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辛亥革命》读后感摘抄

《辛亥革命》读后感摘抄

《辛亥革命》是一本由王兴东 / 陈宝光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辛亥革命》读后感(一):主席 看了也说好~~

辛亥革命,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共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回首辛亥百年,吾辈任重道远,中华尚未复兴,同志仍需努力~

《辛亥革命》读后感(二):不错的小说

看小说去了解历史并不是好的途径。

不过这本小说写的挺不错的,比读历史要轻松,比看大事纪要有趣。看了以后,把辛亥革命之前的人物、事件、时间线都理清了,算是偷懒的做法吧。

这本书大概是15年朋友搬家送书拿的,直到现在才看,真是惭愧。当年一起玩的好朋友,换了城市就断了联系,一晃这么多年了,也是感慨。

《辛亥革命》读后感(三):《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电影同名小说完整版

我认为一本历史小说,首先要尊重历史,在史实的基础上做一些合理的虚构和艺术化处理,才是最好的,这样才能不误导读者。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很多人对历史产生兴趣都是通过《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甚至很多人一直把历史小说当作历史书看待。但令人失望的是,很多历史小说,为了剧情需要,对史实虚构过多,严重影响了历史性和真实性,即便如姚雪垠、二月河等历史小说名家的作品,这方面也没有做到最好。

但这本《辛亥革命》在真实与虚构、历史性与艺术性之间,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尊重客观历史,对历史事件的发展严格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讲述,对历史人物的形象也没有一味拔高,读来感觉很可信、很真实。艺术性和戏剧化方面也做得很好,情节很紧凑,人物很丰满,读起来快感十足,一点都不累,可以说是了解辛亥革命的最佳读本了。

《辛亥革命》读后感(四):百年之后忆辛亥

百年之后忆辛亥

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打落了亚洲第一顶皇冠,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二百六十七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国民国,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崭新的一页。辛亥革命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居功至伟;2011年是辛亥百年,市面上各种书籍纷纷面市,从各个角度来追忆辛亥革命,也是中国人民重新站在时代的发展高度上,对辛亥革命的一次再反思。然而声音多了,必显得嘈杂;这本《辛亥革命》删繁就简,以广州起义、武昌首义、阳夏保卫和建立共和为主要框架,搭建了辛亥革命的主体框架,也用一种简洁的方式展示了辛亥革命的梗概,也让我们得以用一种清晰的脉络追忆百年辛亥。

历史上凡朝代更迭,必有众多政治运动、社会事件乃至军事战争行为,这些事件、行为的结果,将左右国家、民族发展的方向。封建王朝几千年陈规陋习,以致帝国腐朽不堪,内忧外患更使积重难返;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便开始寻求救国之道,志士仁人更为社稷、民族的未来争相奔走。封建王朝的灭亡实属必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却有偶然成分。广州起义,十战十败,最后一战的72烈士,竟成黄花岗上的绝唱;清王朝顾此失彼,武昌城的一枪竟成为辛亥革命成功的开始,从此以后共和的力量便迅速铺开了去;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并联合起来组建政府,创建共和。后虽遭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等阻扰,然历史车轮滚滚,那些自不量力的当车螳臂最终也成为了历史的碎片。

给我们最大感动的,应该是革命者奉献共和和宁死不屈的精神了。“革命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世上再神圣不过的事情。得之则生,不得则亡。”在追求新社会、新生活的革命中,胸怀着共和的理想,革命者的志气和骨气令我们肃然起敬;有多少人抛家舍业,有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还有多少人举全家之力,为革命奉献。一旦革命者抱定了“不自由,毋宁死”的信念,即使清政府再多的威逼利诱也无济于事,在民族大义面前,革命者淡然生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起义的仓促、革命者的草莽并没有掩盖革命的光辉,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为共和国的成就铺就了道路。

孙文、黄兴、宋教仁、廖仲恺……《辛亥革命》引领我们百年之后忆辛亥。掩卷而思,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辛亥革命》读后感(五):了解一段历史

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无数前赴后继的精英。读这本书之前,对清末明初知之甚少,提起辛亥革命只记得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对促成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也只知道凤毛麟角,提起这段历史,有些词就会不请自来,比如: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丧权辱国等等,所以内心里自然而然就很抵触这段历史,感觉自己有点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

本书叙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以秋瑾被铺就义始末为序,主要叙述了广州起义、武昌首义、阳夏保卫战和中华民国成立、末代皇帝宣布退位的历史过程,以清朝末代皇帝退位为本书的休止符,在附录之后历史人物介绍里,提到二次革命等内容,未展开叙述。通过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解读辛亥革命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同盟会经过长期发展,在海外有比较广泛的华侨基础,并且日益渗透到清军内部,甚至一些清政府汉族官员对同盟会提倡的民族主义纲领内心也持赞同态度;海外华侨捐钱捐物,甚至捐出了房产,对于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功不可没;很多留学海外的青年才俊和富家子弟,为了民族理想为了恢复中华,毅然投身到改天换地的革命中来,即使明知道难免一死,依然义无反顾地舍生取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精神感天动地;虽然广州起义被事先察觉而严加防范的清军残酷镇压了,同时也造成清军为在广州严加防控、致使武昌防守兵力空虚,使革命军在武昌取得突破口;武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起义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其独立军政府的成立得到全国十余个省份的热烈响应,各地纷纷宣布脱离清廷,成立独立军政府,造成了浩大的革命声势;孙中山积极在海外进行外交斡旋,促成外国列强严守中立,拒绝出兵帮助清廷镇压革命军,切断了清廷外援;被清廷打入冷宫的袁世凯,唯恐天下不乱,利用革命军的声势施压清廷给他更多的权益,故意拖延战机,见清廷死而不救;孙中山利用袁世凯的野心,迫使袁世凯威逼并达成皇帝下旨退位,终结了满清王朝。书中客观记叙了很多历史人物的言行,孙中山自不待言,主要人物有黄兴、黎元洪、袁世凯、北洋三杰、奕劻等,对黎元洪的描写尤其生动:先是被革命军挟持作为武昌独立军政府大元帅,看到革命军成气候了,就表现出一幅民族大义模样,后惧怕袁世凯的军队打来,脚踩西瓜皮玩失踪开溜。各派别人物们都力图让其他派别人物成为自己手中的棋子,相互利用;自己也难免成为对手眼中的棋子,被加以利用,历史就是这样,让历史人物们粉墨登场,让历史舞台精彩纷呈。从书中所讲辛亥革命过程来看,没有发动劳苦大众的行动,只是通过革命军的屡败屡战,终于赢得了武昌首义的成功,其中有历史的必然,也有历史滴宿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