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里尔克与罗丹的读后感大全

里尔克与罗丹的读后感大全

《里尔克与罗丹》是一本由刘志侠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里尔克与罗丹》读后感(一):序言

一百年前里尔克与罗丹的情谊,在眼下这个拜金社会里,几乎是无法想象

的事情。本书以此为题材,像讲述一个童话,一个传说,告诉还愿意相信

人性美好的人:

在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有过一个美好的故事......

《里尔克与罗丹》读后感(二):里尔克的气息

里尔克的才能是天生的。与大艺术家罗丹的交往和一起生活给这个天才又增添了些许不寻常的气质。他们的交往是曲折的,正因为曲折而刻骨铭心。从而有了后来我们认识的里尔克。《里尔克与罗丹》全面展现了两位大师交往的全过程,使我们有机会跨越时空,到巴黎与里尔克共同成长,感受里尔克的欢喜与矛盾。

《里尔克与罗丹》读后感(三):转一个评论

里尔克的才能是天生的。与大艺术家罗丹的交往和一起生活给这个天才又

增添了些许不寻常的气质。他们的交往是曲折的,正因为曲折而刻骨铭

心。从而有了后来我们认识的里尔克。《里尔克与罗丹》全面展现了两位

大师交往的全过程,使我们有机会跨越时空,到巴黎与里尔克共同成长,

感受里尔克的欢喜与矛盾。

《里尔克与罗丹》读后感(四):一石峥嵘罗丹

罗丹是世界近代艺术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有些评论家说他是米开朗

基罗以来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去世差不多一个世纪后,仍没有人能超越

他。

米开朗基罗只留下一张油画肖像,罗丹留下数量众多的照片,年青时代有

一位爱好摄影的朋友,为他记录了筚路蓝缕时期的形象,任谁看过他的照

片,都不会忘记他独具个性的脸孔,他的脸孔是大理石胸像的理想模特

儿,渗透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雄性魅力。

罗丹天生是一颗橡树种子,无论落在平原或高山,无论掉到丘陵或沙漠,

长出来的只能是一颗气势磅礴的橡树,绝对不会成为瘦弱小草,满足于在

树脚下杜比阳光风雨。

《里尔克与罗丹》读后感(五):汉语考校功夫西学发扬的一个成功案例

最初被刘志侠先生打动,是读他校注的梁宗岱的《罗丹论》。以汉语的考据传统应对西学,是Dasha一直追求的目标,显然,刘先生的校注,使他被Dasha视为同道前辈。而后,没想到刘先生竟然在网上主动联系Dasha,并赠送Dasha若干书籍,其中包括Dasha渴望已久的Maurice Betz的经里尔克本人指导翻译成法语的《Les Cahiers de Malte Laurids Brigge》(马尔特手记)。可惜,昔年北京之约,Dasha因俗事而未能成行,乃至迄今Dasha无缘面见刘先生以表谢忱。

两年前,刘先生透露过写作此书的想法,没想到,这么神速,书就已经出版了。其实,也可以想到,刘先生在校注《罗丹论》时,搜集了大量资料,许多东西已经是了然于胸的,应该是一气呵成的动情之作。

刘先生真是个趣人,书中许多照片,竟然亲手去拍,许多资料图片,也竟然是来自官方提供,唯一遗憾,如果是全彩印刷就好了,像福格勒的《夏夜》什么的,原色是极其诱人的。

再说译文。书中涉及到大量书信,有法语的,也有德语的,刘先生不通德语,只好借助法、英译本,是此书的一个弱项。不过,弱项归弱项,书中引用了里尔克德语诗歌六首,记得刘先生曾在给Dasha的Email中说过,他曾经将德语原文用网上的“网页翻译”翻译成法语,比对过Maurice Betz的法语译文,看来,这六首,他也一定在参考法、英译本的基础上依法炮制。这无疑也是汉语考校功夫西学发扬的一个成功案例。不懂不要紧,不知不可怕,怕就怕“认真”二字。兹据一例,139页,里尔克写给妻子克拉拉的题目为《罗丹》的两首诗中的一首:

【刘志侠先生译】:

大师的道路阴暗,好像迷失在

一个古老年代的开头。

我似乎听到他的寂寞发出的声音,

像深夜听到海涛声响那样。

他来自何处?谁曾说过?他来自远方。

我们呢?你可知道从何而来?

啊!我们的道路仿如黑夜与森林。

谁知道我们来自何方,我们的财富,我们的年龄?

我们油灯的暗弱火焰 照不清任何轮廓——

更照不清长路漫漫——

这就是生命,不认得事,不认得人,

只是看见一切,战栗,不去寻根究底——

尽可能明亮地燃烧片刻,

像一支在陌生人家燃烧的蜡烛。

【Dasha据德语原文试译】:

大师的道路是幽暗的,恍然迷失

在一个旧时代的开始。

我觉得,我听见了他的寂寞

就像人在夜里听见了海——喧响着。

他从何而来?被谁说起?他来自远方。

而我们呢?难道你还记得我们源自何处?

哦我们的道路就像夜与森林。

谁知道我们何处来,为何富,为何老?

我们的灯胆怯、虚弱的火焰

甚至连形象也没有照亮——

更谈不上道路漫长的进程。——

而这就是生活:不认识任何事任何人,

只是看着一切,颤抖着,不加丝毫解释,——

尽可能明亮地燃烧片刻,

就像蜡烛燃烧在陌生人之中。

【德语原文】:

Des Meisters Weg ist dunkel als verlöre

er sich am Anfang einer alten Zeit.

Mir ist, als ob ich seine Einsamkeit

wie man ein Meer bei Nacht hört — rauschen höre.

Wo kam er her? Wer sagts? Er kam von weit.

Und wir? weißt Du es denn, woher wir stammen?

Oh unsre Wege sind wie Nacht und Wald.

Wer weiß, woher wir sind, wie reich, wie alt?

Und unsrer Lampen scheue schwache Flammen

erhellen nichtmal die Gestalt —

viel weniger des Weges langen Lauf. —

Und das ist leben: nichts und keinen kennen,

nur alles sehn und zittern und nichts deuten, —

so hell als möglich eine Weile brennen

wie eine Kerze brennt bei fremden Leuten.

aus: SW III, S. 766

因为刘先生依据的是法译本,所以似乎不知道这两首诗不是写在信中的,而是将一本古斯塔夫•热弗鲁瓦(Gustave Geffroy,1855–1926)的画集《艺术生活》(Gustave Geffroy, La vie artistique. Dexuième série. Paris, 1893)作为生日礼物寄给克拉拉时题写在书上的献诗,所以没有译出该诗的副题:致克拉拉——可爱的母亲、艺术家、女友、妻(An Clara. Die liebe Mutter. Den Künstler. Die Freundin. Die Frau.)。诗节的差别,应该也是这个原因。书中引用了里尔克德语诗歌六首,Dasha比对自己的笔记(不一定Dasha就没有差错),竟然全都差别是如此的小(一些地方明显能够看出是刘先生所据译本的问题),Dasha除了叹服,还是叹服。不过,也许因为法语资料缺少的原因,里尔克深受罗丹影响而写作的《新诗》、《新诗别集》,许多诗是可以拿出来晒一晒的,比如“教堂组诗”系列,是里尔克与罗丹一起考察“法国大教堂”(Les cathédrales de France)的产物,刘先生只稍加笔墨披露了里尔克有“捉刀”之嫌,因为“罗丹的文化程度只有几年的小学教育”(262页)而已;比如《大病初愈的女子》(Die Genesende),也许与罗丹以卡米拉为模特的雕像《大病初愈的女子》(Camille Claudel: La Convalescente)有关;比如《大理石像的马车》(Der Marmor-Karren),研究者猜测,此诗源于里尔克当年目睹罗丹的雕像《思想者》(Le Penseur)被用马车搬运到先贤祠门前安放的场景;比如《楼阁》(Der Pavillon),犹是里尔克在描述与罗丹同游凡尔赛宫的大特里亚农宫(Le Grand Trianon)时的感受……这些,刘先生这本书里都没有,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