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伽利略传》读后感1000字

《伽利略传》读后感1000字

《伽利略传》是一本由(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伽利略传》读后感(一):思考是人生最美好的事

先是看了一千零一夜中的书评,再看书比较容易理解当时的背景以及一些引意。有句话说得很好,宗教是鸦片,它能够慰藉人也能够控制人,让人失去自我。伽利略的科学正是因为撼动了宗教的地位和与之相关的权利,即让人民开始学会思考和怀疑,这样的人民可不好管,所以日心说才这么被强烈的抵制。怀疑和思考,科学研究每次都要推翻已知的假设,重新发现。悲剧英雄有没有必要,牺牲自己让这个时代觉醒,还是活下来继续未完成的研究,这是个问题,我想还是留下来,毕竟下一个伽利略可能没有了。总之,会让人思考很多的书。ps,重新温习了有关日心说的核心

《伽利略传》读后感(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可以被改变的

人在一定的系统之下,就得遵循系统的规则。

--

通过影视、戏剧麻痹我们的心智,让我们忘却我们深处的真实世界,资本主义下的世界,是一个强烈的阶级剥削,强烈的地主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众在欣赏戏剧的短暂的刹那忘记自己身处在水深火热的真实情况,透过这短暂的麻痹,让人觉得我也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但整个社会却丝毫没有改变。

--

我们现在所处的体制、机制是不是就是最好的?为什么以前可以改变,现在不能改变?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可以被改变的,我们所生活其中的这场大戏也是可以改变的。要有改变世界的想法、冲动和欲望。

冷静抽离看清一切的虚假,进而产生改变的原动力。

《伽利略传》读后感(三):人生实苦,连杀身成仁也显得太过轻易了

伽利略一再抬高理性和科学的价值,又把自己逐出科学行列——对他而言,对科学神圣的尊重使他不能容忍自己的背叛,也拒绝了学生安德烈亚的解释。直面自己的丑陋,不对世人掩饰,自己建造伊甸园,又把自己从里面逐出,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和勇气啊。

而更加可贵的是,伽利略不是道学家,他喜欢世俗的享乐、好吃好喝,且从不拒绝承认。这些凡人的情感,使他把科学拉回人间——认为理性属于人民。

崇高和切近实汇于一,所谓“道在屎溺”。

学者的通病在怀疑一切后却不敢怀疑自己,但是伽利略连自己也不放过。

“科学唯一的目的就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 否则科学就是极权的工具。

这是本现实和政治隐喻明显的书。尽管如今世异时移,教权衰落,但是人类面临的困境从未真正发生改变:布莱希特用17世纪的故事指引20世纪初的世界,21世纪的人看了,却觉得精心动魄。

本文还揭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良心?什么是真正的好人?伽利略是怯懦的还是勇敢的?他有更好的选择吗?如他自己所说,他的沉默导致了欧洲科学界的沉默,使笛卡尔这样的天才销声匿迹;可是他的沉默保护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对此,伽利略狡猾地说,自己不配忝列科学队伍,也就因此避开了道德评判。可是,如果这样的人不配,诸君何人相配呢?

进一步说,在高压和强权下,怎样做才算保持自己的良心?布鲁诺还是伽利略?杨继盛还是徐阶?玉碎还是忍耐?

这是个体生存永远要面临的困境。尤其是渴望追寻智力和德性的个体。

四五年前立权师就此提出的问题,我于今终于明白,世间事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忍耐和放弃可能比坚持正义更艰难。人生实苦,连杀身成仁也显得太过轻易了——因为定义“仁”本身就十分困难。

消解对神圣伟大的执着,才是走向伟大的开始。

《伽利略传》读后感(四):伽利略传

对教会和伽利略双方一个比较诡异的处理点是,其实双方都坚信人的至高无上和中心地位。主教尊崇人作为上帝最宠爱的儿子和造物,伽利略坚信人的理智能走向并承受一切。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安置“上帝”的问题。但是后半部分布莱希特已经完全把上帝问题悬置了,教会的官方地位转换成统治阶级的意志压迫(某种程度上当然如此),科学问题置换成复杂的伦理学困境。

伽利略被推为领袖,但又是追求享乐而无意于自我牺牲的革命者:

“亲爱的,美德并不和悲惨结成不解之缘。如果您家里的人富裕、幸福,他们可以发扬富裕、幸福的美德。现在枯竭的人们的美德来自枯竭的田地,我不要这种美德。”

“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不,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革命失败的嘀咕倒是有点像茅盾早期那些颓废的在黑暗世界无意于前程的人:

“科学贡献我是做出了。我在阴沟里受欢迎,我是科学的亲兄弟,叛卖的堂兄弟!你吃鱼吗?我有鱼。臭气熏天的,不是我的鱼,而是我自己。我卖、你买。啊,忍不住要看一眼书本,这备受尊崇的商品!满嘴口水淹没了诅咒。巴比伦大城,血腥的兽,穿朱红色衣服的女巫,叉开双腿,一切全都变样!尊敬我们的小本经纪、洗洗浆浆、贪生怕死的下等人吧!”

这样的形象有意思多了,说教感强的剧本如果都能写成布莱希特这样的水准,我也是很爱去接受教育的。结尾倒是典型的历史必然链下的结尾,一个小小的“光明的尾巴”,开始好奇现代文学中的左派作家们有没有读过布莱希特?

《伽利略传》读后感(五):《伽利略传》读后感

开学以来,因为老师的要求,断断续续也读了近十部话剧剧本。最受触动的还是这本《伽利略传》。因为篇幅,总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点开,终于在上课之前匆匆开始了阅读。

伽利略,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从小在课本上已经见过无数次,地理课本、历史课本、物理课本……陌生也是因为之前念书的时候太懒,对于他的了解也仅限于课本上的寥寥几句话,从来没有想过去看看他的生平。

《伽利略传》总向我透露出一股它并不属于话剧剧本的感觉,如果不是因为是话剧课的书目,我一定会认为它是一部写实记录伽利略生平的传记。但其实细读下来,其中的很多因素的确是不符合传统的戏剧定式:故事的展开时间并未高度浓缩为一天24小时之内、开头的危机并不急迫……它更像是通过戏剧的形式为我开封了一段历史,虽然这段历史经过了布莱希特的加工。

旧时代与新时代,理智与愚昧,权力与真理。

伽利略的斗争显得微不足道又无足轻重。所有人都在警告他不要去触碰,因为这样的科学是可怖的,是会动摇权力者根基的。但伽利略近乎痴迷地想要真理,他知道教会并不会允许这样颠覆性的理论存在,但他也天真地抱着希望,认为在教会可以不相信伽利略,但是亲眼见到真理之后便无处可遁。

他要真理。但他要颠覆的却不仅仅是教会,还有千百年大众信奉的亚里士多德哲学、神学。

他高喊着天被废除了。但他却把教会迷惑民众的上帝弄丢了。

他痴迷地追寻科学。但已经变成了时代的嘲笑对象、人类的公敌。

或许是因为我从来没有产生过这般真挚的追求,所以在看到伽利略的坚持之后才会格外感动。如此清澈的热爱足以支撑他与全人类的愚昧对抗。

布莱希特笔下的伽利略并非革命作品里的铁板一块,单调刻板。他有无畏的语气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在宗教审判后悔罪。学生对他嗤之以鼻,读者又何尝不是呢?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勇气当前,舍身取义才是正道。但布莱希特写下了“需要英雄的国家才是可悲的”。

我们总是呼唤英雄,总是想要英雄在我们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却没有人拥有勇气去成为英雄。我们渴望见到英雄,连在书里也希望人人无畏、人人胆大。我没有立场去谴责希望英雄出现的民众,只能默默赞同布莱希特写下的“需要英雄的国家是可悲的”。

或许没有人愿意当英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