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锦集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锦集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是一本由金伯利•罗斯 / 弗雷达•弗兰德曼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1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一):此书值得每一个中国的孩子都看看。

虽然此书是写给那些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年)孩子们,但即使是一般的孩子们,特别是在我们中国,非常值得一看。与文中所提及情况相比较,我们的生长环境只是程度上的有所不同,本质上是相似的。此书有助于我们自我成长!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二):行为偏颇的缘由?

认识到了一个词语,“边缘型人格障碍”。书里没有细分,但是大约给人的感受至少是:当有某个亲人与自身有非常不宜人的交往经验,他极有可能属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了……理解他,同情他,其实是为了认识从他身上无意识学得缺陷情感方式的,同样有障碍的自己。

这种关注当下感官,注重目前可感知的一切,不去回忆过去的方法,对于习惯强迫思考,穷思竭虑的人,需要很长的一段放松时间,离开负面环境,才能缓缓地适应。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三):你的现在,都是必然

这本书对我的指导意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我已经对父母(监护人)在子女成长中起到的作用(正面或者反面)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知道回避型人格,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但仍不影响它是一部好书。

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你不是一个疯子,你曾经的那些被否定的想法和做法,不是不正常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你也会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受到这种困扰,你不是孤独的一个人在战斗。同时,你会知道,你现在的所有想法,极端的、羞愧的、否定的自责的,都是有他的成因的。也就是说现在的你,是必然。但是接受这点,不是让你沉沦,不是让你自怨自艾。而是让你在知道成因后,可以有选择的避免,可以完成你生命的重建。

有点遗憾的是,解决方法还是有点类似于心灵鸡汤和人际交往的混合体,让我没产生那么多共鸣。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四):彻底地暴露

书看了两遍 看第一遍的时候被彻底击中,恍然大悟我的那些患得患失原来都是有因可循。

暑假读了第二遍 发现了 承认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对现在的自己造成的不好的影响

不自信

羞耻感

罪恶感

自我认知上的偏差

低自尊

他们确实存在于我的脑海中 潜意识里 控制了我的想法 和思考事物的方式。

第二遍看完 那个一直藏在内心深处的 胆小的脆弱的 需要保护的 渴望关爱的 自己被挖掘出来。

我也不知道彻底挖掘出了一个阴暗的自己是不是一件好事。

有点开心 因为发现我不是一个人 不是所有坏事都会发生在我身上 不是所有不如人意的事情的发生都是我的罪过 发现 (我活着大概没什么用)这个想法大概是错误的

有点难过,毕竟发现了那个大家认为的活波开朗 阳光自信 热爱生活的形象下面 有个截然不同的自己.之前还有些担心自己精神分裂…然而 其实都是自己啊。

和心理老师聊了聊希望变得更好 但是现在仍然是一种down的状态。

现在开始在读《自尊的力量》&《自卑与超越》 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希望能变的更好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读后感(五):边缘性人格障碍和成年子女

1.根本观点:原生家庭确实是个人性格形成的基础,但你的个性一生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要过分夸大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并且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为自己负责。 2.有点别扭的叙述逻辑:这本书探讨不是通过个人现状反推原因的方式,而是通过父母边缘性人格障碍(BPD)对成年子女的影响这种逻辑来叙述的。 3.一些概念的引入:如边缘性人格障碍(BPD)、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PTSD)。重新理解了某些概念,如投射,根源于责任的推卸。比如明明是自己小气,但就要反过来这么说别人。也区分了一些概念,如内疚和羞耻。内疚是因为做了违反自己价值观的事,羞耻感来源于对个人身份或个人价值的贬低。 4.阅读过程中笑点:全书根据过去、现在、未来划分为三部分,我说好久没看到这么朴素的划分方式了。提到一篇名为《创造爱:我们把自己的童年当作样板。童年就像空气,被我们视为理所应当》的文章,被这么长的标题吓到了。 5.列出了很多问题:你会明白为什么你对别人倾诉后得不到理解(讨论个人私事超越了一般社交界限,别人并没有处理这件事的能力,话题触到了别人的痛处)。尽管我没有耐心看这些问题,但也提供了面对问题和不断自我追问的思路。 6.阅读建议:个人评分为7分(10分制)。比一般的心灵鸡汤科学点,但又不至于足够权威。可以有更简练的阐述方法,减小篇幅,幸好没煽情。足够紧凑的阅读节奏下,4小时可以阅读完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