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精选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精选

《知识不是力量》是一本由南桥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77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1-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一):写的不够深刻的书

文笔也不够漂亮,所谓的让人轻松和舒服,我觉得散漫多了些。愚见,勿喷。我不是个细心读书的人,我很注重随便翻一页读起来就很有感觉的那种,然后这次没有,完全不像我原来所期待的那样,书中写到理性的地方,觉得太过生硬,对于小孩给人惊奇的部分,一点惊奇都没有,觉得好苍白,总之,不喜欢;至少不够深刻。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二):知识不是力量

“书名为<知识不是力量>,目的不是宣扬知识无用论,而是希望借此名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网络时代,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容易获得。学历教育越来越普及,但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呢?希望拙作能借助他人的例子,抛砖引玉,激发大家思考我们自己的教育。苏格拉底曾言:“未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反省的教育,恐怕也站不住脚。”

这是一本与大教育有关的一本好书,你可以不信,但你读后不得不肯定,它的深刻内涵。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三):有知识没常识的读者表示深受启发

看这本书,最大的冲动就是想生个孩子来培养培养。

我自己应该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有知识没常识。上学时死记硬背了一些没用的数据和事实,却根本没有分析和应用能力。每每想起自己过去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就希望人生可以重来啊啊啊啊......

这本书,结合作者在国外的育儿经验和教学经验,向我们展示了美式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现状。与国内一贯鼓吹的态度不同,作者也是很理智的分析了国外教育体系的优势和不足。优势的地方比如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像国内侧重于应试能力,有异议的方面如终身教授制度等。

书中最末几篇文章是关于教育的技术应用这一块的,因为和平时的生活工作相差太远,没耐心看完,真希望这部分可以删掉。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四):奖赏是个糖衣炮弹

本章节写道:“我们都说要开发孩子的创造力,但我们不知如何开发,或许只知道奖赏。然而奖赏有时候却起反作用,它让孩子把目标集中在授奖者可能重视的目标、价值、标准、期待上,思维的自由性会因此大打折扣。小孩子都很聪明,小脑子里都在想着父母怎样才会喜欢,怎样才能得到你许诺的奖品,而你的目的,却可能是让他发挥自己的创意,而不是投你所好。在这个过程中,奖品让创意异化变质。”

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女儿出生后的两年来,基本上是在我们的赞美和鼓励声中渐渐长大,原来以为,这是赏识教育。但最近越来越发现女儿很享受“成功啦!”的喜悦,并且愿意和我们分享。但是她变得不太愿意面对挑战,以至于鞋子穿不上、扣子扣不上、积木搭不好都会非常沮丧,容易放弃。也许她认为,只要不去做,就会避免失败,赢得掌声。这是我们大人需要反省的,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好一个度。

想想以后女儿进了幼儿园、小学,老师可没有这么多精力去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到时候女儿的心理落差一定会很大。

《知识不是力量》读后感(五):匆匆看过去,短而真是和精辟的对比可以看到差距和努力方向

作为在美国从事教育设计之人所著之书自然不乏振聋发聩之话,因为其将我们经历的教育和国外教育真实的摆在了桌上,匆匆翻过一遍,知识不是力量似乎明白了一些,不妨换句话说:有知识而无见识之人迂腐而缺乏创新和推进社会进步之力量,知识和见识不可或缺,所谓见识,根本上是定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教育小孩并非知识填鸭,而是看似无章法之天性引导和发挥,加上比较科学的分类测评方法--因材施教--实现兴趣与能力的匹配,我不知道未来我的小孩会面临什么样的环境,但是就像南桥所说,发挥其规则虽在国内亦可培养创新之品质。

南桥在第二部分卧底美国教育也提到大学之比较,如大学迎新及就业--包括学术政策、学习技巧、个人发展以及学校服务的导读课程及面向第三份工作的就业指导:第一份工作用来碰壁、第二份工作积累经验--无时不在的社会实践及Project式教学、教授终身制优与劣,大学生同样注重见识而非知识。

第三部分重点讲述了美国教育发展趋势尤其是技术之采用,印象不深刻但随后我马上重温了网易公开课,搜索到若干我一直希望重温之在线课程,终身学习确实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之梦想而是一种生活。

总的感觉书乃博文之集合并未成系统,但篇篇短文却似夜里明灯让人看到希望给人力量。草草写就书评,该休息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