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是笙歌我是夜读后感摘抄

你是笙歌我是夜读后感摘抄

《你是笙歌我是夜》是一本由月下潇湘著作,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是笙歌我是夜》读后感(一):我所远离的那些梦境

虽然远离,而我并没有眷恋过。

身为一枚在IT业混迹十余年的女子(很多时候我已经模糊了这个性别,在IT界,我们不讲究这个),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必须承认,有些前尘,回不去。

在我的书架上,还摆了着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仍然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仍然浸透我的骨髓,但是,爱情小说,终究这对我来说,是陌生了。

作者月下的文笔动人,小说的情节曲折,但我看时,的确有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这不是作品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这不是所谓的书评,我有负作者的一番厚意。对我来说,爱情曾经是人生的唯一主题,但是现在,它不再是,所以我已经不适合看爱情小说,所以,这的确是我的问题。

对于爱情,我仍存憧憬,仍然相信,但是生活,并不是一部或者多部爱情小说。

柴米油盐的喜悦,诗词歌赋的美好,它们可以共存于生活,我已获局部自由,可以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职场、事业、商战、情感大戏,但是,书中所描写的,于我太过遥远,雾里看花,实不分明,所以我没有权利置喙。

在遥远的过去,我读过很多爱情小说,并且深深为之沉迷,有些故事,我今天想起仍为之感动,我有时候也会怀疑,难道说IT行业就是冰冷僵硬?难以给这些柔软一点空间?思考良久我得出结论:生活与生活太不相同。

我有我的生活,故事中的人们,有他们的生活,生活与生活之间,隔着墙,有些情感,透不过。

活于当下,且自欢喜,不须嗟叹。

《你是笙歌我是夜》读后感(二):如果生命是一场战争

北京的夜晚即便是在凌晨也还找不到静谧,总是浮动着建筑工地般的喧嚣。

月下将她的书稿《月浅灯深:你是笙歌我是夜》给我好久了,今晚我决定读一读。文字很精致,精致的有些华丽的感觉,文字背后的完美主义倾向是毋庸置疑的。

这是一本描写女性心理很透彻的书,女性的性格总是那么棱角分明,而男性却优柔到模糊。书中的人物,要么孤高不凡,要么妖媚动人,要么雷厉风行,要么出尘脱俗,尤其是苏雨凝,实在是有些超尘脱俗,脱俗的仿佛《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这种脱俗,让人感到某种残酷。

秦思飞是个独特的女性,宛若她身上黑色的衣服,神秘,对人有天然的吸引力。她具有现代独立女性的一切特征,经济独立,追求美丽,凸显个性,但她并非所谓的女强人,她又有可爱,甚至调皮的一面。若只是这样,那也不过是塑造了一个男人梦寐的女人罢了,而不是一个拥有“传奇”的女人。她有着丰富的学识,良好的艺术修养,同时又有强烈的洞察力,她能够在一瞬间看破人内心的秘密,但又无法克服内心深处的欲念。她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但却是像猫一样的女人,她会在两个男人之间周旋,可是当西洋镜戳穿,她却一副清白无辜的样子,你不会知道在她一笑一颦间早已将你看的一文不值。

苏雨凝美,美的就像是世外的绛珠仙草。她擅作词、绘画、弹琴,深居简出,仿佛是潇湘馆里的林黛玉。她生活的梨园临近都市,但却与世隔绝,她就像是一个幽居大荒的仙子。种种迹象,都给她增加了神秘感,她为何会住在这里,她的家世背景是什么……故事一步步展开,抽丝剥茧。

这世界上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爱情,即使无望,但却可以长久的将它放在心里?在经历了时光的磨洗,种种灾难的冲击之后,沧桑的痕迹都挂上人们的脸的时候,刘嘉宇、苏放与方茗之间,罗子安、方小雨与秦思飞之间,以及墨玉、苏雨凝与罗子安之间,在这种三角恋关系中,是否有这种爱情的存在?活着的人就像幽禁了苏方的方茗,她内心有着怎样的绞痛?

故事在几个男女之间展开,罗子安、方小雨、秦思飞、苏雨凝、方茗、苏放、刘嘉宇……无非是都市男女间的世俗爱情。可是,远离尘嚣,追求超然的调子不断提醒你,这不是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尽管以都市为背景,但我始终能感觉到某种对都市的“疏离”,每个人都像夜幕下的孤魂,飘荡但却互相无视。

《你是笙歌我是夜》读后感(三):深情地书写无情

都说月下的小说氛围是冷清孤独的,就像这本《你是笙歌我是夜》,背景明明发生在人气鼎沸、柴米油盐的大都市,但她笔下的人物,却像从世俗的滤网中逃脱的一样,人在世上,心在世外,一切柴米油盐、打上世俗烙印的不堪、争较、龌龊,在由身入心的时候,都被过滤掉了。而且因着心的洁净,她笔下的人物,女子如思飞、雨凝,男子如子安、小宇,甚至连被归类为坏人的梅雪,都活得如此理想而与世俗格格不入。月下笔下的他们,都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着,你不能说这种姿态是现实的,但无疑,这种姿态很吸引人。只因为,这是一种入梦的姿态。

唯有在梦中,人才可能以这样理想主义的状态活着,才能如此尽喜尽悲而不用担心后果,才能如此快意恩仇而不用考虑其他,当然,也才更不容易醒过来。连小说的题目都这样沉醉、销魂,谁能说这不是写的一个梦呢?

然而,梦之外,还有别的。

不能忽视,小说中人物嬉笑怒骂、恣意欢笑的下面,是深深的空虚和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现实生活。不但书中的思飞、子安,外表不羁、清傲,内里空虚、孤独,甚至连赋予作品生命的作者,有心的读者也不免揣测是否就是书中人的原型。一个没有深情而绝望地经历过生活的人,怎么能创作出如此深情而绝望的思飞呢?

福楼拜在给乔治•桑的信中曾这样写到:“说到我对于艺术的理想,我认为就不该暴露自己,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大自然里露面。”以这个标准来看,月下的小说创作应该不符合福楼拜的艺术理想,但福楼拜不会明白,当一个人在掏出自己的生命来写作时,他作品的价值已经被创作本身的热情和光芒所掩盖了。而任何一个不能理解作者的人,他也不能全部理解作者的作品。所以,曹公才在他的血泪之作《红楼梦》中题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所以,尽管月下笔下的人物是出世又疏离的,但读完小说之后,却让人清楚地感知到作者的沉湎与深入,她用如此深情来书写无情,用如此痴情来描写分离,所以,这本书,就像台湾作家侯文咏在《没有神的所在》中所说的一样:“一方面它拥有最华丽热闹的外表,另一方面却又有最叛逆孤独的内里。它愤世但不嘶声吶喊,寂寞却又不求被人了解。它不只要颠覆别人创造出的价值世界,甚至还用自己的内在颠覆自己的外表。”

更矛盾的是作为读者的我,不知何故,读罢这部小说,叹息之余,我心中产生第一种感情竟是——悲悯。作者在冷静凝练的淡写白描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无奈和虚无,总是让我于心不忍。悲悯这种感情,既是作者不由自主(我猜想她一定不觉得自己的笔调慈悲,甚至会对“慈悲”这个词报之一笑)灌注给书中人物的——她太懂他们,简直到同梦同眠的地步;又是每个读得懂她的小说的人很容易产生的——不仅为书中人物洒一腔哀怜,更为作者的痴意报以理解之同情。

所以,这部小说,看不懂的,就不要看了罢;看得懂的,也请俭情。

(发于安庆晚报http://aqdzb.aqnews.com.cn/aqwb/html/2011-12/12/content_211099.htm)

《你是笙歌我是夜》读后感(四):深深的爱,轻轻地叹

写字的人,对文字倾注的情感是不同的。

有的人写的字或许感动了自己,但是更多的是感动了别人,所有的粉丝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作者自己却可以自行吃喝玩乐去,玩儿一般。有的人写字只感动自己,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无法打动别人,他的文字一藏诸深山——这样的作者很多,只是我们见到的活的不多。有的作者写字,首先感动了自己,然后能把读者带入情境,一起忧伤一起释怀。

月下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她写的书很难定义。是青春小说,但是不只是青春小说;是情感故事,也不只是情感故事。如果只是把它划分进青春小说,多少有点浅薄化,辜负了作者的心血和用功;如果化入社会文学作品,则又轻薄了作者细腻的笔触、清淡幽雅的文采。

这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慢慢品的书,一天看上几页。它不能让你忘情大笑,也不能让你放生痛哭,只是让你,在深秋时节,听着窗外的雨,在氤氲的灯光里清清淡淡地品味,浅浅地忧伤。只要是心中有爱的人,对爱有期待的人,有点小小的爱情梦幻或者理想的人,怜悯自己的人,都能找到那么点儿小情绪,让自己沉溺于自己的情感与生活。

似乎灯光下的人,因了这些文字飘飘忽忽地将自己沉浸在某个时间,某个场景中。那个飘渺的故事除却了生活的现实与繁琐,在文字中,和自己,自己的期待或者爱情梦幻,谈一场至纯至净的情感。这种情感如此纯净,一如年少时节秋雨里的暗恋,默默盯着一个人的背影,心底泛起淡淡的甜和酸。而始终,那个叫“喜欢”的词,一直到诀别,都藏在心里。

月下的文字是带诗意的。所以她所有的描述,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是意象。雨夜高楼的玻璃窗、椅子深处堆砌的丝绸睡衣、淡淡的烟圈、某人痛苦的笑和虚意的眼泪,不能说出口的爱、说出口的绝望、努力背后的挣扎;挣扎完的无助,轻松的表象下沉重而踯躅的心……让人在品咂中感同身受。

从文字中感受,月下是敏锐而忧伤的。无论生活给了她多少烟火酱醋,在文字中,她是纯奇的只谈爱的女子。所以她刻画的都是爱,都是情愫。女人在恋爱中的感受与触摸,都让她通过意向描述出来,而男人的举动,因为多了很多猜测与品咂,所以变得繁复却易解。就像睫毛上震动的泪痕一样,似乎刻意掩饰,一切又都已说明。

所以,这是一本安静、淡淡的书,需要一个这样一个人:出门时妆容灿烂,笑容爽朗,心胸开阔,但是回到自己床上时,有着淡淡的忧伤,内心沉静,在深秋雨夜一盏昏黄的灯光下,仔细地读,惆怅地念,然后往事一如雨幕一般入怀,期之不时,又避之不及。

那么深的爱,藏入胸怀, 500年的回眸,或是一生因缘际会,无论生离死别还是举案齐眉一生相依,看透了,只不过换回轻轻一叹。只是渺渺余音让人欲罢不能。

《你是笙歌我是夜》读后感(五):“聪明”的小说

“聪明”的小说

文/大满

有想象的空间的故事,带给人的是向往、回味。能让人一直记住。

这是一部感情细腻到缠心缚心的好小说,文中对人物情绪情感的细致描画梳理,就宛若用丝绸布匹过滤某种液体一样细腻精致,一丝不苟。给人心里明净剔透,又窒息沉郁的感受,阅读起来欲罢不能。加上小说有着浓烈的旧影视剧的气息,恍惚中让人感觉回到了一、二十年前看港台影视剧的那般情景。而那时候我们对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的认真程度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无论年纪多大,情商都比较低,一个简单的影视故事能让我们乖乖地守在电视机前。但如今,如果你的故事没有点有意思的创意,休想让他们乖乖地成为你的观众或读者。大家已经看了太多大同小异的故事,早已熟悉了那一套套圆滑的故事线路,审美意识日趋冷静或麻木。

当我们的世界变得开阔,便会发现文艺作品的故事可供我们想象的空间越来越少。日趋透明的世界里,找一份神秘或充满神秘的美太难太难。我们的人越来越聪明了,而聪明的人编写出的故事越来越饱满、曲折、吸引人,更有张力和震撼力,但未必能感染我们。对比一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的华语影视剧,不难发现:新世纪的影视剧的故事情节编得更加曲折丰满圆滑。但是我们总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记忆中深刻的电视剧电影大多是八、九十年代那些看上去演技笨拙、拍摄技术简单、画面生涩的影视剧,而不是新世纪这些画面华丽演技娴熟故事流畅情节曲折的影视剧。我们毫不犹豫毫无偏见地认为张艺谋的《英雄》比吴宇森的《英雄本色》震撼、华丽,也不会否认央视版《射雕英雄传》比83版《射雕英雄传》更完整流畅。但是,能够给人以感动、给人以回忆的、让人愿意包容且产生感慨唏嘘之情的,却恰恰是后者们。这就怪了。

为什么?是感情问题。作品本身达到的情感程度和现实中观众读者的感情程度的对比决定了我们对作品的印象。曾经,我们的情商都处于启蒙状态,影视剧稍微煽情一下就把我们俘虏了,甚至感动得一塌糊涂。而今,我们的情商高度发达,影视剧或小说所体现流露的那些情情爱爱恩恩怨怨实在没有鲜明地超出我们已有的情商程度,想打动我们,没门。而看《你是笙歌我是夜》,那种被俘虏的感觉竟然难得地重现了,虽没有觉得自己的情商倒回到启蒙状态,但是确实感觉到这小说的所展示和流露的情商高出了咱一大截,以至于看的过程中时常被里面的情景和人物所感染,而情不自禁地停下来思忖和想象一番,并且合上书后还会长时间地去琢磨它。原因就在于这小说里头有不一样的情商特质。

我们不要老是强调故事情节而忽略了情商水准,因为人对生活的想象和向往不是源于故事而都是源于情商的提升与突破。在上世纪,在那个禁闭的年代,那个感情膨胀的年代,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或文艺作品,往往都是在遵循了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理需求的同时,还引导感情进行突破,给人追求新的感情和生活提供了美好方向。它们以现实为基础却又指引现实,不被现实奴役和套牢。当我们看过看李连杰的《少林寺》后,会萌生出去学武功的强烈念头;当我们听了《军港之夜》后,有了去当海军的强烈愿望;当我们看了周润发版《上海滩》后,有了模拟他脖子上挂围巾的兴奋劲。而如今的作品,无论它口碑多好,再也无法具备这样的引导性和感染力了。

相比之下,《你是笙歌我是夜》就是一部“更聪明”的作品,所以它能深入地打动读者。它通过细腻精致的感情描述和深入的情理剖析,强烈地感染着它的读者。它确实突破了我们的免疫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