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孩童大观念读后感100字

小孩童大观念读后感100字

《小孩童大观念》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E.沃顿伯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22-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孩童大观念》读后感(一):在家也可以实践的儿童哲学课

这一两年有很多儿童思辨课,培养孩子的critcal thinking也变成了越来越多家长关注的事情。

从2020年起,我就开始组织线上的儿童读书会,读书会上我们从书籍出发,思考书中人物、情节和主题,同时也讨论延伸的话题。

遇到《小孩童,大观念》这本书,仿佛让我遇到了知音,而且沃顿伯格教授还用更加成熟的理论框架去概括提炼什么是儿童哲学课,结合具体的绘本和课例,让儿童哲学课变得不再要不可及。

很多人会顾虑,哲学让孩子变得深沉,变得忧郁,似乎不能太早让他们去凝视这些大问题。甚至在高中生是否应该去阅读哲学书籍,思考哲学问题,都有很多顾虑,因为担心他们太早看破红尘。

对此,我觉得《三联生活周刊》曾经做过的一期《高中生需要哲学吗?》的专题报道很有参考价值,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郁喆隽,郁教授提到,许多人对哲学有误解,如今许多都不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哲学和其他一些学科至少可以帮助他们厘清自己的思维。

《小孩童,大观念》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在这本书里,没有谈论那些高深复杂的哲学概念,而是把哲学变成一个“动词”,一种实践,带领孩子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诗歌,去踏入这些灰色地带,激发出更多智慧和思考的力量。

书中有许多实用的教案,宝妈也可以在家用来跟孩子谈论绘本,非常推荐。

《小孩童大观念》读后感(二):你也可以做儿童哲学 :《小孩童 大观念-基于绘本的儿童哲学教育》

原创 袁玫 一页Club

儿童哲学探讨

“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这句话恐怕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了,不过,如何跟这些小哲学家们一起进行哲学话题的探讨,看起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但如果有一天有一位哲学教授突然对你说:你无需在哲学世界中浸润多年才可以开始教哲学!并确保这个非同寻常的观点绝对是真的,你会相信吗?

我信了,而且非常激动!那我也可以做儿童哲学探讨了吗?

我曾经在读书会上不止一次见证了儿童如哲学家的那一刻,我甚至经常因为他们的对话浑身一激灵,天,这样的探讨我希望能继续深入下去!当然,没那么容易深入下去,因为缺少一个哲学探讨的促进者,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美]托马斯·E.沃顿伯格著

可话又说回来,我们为什么需要跟儿童进行这样的哲学探讨呢?在小学阶段进行这样的探讨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作者托马斯·E.沃顿伯格教授首先明确的是在小学阶段并非要教授哲学知识和相关理论,而是为儿童创造机会让他们讨论生活中的哲学问题,帮助他们“以反思来发现,以言语来表达,以理由来支持”,调动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开启对世界的探究,这种探究最重要的是把个人探究变成社会或团体探究。

这里他强调的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校在窗外,他人是老师,世界是教材”这样的教育理念,而这不正是我期望中的教育的样貌吗?

那这个团体里的成年人必须要去权威化,才可能与儿童进行真正的对话,并让儿童意识到他们是可以有自己的独立而真实的观点的。这里要注意的一个哲学讨论的基本原则是:反对意见也值得被珍视。

想到我自己在读书会上也会刻意关注反对意见,甚至在观点一边倒的情况下,充当”恶魔代言人“专门表达反对意见,瞬间觉得自己距离哲学探讨促进者的距离又近了几分。

虽然作者提及无需长期浸润哲学世界,但是必要的准备还是要有,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哲学知识储备,但讨论的基本形式还是要清晰,不然怎么会有勇气开启一场与儿童的哲学探讨呢?

准备工作首先是哲学探讨促进者的定位问题。一个未来的促进者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无法判断哪些问题或话题具有哲学价值。这实际上是最困难的哲学问题之一,就连哲学家也对此有激烈的争论。作者的观点是,如果一个问题没法以经验的方式来回答,没有任何具体的学科能够为其提供标准答案,那么它就是具有哲学价值的问题。

在儿童群体中进行哲学探讨的形式并不复杂:一个“小哲学家“呈现某观点,其他人认为这个观点不正确,并提出相应的理由。看上去遵循这样一套小规则,即使没有储备与所讨论内容相关的大量知识,主持一堂小学哲学探讨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为了维持这场讨论的哲学性,你要意识到孩子们所提出的评论有哪些是与哲学相关的,哪些不是,不然这个讨论很快就会跑偏到令你抓狂的地步。发展这项技能就相对困难多了,到现在你明白了吧,没有那么简单的好事。

准备工作里最有用的部分是将哲学探究分为若干个领域,这样探究的话题可以聚焦在某个领域的大概念里。

最实用的部分就是哲学讨论的讨论框架,也就是来演示究竟怎么去做的过程。这里面包含故事矩阵表、大观念的概念图和哲学问题集。

这本书的探讨媒介是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的观点不同,后者更喜欢自己来创编故事进行哲学探讨。故事矩阵表把书中的叙述内容放进一个逻辑框架中,让这个故事先有一个视觉记录,这样就迈出了第一步。

大观念概念图则来自于故事所包含的大观念或哲学概念。这样就把具体的故事情节讨论提升到更加抽象和哲学的层次。

哲学问题集更像是一个备用方案的集合,这是为哲学讨论准备的可能路线图。问题集的问题逻辑顺序是先有具体的问题,然后过渡到更抽象和普遍的问题。这里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放入诱导式的问题,你已经知道答案并期待孩子如此回答的问题肯定是背离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这样的问题我们普通的课堂上还少吗?

到这里最重要的内容其实就一句话:倾听儿童说了什么,让他们的观点推动讨论前行。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我最为推荐的部分,作者给出9部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案例,这里面有图画书和文字书,分别从前文中列举的9个哲学领域选书,先介绍相关背景部分,再从故事矩阵图开始,展示哲学探讨的过程,并在最后给出哲学问题集。可以直接以这些内容为蓝本进行练习和实践。

“思想实验”是本书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实践部分会不断出现。它是指哲学家为了让人们思考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而设计的思想场景。我们用儿童文学作品来探讨抽象的问题时,这些图画书或故事就是一个思想实验,当然你也可以设计思想实验,不过这个挑战就更大了!

这样对哲学话题的探讨会让孩子们重新思考原以为已经理解的一些观念,也会逐渐意识到这些观念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得多。

《驼鹿莫里斯》的故事用来引导孩子进行逻辑学的探讨实在是很有意思。驼鹿莫里斯可以说是进行错误推理的典型。无需给孩子说明这是“肯定后件谬误”,但是故事这种形式很好的说明了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惜这本书没有发现中文版。这个故事也出现在了马修斯的哲学三部曲之一《哲学与幼童》中,不过马修斯用来与孩子探讨形而上学。

最后还想提一下作者托马斯·E.沃顿伯格教授,本来是研究哲学和流行文化特别是电影哲学的他,最终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却是他在儿童哲学领域的研究。他的网站teaching children philosophy上有特别多的图画书案例,提供了讨论指引和哲学问题集,除了本书中的案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已引进的作品进行探讨。

作者:托马斯·E.沃顿伯格

-THE END-

豆瓣|春天的花开Iris

新浪微博|春天的花开Iris

《小孩童大观念》读后感(三):你也可以做儿童哲学

原创 袁玫 一页Club 2023-02-22 23:25 发表于四川收录于合集#儿童哲学4个#童书阅读理论书29个#非虚构30个

儿童哲学探讨

“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这句话恐怕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了,不过,如何跟这些小哲学家们一起进行哲学话题的探讨,看起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但如果有一天有一位哲学教授突然对你说:你无需在哲学世界中浸润多年才可以开始教哲学!并确保这个非同寻常的观点绝对是真的,你会相信吗?

我信了,而且非常激动!那我也可以做儿童哲学探讨了吗?

我曾经在读书会上不止一次见证了儿童如哲学家的那一刻,我甚至经常因为他们的对话浑身一激灵,天,这样的探讨我希望能继续深入下去!当然,没那么容易深入下去,因为缺少一个哲学探讨的促进者,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美]托马斯·E.沃顿伯格著

可话又说回来,我们为什么需要跟儿童进行这样的哲学探讨呢?在小学阶段进行这样的探讨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作者托马斯·E.沃顿伯格教授首先明确的是在小学阶段并非要教授哲学知识和相关理论,而是为儿童创造机会让他们讨论生活中的哲学问题,帮助他们“以反思来发现,以言语来表达,以理由来支持”,调动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开启对世界的探究,这种探究最重要的是把个人探究变成社会或团体探究。

这里他强调的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校在窗外,他人是老师,世界是教材”这样的教育理念,而这不正是我期望中的教育的样貌吗?

那这个团体里的成年人必须要去权威化,才可能与儿童进行真正的对话,并让儿童意识到他们是可以有自己的独立而真实的观点的。这里要注意的一个哲学讨论的基本原则是:反对意见也值得被珍视。

想到我自己在读书会上也会刻意关注反对意见,甚至在观点一边倒的情况下,充当”恶魔代言人“专门表达反对意见,瞬间觉得自己距离哲学探讨促进者的距离又近了几分。

虽然作者提及无需长期浸润哲学世界,但是必要的准备还是要有,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哲学知识储备,但讨论的基本形式还是要清晰,不然怎么会有勇气开启一场与儿童的哲学探讨呢?

准备工作首先是哲学探讨促进者的定位问题。一个未来的促进者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无法判断哪些问题或话题具有哲学价值。这实际上是最困难的哲学问题之一,就连哲学家也对此有激烈的争论。作者的观点是,如果一个问题没法以经验的方式来回答,没有任何具体的学科能够为其提供标准答案,那么它就是具有哲学价值的问题。

在儿童群体中进行哲学探讨的形式并不复杂:一个“小哲学家“呈现某观点,其他人认为这个观点不正确,并提出相应的理由。看上去遵循这样一套小规则,即使没有储备与所讨论内容相关的大量知识,主持一堂小学哲学探讨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为了维持这场讨论的哲学性,你要意识到孩子们所提出的评论有哪些是与哲学相关的,哪些不是,不然这个讨论很快就会跑偏到令你抓狂的地步。发展这项技能就相对困难多了,到现在你明白了吧,没有那么简单的好事。

准备工作里最有用的部分是将哲学探究分为若干个领域,这样探究的话题可以聚焦在某个领域的大概念里。

最实用的部分就是哲学讨论的讨论框架,也就是来演示究竟怎么去做的过程。这里面包含故事矩阵表、大观念的概念图和哲学问题集。

这本书的探讨媒介是儿童文学作品,与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的观点不同,后者更喜欢自己来创编故事进行哲学探讨。故事矩阵表把书中的叙述内容放进一个逻辑框架中,让这个故事先有一个视觉记录,这样就迈出了第一步。

大观念概念图则来自于故事所包含的大观念或哲学概念。这样就把具体的故事情节讨论提升到更加抽象和哲学的层次。

哲学问题集更像是一个备用方案的集合,这是为哲学讨论准备的可能路线图。问题集的问题逻辑顺序是先有具体的问题,然后过渡到更抽象和普遍的问题。这里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放入诱导式的问题,你已经知道答案并期待孩子如此回答的问题肯定是背离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这样的问题我们普通的课堂上还少吗?

到这里最重要的内容其实就一句话:倾听儿童说了什么,让他们的观点推动讨论前行。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我最为推荐的部分,作者给出9部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案例,这里面有图画书和文字书,分别从前文中列举的9个哲学领域选书,先介绍相关背景部分,再从故事矩阵图开始,展示哲学探讨的过程,并在最后给出哲学问题集。可以直接以这些内容为蓝本进行练习和实践。

“思想实验”是本书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实践部分会不断出现。它是指哲学家为了让人们思考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而设计的思想场景。我们用儿童文学作品来探讨抽象的问题时,这些图画书或故事就是一个思想实验,当然你也可以设计思想实验,不过这个挑战就更大了!

这样对哲学话题的探讨会让孩子们重新思考原以为已经理解的一些观念,也会逐渐意识到这些观念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得多。

《驼鹿莫里斯》的故事用来引导孩子进行逻辑学的探讨实在是很有意思。驼鹿莫里斯可以说是进行错误推理的典型。无需给孩子说明这是“肯定后件谬误”,但是故事这种形式很好的说明了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惜这本书没有发现中文版。这个故事也出现在了马修斯的哲学三部曲之一《哲学与幼童》中,不过马修斯用来与孩子探讨形而上学。

最后还想提一下作者托马斯·E.沃顿伯格教授,本来是研究哲学和流行文化特别是电影哲学的他,最终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却是他在儿童哲学领域的研究。他的网站teaching children philosophy上有特别多的图画书案例,提供了讨论指引和哲学问题集,除了本书中的案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已引进的作品进行探讨。

作者:托马斯·E.沃顿伯格

-THE END-

豆瓣|春天的花开Iris

新浪微博|春天的花开Iris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