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里尔克:一个诗人》读后感100字

《里尔克:一个诗人》读后感100字

《里尔克:一个诗人》是一本由[美] 拉尔夫·弗里德曼 Ralph Freedman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7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里尔克:一个诗人》读后感(一):能把我从潜水状态激活的也就是这位刘先生的序文了

该先生为这本书写的序不忍卒读,文风轻佻,长于卖弄,既然如此看不上里尔克,为什么还要写一篇狗屁不如的序文?而且大部分还是借别人的话?拿诗人的性别、虚假说事,网上查了一下,竟然该人还翻译过里尔克的哀歌。真是悲哀,如果写字没有一种认真的态度,而是片面化,情绪化,真不知此何人也。

《里尔克:一个诗人》读后感(二):关于《里尔克:一个诗人》翻译的说明

我们注意到读者袭文在豆瓣及亚马逊对《里尔克:一个诗人》的相同批评,其中提及三个具体翻译问题,现说明如下:

1. 关于里尔克的女儿名Ruth,取自圣经(路得),译者译作“露丝”。译者并非不知晓里尔克其中的奥义,且有注释。请参见本书中文版第191页注释3。译者之所以译为“露丝”,主要考虑“露丝”是一个女性化的名字,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时的性别区分。此事译者曾与编辑作过书面讨论说明。

2.关于《白衣妃》译名问题。译者尝试寻找一种汉语表达,“侯爵夫人”系直译,“妃”系汉语传统表达,指代贵妇,意译。译者在本书中还有其他若干处这样的尝试。“六点”对于译者尝试寻找自己的汉语表达一直是给予鼓励的(当然也毁誉参半),但我们认为这样做是有益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支持尝试翻译为《王制》;再如,C.S.Lewis的《地狱来鸿》(港台译法),尝试意译《魔鬼家书》。当然,寻找汉语表达的前提是理解原意。

3.关于参考文献的汉译,并非编辑疏忽,主要考虑到普通读者的需求,以便普通读者了解这样一本非学术研究专著的文学传记其原作者所参考的广博资料。“六点”所专注编辑的学术著述、译作均会附有原文,而此书汉译参考文献确有事倍功半之嫌,由此给里尔克研究者及众多“里尔克迷”带来不便,对此我们表示歉意,并将在重版时增补。

4.坦率地说,“六点”以为,这两位译者对本书的翻译是认真的,英语理解和汉语表达也是可以接受和肯定的。《里尔克:一个诗人》的疏漏,理应由“六点”承担。译者亦专函向我们表示:期待倾听更多读者给予的批评。目前,我们已寄出若干样书,请一些专家、诗人给予批评、判断,以便该书不断修订完善,以期成为里尔克研究者、爱好者的经典文本。

5. “六点”这些年一直得到国内外许多专业读者的关注和批评,支持和信任,肯定和鼓励,在此一并致谢。正是你们的专业批评,激励着我们在目前艰辛的书业环境下努力工作,以回报大家的厚爱呵护。

《里尔克:一个诗人》读后感(三):不要成为艺术家,不要爱上艺术家

这本书完美地阐释了:这一生,你到过的地方,你遇过的人,你读过的书,都在你身上留下痕迹。

从里尔克童年起,父母和祖父辈对他产生的影响,在他各个阶段的创作中都有迹可循:慈母与严父,爱与控制,贵奢与贫穷……他与莎乐美共赴俄国之行,深陷其艺术与幻想中,发展了诗歌中宗教、神话主题的创作。到不来梅艺术家之村,从所遇绘画家、雕塑家身上吸取营养,及至同雕刻家克拉拉结婚,并与克拉拉的老师罗丹产生密切关系后,对视觉艺术与雕刻的解读产了独特的“雕塑之诗”。更不要说他旅居各地,结识各色艺术人士,目睹、亲历社会繁华苦难。

也许,因为他是个敏感而富于幻想的人。对自我和世界的敏感,加以丰富的想象力,化作了诗篇。可惜他始终过于敏感,甚至于惊惧的地步。很容易发现,里尔克始终在:“陷入热恋爱-结识密友-不告而别-陷入新的密切关系”中循环——出于诗人的自觉,他要绝对的自由,出于创作的力量,他从强烈的爱和强烈的痛苦中获得灵感。作为艺术家与个人,都不能摆脱与人相处,可是每每到情深处,被束缚的恐惧、对独处的渴望都使他毫无征兆地决然离去。

他的痛苦,除了精神上,无疑还有经济上。经济上的困窘也加剧了他精神上的痛苦。里尔克大多数时间里都处在经济窘况当中。成名前如此,成名后亦如是。一个向往贵族生活的人,一个得到欧洲最后几代大贵族赞助的人,一个得到倾慕者集资赞助的人,一个作品所得也许不错的人,一个必须要到处旅游的人,一个理财能力极差的人——一个拒绝为自己而艺术而创作以外的工作的人。

在里尔克潦草结婚后,莎乐美从曾经的情人与导师变作了终生精神的导师。某次“书信会诊”中,莎乐美劝慰他,陷在痛苦中的他无比健康,莎乐美早已看出,痛苦就是他的养分。爱与分离,向往与不得,艺术与现世,死与生。

他将始终摆脱不去的苦难生活化入诗歌创作。仰慕他的人,理解他抛弃一位又一位他首先发起恋慕的女子,理解他对战争和现实生活的退缩,理解他敏感的独处需求,理解他从一处到另一处不得安宁的情绪——也许,从来没有人理解他,从来没有人可以与他在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同时过于亲近——毕竟这是一个,担心如果治愈了精神会失去创造力而至于拒绝治疗的人。

在获得智识后的人生里,里尔克断续获得短暂欢愉,而始终痛苦。痛苦化艺术,艺术是痛苦。不要成为艺术家,不要爱上艺术家。虽里尔克,仅此一位。

《里尔克:一个诗人》读后感(四):这是一部诗人里尔克的传记

这是一部诗人里尔克的传记。

作为《杜伊诺哀歌》等不朽名篇的创造者,里尔克被公认为德语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现代诗人之一。然而,中国国内迄今为止,似乎都没有一部像样的里尔克传记出版。纵观现有关于里尔克的中文图书,要么聚焦于其作品,比如冯至、绿原译的里尔克的诗集,要么关注诗人的人生历程,比如张海燕的《漫游者的超越——里尔克的心灵史》,或者里尔克的女友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这位特立独行的女士似乎更受中国出版界青睐——的几种传记中论及里尔克的章节。与上述图书相比,我们手中这部里尔克传记的最大特点,在于将里尔克的人生历程介绍,与里尔克的重要作品评析合二为一,力图在夹叙夹议之间,全方位呈现诗人的风貌。这应当是目前国内关于里尔克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传记,填补了中文世界里尔克研究的相关空缺。对于如此重要的一位诗人,这部传记来得或许有点迟了,幸好诗人的价值是永恒的,对他的关注与重视,早些或晚些,对整个人类生存史划度而言,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因为

看哪,我们爱起来,不是像那些花卉,只有

仅仅一年

里尔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与莎乐美的相爱与同游,与罗丹的一见如故与意外抵牾,与塞尚和梅特林克等大家的神交,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富裕而品味高雅的欧洲最后几代贵族的唱和……以这些元素打底,诗人的传记注定不乏奇光异彩,引人瞩目。可贵的是,面对这些本身即已饱含戏剧性的素材,本书作者抗拒了轻浮演绎笔法之诱惑,而是采纳科学严谨的立传态度,不畏艰苦,阅遍里尔克与他周围人士的书信集、日记、回忆录等内容,以及与所涉年代、人物相关的众多出版物,力图精确无误地绘制出里尔克1875年12月4日在布拉格小城出生之后,由稚嫩的诗歌爱好者兼追慕诗人虚名的少年起步,历经父母离异、严酷的军校训练,与莎乐美的相爱与失恋,新婚不久的妻离子散,病痛缠身、穷困潦倒等等人生考验,逐渐步入严峻成熟的中年,在“生活的古老敌意”中逆水而行、挣扎着辨认生命本质的坎坷一生。全书关注细节、考证严谨,文笔深邃优美,堪称一部经典的传记作品。

不过,除了拥有颇富传奇性的人生,里尔克更是,而且首先是,一位诗人。如果仅仅涉及对其生平的追溯,态度再严谨、文笔再流畅,也难免流于市井八卦层面。幸运的是,凭借针对里尔克生平众多作品的精到点评,本书完全避免了这一危险。身为德语文学研究者的作者,从篇首论述《马尔特手记》中的诗人形象开始,似乎就决意将此书呈现为一部将里尔克生平与著作紧密结合的作品,通篇对生平经历的详尽考证,并非仅仅就事论事,而是意在进一步对里尔克作品展开深度溯源与阐释。比如,对于里尔克与其笔下的诗人自我之化身马尔特的关系,本书多处展开对比评析,富有匠心地阐释了里尔克本人那些玄妙美学思想与看似普通的现实表象之间的关联,带领读者追踪里尔克的思维过程,深入其恢弘的宇宙观、生命观。诚如作者自序所言,“本传记以赖纳•玛丽亚•里尔克的艺术为镜,追溯诗人的一生及其在作品中的折射与变形。”事后看来,里尔克一生之坎坷煎熬,似乎正是为了催生《杜伊诺哀歌》等不朽名篇。正如大多数形而上思考一样,里尔克穷尽各种可能性对人性、对生命的反思,或许均由最平凡的人生一瞬所激发点燃,而庸常人间的分分秒秒之难捱,才成就了诗人对于美与宇宙秩序之冥想。里尔克尝试对人与物进行“折射与变形”来达成理解,而他的一生也通过“折射与变形”,呈现在他的作品中——这或许就是本书作者借助里尔克生平来阐释其作品的理论依据。这类由现实着笔,寻找契机精确切入里尔克的诗作与小说的思想内核的手法,在本传记中频频出现,每每事半功倍地解决了里尔克诗作中的晦涩难点,堪称里尔克作品评析中不可多得的精彩篇章。此外,本书作者对里尔克作品的点评,也做到了相对全面。里尔克青涩期的诗作,一般评论都以里尔克“甚悔少作”而一笔带过,本书却选取里尔克早期几首优秀诗作加以分析,从稍显稚嫩的笔法中总结出日后成熟期的一些元素之雏形,从而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里尔克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完整过程。

在里尔克生前死后涌现的诸多传记中,本书准确性与可读性兼而有之,对里尔克的理解与诠释更是相对精准、令人叹服。之所以如此,与本书作者拉尔夫•弗里德曼本人的资历不无关系。此君1920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二战前夕因为犹太人身份逃亡英国,后移民美国,当过翻译,服过兵役,写过小说,研习过哲学,也算是一位因异类身份而尝到迫害之苦、历经坎坷的人士,想必更能领略里尔克一生的种种痛楚。由于母语为德语,他对里尔克的作品可以达至相当程度的准确领悟,而写作本书的语言采用英语,又让他得以占据一个外在于德语世界、相对冷静公允的评判立场。他本人对文学写作同里尔克一样兴趣盎然,克服语言障碍之后创作的英语小说还得过奖项,这或许也是本传记文笔精到流畅的原因所在。以上这一切保证了本书对里尔克作为凡人踌躇彷徨的一生,以及他对于生死和整个宇宙秩序的思考与呼告,都做出了相当到位的记述与点评,全书语言流畅、节奏拿捏得当,对于哪怕不熟悉里尔克的读者,都极具可读性。

节选自《里尔克:一个诗人》中译本译后记

《里尔克:一个诗人》读后感(五):里尔克:从负心汉到一代宗师

黄夏/文

1936年,在纪念里尔克逝世十周年的演讲中,斯蒂芬•茨威格有这样一段动情的话:“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若是里尔克地下或天堂有知,一定会对这位一战时期军事档案局同事的溢美之词,生出一种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感。但在美国学者拉尔夫•弗里德曼看来,这样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屏蔽掉了里尔克作为“纯粹诗人”之外的“存在”,何况一个诗人根本不可能生活在精神的真空之中。在他为里尔克所作的传记《里尔克:一个诗人》中不乏如茨威格那般既高妙又诗意的评价,但奠定整本书基调因而也是最让人难忘的,则是临近传记结尾、也就是里尔克走向艺术和人生终点时,作者所发的感慨:

“若不能完成(一生的志业),里尔克的人生也将完全不同。多少次,他彷徨踟蹰,在天堂和尘世之间,在空缺和充实之间。对于那些曾爱过他的人,他的彷徨踟蹰是那样的残忍,可最后,那一切证明并非虚耗,他心灵与生活的流转反复最终在诗歌中结出最绚烂多彩的奇葩,那不仅是他个人藉以傲然屹立的高台,也是整个世纪的一座丰碑。”

我都能感到弗里德曼写这段话时哆哆嗦嗦的庆幸劲儿——还好,里尔克完成了他的诗歌,要不,他就是一个铁定让今天(勿论百年前)的人们所不齿的奇葩。后人已经很难理解唐璜年代的浪漫主义了,他们会干脆利索地贴上一个人渣的标签,而这正是里尔克终其一生拒绝人们从人生或者心理学角度对他进行解读的原因(虽然他又汲汲希望他的大名弘扬四海)。不过,弗里德曼的这本《里尔克》虽称不上为传主贴金,倒也无意搞臭他的名声,他只是从茨威格们的话语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里尔克。让我十分钦佩的是,他在写里尔克的人生,尤其是“那些曾爱过他”、又被他残忍背叛的女人时,充分调动起当事者海量的日记、书信和回忆录,从中拣选出对他的诗歌产生影响的材料,说明这些女人并非唐璜单纯渔猎的造像,而是引领诗人走向创作巅峰的女神,以至入诗、入画、入精神,而没有沦为一部八卦大集锦。

里尔克出身中产阶级,他的父亲是一个小职员,母亲则活脱脱像是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夫妇两人一心一意向往更高贵的阶层。除了母亲爱读诗和爱祈祷日后对里尔克的诗艺产生过影响外,父母留给他更多的,是对攀龙附凤的痴心妄想。而里尔克从小体弱多病,气质抑郁、消沉,运动无能,打架更不行,在同龄男孩眼中,他就显得有点“娘”,这就使他容易产生对他人尤其是女性的依赖。整本《里尔克》展现的就是里尔克与这些女性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与女性的关系也恰恰折射出里尔克在创作自由与人情需要之间难以弥合的罅隙。我们会看到,他一生吸引了那么多女人,其中不乏名媛、淑女、贵妇,来充当他的情人、母亲、金主、向导、打字员和老妈子,甚至还有女儿!但他临终时,却拒绝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陪在身边。这不免使笔者产生一个恶毒的想法,里尔克从女性身上汲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一俟创作完毕,就寻找下一个,如此循环往复,乐此不疲。里尔克实实在在是一个女性吸血鬼啊!

当然,弗里德曼讲的就比较客气,也比较圆滑。他说里尔克追求的是只知给予不知索取的理想爱人,里尔克为了报答她们,将她们在诗歌中塑造成英雄、女神和永恒的精神。这些神圣的爱人,“不会让自己的爱侣有丝毫牵挂,也不会挡住他的前途;或许,她会被抛弃,可她明白,正是由于自己的存在,自己的爱侣才能向着艺术的终点拔足飞奔”。弗里德曼是顺着里尔克的心意来写让里尔克感到动听的话,但暗地里又向读者挤眼示意里尔克的姿态是多么伪善。更厉害的是,他用了很多篇幅来证明里尔克是如何用诗歌来回报那些被他汲取完了就扔一边的女性,就如一滴假装无辜的松脂包裹住某只不幸被其窒息而死又注定流芳百世的甲壳虫:鲍拉•贝克尔之于《给一位朋友的安魂曲》、玛格达•里希琳之于《杜伊诺哀歌》第三篇、露露•拉萨德之于《哀歌》第四篇、巴拉迪内(梅尔林)之于《遗愿》……这些女性在附录书后的参考资料中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她们中的大部分是有成就的作家、画家、艺术家和女权主义者,她们各自都有一肚子关于里尔克的话要说,而弗里德曼也努力做到让她们畅所欲言——把考证的工夫做到这样的水准,弗里德曼确乎有满满的自信来堵众“里粉”的嘴的。当然,这样的写法也难免阐释过度之嫌,弗里德曼解说里尔克的剧作《白衣妃》时,就有硬拉人对号入座的牵强附会之感。

我们从里尔克对女性的态度上,可以预见这是一个对爱情、对家庭不忠的男人,相较诗歌,前者只能算是可有可无的小三。但里尔克并不自始就是巨匠,他缺乏像荷尔德林、托马斯•曼等德语大家的学养,他少时的诗歌也多无病呻吟的练笔,那么,是什么让他达到“蝶蛹之变”的境界呢?与女性的关系、尘世的苦炼、特别是一战期间对生死的考量,固然充实了其诗歌思想的层次和深度(书中作了大量分析和阐释),但同样还有承载思想的容器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里尔克》作了很好的解答。只消我们稍稍从细节俯身,就可以看到眼前赫然耸起一幅泛欧洲艺术地图,里尔克就如早年游走四方求艺的工场学徒,努力吸收着其中的养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绘画使他将视觉语言转化为诗歌语言,俄国和北欧之行启发他对融合空间、图像、神话思想的思考,北非和西班牙艺术让他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想象之间游刃有余,而在巴黎与雕塑大师罗丹亦师亦友的过从,更是让他体悟到凝聚动与静、生与死、艺术激情与感官需求、固定有形的自我与倏忽易逝的生活的辩证魅力……

可以讲,欧洲就是一个流动的大学堂,里尔克从三流诗人到一代宗师的“蝶蛹之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开放性。而考虑当时欧洲泛起并进而影响里尔克的现代派思潮(他后来又反哺了这种思潮),其本身就与古典艺术一脉相承(我们从罗丹身上,就可以看到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子),有这样的传统,才有现代艺术鼓动不绝的脉息。里尔克至死未能脱贫,他卖了一辈子诗歌只够他一个人糊口,因而,他能够活下来而且还活得很滋润,又与欧洲对艺术的尊崇、保护和赞助的大背景息息相关。

《里尔克》结尾挽歌的气氛浓得不得了,就是因为一战的爆发结束了欧洲地图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至今没有恢复),以及里尔克赖以为生的贵族体系,无论是艺术上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就此而言,弗里德曼最后流露的哀伤,不仅是对里尔克,也是对战前那个生机勃勃、海纳百川的欧洲的致敬。当然,还有他无法释怀的纠结心情:这个欧洲成就了里尔克,又把自己掘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