一的孩子苔丝狄蒙娜的管控,无比悲痛、愤恨,也许他知道女儿的悲惨命运,正是因为对独女的深爱,这位父亲不愿意将女儿嫁给奥瑟罗,嫁女后,又在无比的寒心、悲痛中郁然死去。这样的骨肉亲情让人叹惋,细思极伤。 最后贴我的一首诗,作为对奥瑟罗与苔丝狄蒙娜“百分之百”爱情的思考。 爱极 我不要你十分爱我 我将窒息而丧命 溺死于悲喜交织的网 或是疯了,住进阁楼里 请不要逼迫我 奥赛罗杀死了他的妻子 繁漪她不愿意做母亲 要么爱,要么死在一起 十分的爱意要使人 沦丧成为对方的奴隶 真正满怀的爱都住在 满是不安、妒恨的心里 我做不到十分爱你 上天没有赐我那样的妒意 最深情是最短命 不是悲观,是一个大道理 你可以爱得随便一些 余下二三分来供应呼吸 但我不知自己会因此 更自由,还是更忧郁?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二):与《牡丹亭》同时代的作品

《哈姆雷特》第一次见面,是个心地善良的王子,原本是要继承王位的,可是父亲却被叔父所杀,母亲嫁给了叔父。当得知这一切后,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又被放逐,后回来复仇又被算计致死。

我们所要做的事,想到了就该做;因为人的想法变幻无常,有多少口舌、多少欲望、多少意外,就会有多少犹豫、多少延迟;那时候再空谈做什么,只不过等于聊以自慰的长吁短叹。突然伤身罢了。""

《奥赛罗》:

我说起最可怕的灾祸,海上路上惊人的奇遇,间不容发的脱险,在傲慢的敌人手中被俘为奴的经过,以及旅途中的种种见闻;那些广大的岩窟、荒凉的沙漠、突兀的崖嶂、巍峨的峰岭,以及彼此相识的野蛮部落、肩下生头的化外异民;这些都是我的谈话的题目。

我说:这是一个奋斗者的人生。

眼看希望幻灭,厄运临头,无可挽回,何必满腹牢愁?

为了既成的灾祸而痛苦,突然招惹出更多的灾祸。

既不能和命运争强斗胜,

还是付之一笑,安心忍耐。

聪明人遭盗窃毫不介意;

痛哭流涕反而伤害自己。

《李尔王》:李尔王是4大悲剧里最让我感受悲怆的。一个国王,3个女儿。当他年迈,把国家一分为二给了两个对他毕恭毕敬,用嘴上爱哄他开心的女儿们后,遭遇了女儿们的抛弃、陷害和侮辱,唯有那个爱他但不愿用言语哄他的女儿,拯救他,却在最后被害死,善良的小姑娘死了,李尔王死了,两个恶毒的女儿死了。该死不该死的都被莎翁写死了。真是悲怆!

《麦克白》:嗜杀表兄,争夺王位的麦克白从没有幸福地睡过好觉,最终正义开始战胜了邪恶,把麦克白正法了。麦克白杀死了那么多人,死对他来说真是一种解脱。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三):莎翁作业

好难懂…极其痛苦 倒觉得哈姆雷特不是一个复仇故事,小哈从一开始就把真理看成比复仇更重要的事情,而真理捍卫的是理性、人性的纯善、尊严。把真相看得超过个人利益,他是理想主义者;看清真相试图一改世风却发现无力回天,于是选择逃避,他又是个软弱的浪漫主义者。 李尔王像李尔王成长记。李尔是一个被权力保护得太好的老头,还没学到人请世事就老去解甲归田,成了一个只有毛病而没有实权的王的空壳,在命途多舛中认识到道德在利益面前容易变质,情感在现实面前容易腐坏,甚至身体力行地体恤民情关心起生活的疾苦,只是这个从象牙塔走出来的代价太大了。(很多不解的地方比如为什么设置双线结构是有相互映照吗,爱特蒙对于二姐妹的腐坏有作用吗?小女儿之死代表人性至纯难以存活?) 奥赛罗徒有其表而内心脆弱,通过妻子的贞洁来宣示男性主权,听风就是雨,做事不带脑子靠情绪,结果害死一家子。

野心给麦克白带上了枷锁,杀第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开始失去人性,此后日渐堕落,最终成了畜牲。做人的那些快乐,比如家庭温馨、人际和谐的情感享受和事业有成、众望所归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意义他无法再体验到。所以他才会产生人生的无意义,人生不过是一些渣秽的感慨。当然他的恶也理所当然地波及到始作俑者身上,给他的野心煽风点火的妻子死于麦克白之手。莎翁其他戏剧里也体现出这种恶有恶报的命运观,我其实不太认可冥冥之中某种超次元力量来主持公道的说法,而倾向于相信不过是原因结果机制(但是一时说不清)

就以上四部戏剧来看,莎翁的笔总是直戳人性深处,扎出黑血来,单单从看故事的角度来看它们是索然无味的。(我讨厌我自己说得这么大而空洞。但是我做不出其他结论。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四):Es muss sein, 我要尘世间的上帝之国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

那些垂死的柬埔寨人留下了什么?

一张大幅照片,照片上那位美国女明星怀里抱着一个黄皮肤的孩子。

托马斯留下了什么?

一句碑文:他要尘世间的上帝之国。

贝多芬留下了什么?

一个披着 一头乱蓬蓬的长发的忧郁男人,用一种忧郁的声音说“:Es muss sein!“

弗兰茨留下了什么?

一句碑文: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中世纪的迷雾刚刚吹开,工业革命的号角还没有吹响,用什么思想去填补这中间的信仰空缺。哈姆雷特一方面高喊着“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将人类提高到神一样的高度,那潜伏在我们身上的普罗米修斯对自由的追求,俄狄浦斯对命运的反抗,美狄亚炽热的欲望开始觉醒。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处理不了很多横亘在创世之初人类就要面对的问题,所以他不得不苦闷的喊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件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我想莎士比亚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对悲剧的把握,把人类伟大的失败的追求展现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向我们展示人性,向我们传达了他所要建立的上帝之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也许这句话只是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另一部巨著《浮士德》中,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深深感到了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两种精神的矛盾运动:一方面是执著于尘世,贪图安逸,另一方面是不断向精神的高处飞驰。而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的主人公也多多少少有着浮士德的性格,奥赛罗对美的狂热的病态的追求使他误入圈套,李尔王三个女儿作为他自己性格的侧面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挣扎,麦克白自私的欲望则将他带入了毁灭的境地,而哈姆雷特则作为新人类的代表在与丑恶对抗中共荣献身。我们看不到古希腊悲剧中诸神的存在,只剩下悲惨的人类在自顾自的表演。具有罕见的明丽之心的作家,其内心的严酷震撼着我们。谜一样的生命要焕发出她的辉煌, 原来要经过如此复杂的机制的运作,如此你死我活的搏斗。这种博大精深的纯精神产物,像一颗缀在王冠上的最亮的明珠,它的永不暗淡的光芒至今仍能穿透我们的灵魂深处。

人是在追求自由、战胜死亡之际才进入地狱的。这时他才逐渐发现真相:这惟一的、通向坟墓的无路之路,也是达到天堂的必经之路。莎士比亚的悲剧就是要让我们看到在通向天堂的过程中人所要经受的苦痛,用西西弗斯的修炼达到人类的自我完善,也许正如米兰昆德拉另一句借哲学教授说出的名言:自詹姆斯•乔伊斯以来,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最伟大的冒险在于冒险的不存在。因为我们的生命已经荷马史诗化了,我们就是自己的奥德赛,我们在人世的痛苦快乐,假如能够得到记录,我想它一定不亚于任何一部巨著,我们每个人都是哈姆雷特,我们就是尘世间上帝之国的公民。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五):四大悲剧观后感

首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创作时间,分别为:

《哈姆雷特》 1599年-1602年

《奥赛罗》 1603年

《麦克白》 1606年

《李尔王》 1606年

在莎翁的早期作品中,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01年至1608年期间主要开始创作悲剧。从四大悲剧的创作角度来看,代表正义或纯洁的角色的牺牲凸显悲剧本身,在我眼中真正赋予悲剧意义的则是理想与现实碰撞所带来的巨大反差,并由反差导致剧中人物心性转变进而产生行动。在我看来,真正的悲剧主线开始于以下情节:《哈姆雷特》中阴谋与真相的冲击使得哈姆雷特冲动误杀了波洛涅斯;《奥赛罗》中奥赛罗轻信手下伊阿古谗言而对爱人产生猜疑;《麦克白》中麦克白在3个女巫的预言和自身野心的煽动下所做的背叛行径;《李尔王》中李尔王放弃权利刚愎自用,流落荒野。

《哈姆雷特》又称为《王子复仇记》,全片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即复仇。说道复仇,一般会给人带来惩恶扬善的快感,看着主角步步为营,最终代表正义一方取得胜利总是更是想让人拍手称快。然而,《哈姆雷特》中描述的故事却全然不同,虽不能说哈姆雷特因为杀父之仇蒙蔽了双眼,无论是在前期装疯卖傻安排戏中戏证实了叔父的罪行,还是后期识破叔父阴谋进而反将一军,都说明了至少他在整个复仇过程中是沉着机智的。然而毫无疑问,他误杀了波洛涅斯,他爱人奥菲利亚的父亲,这也间接导致了奥菲利亚的死亡,以及引起了波洛涅斯之子雷欧提斯的仇恨。雷欧提斯同样因为复仇,却成为了别人手上的刀,这点毫无疑问是令人惋惜的。一千个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眼中,哈姆雷特在误杀了波洛涅斯之后,他死亡的结果便既定了。再说到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爱情,文章全然围绕复仇展开,奥菲利亚因父亲死亡,悲痛过度最终溺死也是加重了悲剧本身,倘若同国内的某些言情小说一样,女主角最终放下仇恨和杀父仇人幸福美满的在一起,那才叫恶俗。

话说回来,《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是在文艺复兴晚期,如果说在德国维滕贝格求学的哈姆雷特代表着资本阶级人文主义,那么其叔父克劳狄斯则代表着封建主义王权。文艺复兴晚期,个人私欲泛滥和社会混乱已然成了问题。文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中,莎翁安排哈姆雷特的死亡大概也表示了他对这种混乱的社会所产生的思考吧。

《奥赛罗》,爱情悲剧,没有信任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带着悲剧色彩。在听到身边自以为的亲信整日在耳边控告恋人的不忠的时候,摩尔人奥赛罗刚开始还能镇定自若,然而后面便已经惊慌失措,悲愤交加了。不能说奥赛罗心智不坚定,任凭小人挑拨就乱了心神。也不能全然怪罪小人奸诈多谋,口蜜腹剑。故事伊始,女主角苔丝狄蒙娜违背父亲意愿同奥赛罗完婚,至于他们的爱情,正如奥赛罗所说:“她为了我所经历的种种患难而爱我,我为了她对我所报的同情而爱她”。在我眼中,这已经昭示了奥赛罗面对爱情的自卑心理。至于苔丝狄蒙娜,元老之女,她的爱情似乎夹杂着母爱光辉。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苔丝狄蒙娜在这段关系中,付诸了百分百的身心,同样的,当她弄丢了奥赛罗送给她的手帕时,她坚信着:“倘若我的摩尔人不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的汉子,倘若他也像那些多疑善妒的卑鄙男人一样,这是很可能引起他的疑心的”。然而悲剧在于连她自己都没有看透这汉子,最终被被妒火攻心的奥赛罗扼死在床上。文中对奥赛罗心理的刻画很细节,战场上铁骨铮铮的汉子,从最开始的柔情似水到后来的嫉妒疯狂,一旦对妻子产生怀疑之后,他的心理也在不断地遭受着折磨,当得知苔丝狄蒙娜是无辜后,难以忍受心理折磨的他也自刎而亡,结局令人唏嘘,但也在情理之中。

《麦克白》,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有支撑的理由,是否能坚持道义便不是一件能百分百把控的事情。在女巫的言语和欲望的煽动下,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其妻为了满足私欲做出了弑君杀臣的暴行。然而正如其妻子所说:“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想希望用正直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想要作非分的攫夺”。一步错,步步错,杀死明君邓肯和臣子班柯之后,饱受内心折磨的麦克白为了保住王位实行暴政,最终自食恶果,其妻子也因精神压力发疯自杀。

全文氛围阴郁可怖,注重心理描写。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物质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使得社会百孔千疮,莎士比亚在1606年创作的这部戏剧展现了他对当时社会中这种不计后果的个人私欲的批评和鞭笞。 不论对错的话,在做任何事之前,在我看来首先要清楚的一点是:能得到多少,在于能承受多少。

《李尔王》,被大女儿和二女儿抛弃沦落荒野中的年迈国王在风暴向大自然嘶吼,只由着一个傻瓜陪同。饱受折磨的李尔对世间的可怜人感同身受,对人生发出再一次思考,做出如此祈祷:“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样事情了。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提这些不幸的人们设身处地想一想,分一些你们享受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

在风暴中陷入疯狂的李尔不能说是不可怜的,但是这一切在他开始把实权全部分配给了能用甜言蜜语讨他欢心的大女和次女,并和说出实话:“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断绝父女情义之时,他的悲剧便已经注定。

莎翁对于道德,伦理,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在剧中角色面对困境、遭受苦难时的对白中都能观察的到。并且在这些角色当中,傻瓜这一形象更是把这些观点展现的更为深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