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写关于陈景润作文8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写关于陈景润作文800字,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第二篇

说起陈景润,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陈景润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数级中最小的素数》发表,1980年当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众所都知的中国科学院士。

其实,陈景润小时候,家境并不是很好。1933年5月22日他出生于福建市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就知道了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数学猜想。哥德巴赫一生都没有证明这个猜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成为了世界数学界的“一座高峰”。“哥德巴赫猜想”像一块磁石吸引了陈景润。他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成功摘取了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

从陈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第三篇

这是一个宁静的早晨,我在家里写作业,爸爸和妈妈都去上班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写着写着,发现我有一道题不会写,突然听见一声巨响,门开了,走进来一个人。

“你不就是大名鼎鼎的数学王子陈景润吗?你来我们家干什么?”我惊讶地说。

陈景润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你有一道题不会写,我是来帮你解题的。对了,我是从过去来的,如果我不会做那道题也请不要见怪。”

“就是这道题我不会做,你能帮我看一看吗?”说着我把本子递给了他。

他冥思苦想了半个小时,也想不出来。我把计算器递给了他,说:“这是计算器,对你可能有用。”他接过计算器算了起来。

又过了一会儿,他高兴地说:“我已经快把这道题解完了,就差一个公式了,你可以看看你可不可以解开。”我去一看,发现我能解开。于是我拿起笔飞快的写个几个等式,就这样,这道题被我们解开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的邻居走了进来,他眉飞色舞的说:“我有一道特别难的奥数题,我已经做出来,我来就是让你也把我的奥数题检查一下。对了,他是谁呀?”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数学王子陈景润,他是穿越时空来到这里。他可以帮你检查那道奥数题。”我说。

邻居对陈景润说:“你真的能帮我检查那道奥数题吗?”陈景润说:“当然可以,我穿越时空,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给别人检查题和解题的。”

邻居把本子递给了陈景润,高兴的说:“就是这道奥数题。”陈景润拿了本子走进了房间。

过了大半个小时,陈景润走了出来,说:“这道题错了,如果我尽全力,再加上计算器也许能解开这道题。”说完,陈景润又走进了房间。又过了两个小时。

陈景润出来了,说:“这道题我已经解开了,谢谢你们让我知道了我的天赋,我以后一定努力当一个好的数学家。”

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傍晚,晚霞的余晖把万物印成红色。“既然题已经解开了,那我就回家了,再见。”陈景润说。又只听见一声巨响,陈景润从他来时的那扇门走了。

今天真是充实是一天呀,我不仅解开了一道难题,还结交了陈景润。我们一定要像陈景润一样有一个追逐的目标。

第四篇

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闽侯镇,他的父亲陈元俊是一个邮电局的小职员。

陈景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平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个中午,最后一节课下了,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现,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着精神的食粮。

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朝着路边的小树走去。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陈景润刚刚升入初中,中学里的一位数学老师使陈景润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位老师就是曾经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师。有一次,沈元老师向学生讲了个数学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沈元老师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听了这句话后,内心不禁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这颗明珠吗?”

1973年2月,陈景润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终于公开发表了!“陈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专家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轻轻地告诉你: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的。

第五篇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第六篇

陈景润,福建闽侯人,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在圆内整点、球内整点、华林问题、三维除数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的《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的论文达到了世界新水平。特别是在人们公认的,称之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他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父亲希望这个孩子的降生能给家中带来“滋润”的日子,因此给他起了个吉利的名字。

少年陈景润酷爱数学,数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他不善言谈,不喜欢交际,在那些穿着整齐、欢声笑语的同学面前,总是自惭形秽。只有在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他才把自己并列到全班几十个同学之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同学们才对他刮目相看。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了一个故事:200 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猜想:凡是大于 2 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比如 4=2+2,6=3+3,8=3+5,……哥氏本人虽然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说明是确实的,但他本人却无法进行逻辑证明。他写信向著名的数学大师欧拉请教,欧拉花了多年的精力,到死也没有证明出来。从此这道世界难题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人能攻下来,因此,它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自从听了这个故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时常萦绕在陈景润的脑海中。他常想:那颗明珠究竟会落到什么人之手?中国人,还是欧洲人?应该是中国人拿下这道难题。他暗暗下了决心,从此更加发愤学习数学,有时简直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有一天,妈妈把米倒在锅里,添好水让他看着,然后就上街买菜去了。

景润头也不抬地答应了妈妈,却照样看书。他的思路完全沉浸在功课之中,饭糊了也没闻到。等妈妈从菜场回来,一锅米饭有一半已烧成黑炭。

陈景润不仅学习刻苦,还利用余时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他成了班里有名的读书迷,同学们亲切地送他一个昵称-“booker”。

正因为陈景润具有勇攀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少年时代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王国的天空。

第七篇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因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第八篇

在我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有许多令我敬佩的人如:我的爸爸妈妈、华罗庚、钱学森、袁隆平……但是在这么多人物中,我最敬佩的还是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出生于福州市,他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排行老三。他的兄弟姐妹都认为他是一个“小怪人”,不仅家里人这么认为,而且其他人也这么认为。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爱看书。 我也喜欢看书,但是他的精神实在可贵。他的兄弟姐妹们在一起时,或者是哥哥姐姐的同学好友来玩时,他总是躲在房里看书。而且,他看书还有一点令我十分敬佩,那就是看书入迷的都能不吃饭,我 虽然读书没有像陈景润那样的入迷,但是我也能做到读书专一、专心。而且我能在读书中发现不明白的问题并解决。除此之外,陈景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遇到了难题,遇到了想不明白的问题景会 专心去研究,正因为他的这种精神,他在1966年春,陈景润掀开了数学史上闪亮的一页——终于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惊了国际数学界。陈景润上了中学时,中学老 师布置的作业量很大,有时一次出几十道习题,让同学们选做。陈景润总是把习题全部做完。而且陈景润的记忆力是硬练出来的,他总是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背得滚瓜烂熟。

陈景润在数学方面的精神和毅力是我的目标,我也要立志做一个数学家。为国家做贡献。

第九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吧"出现了。

我们都知道网吧存在的作用和意义,进入网吧可以学习电脑基础知识、通过上网可以查阅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可以发送信件、聊天、看电影、打游戏……好处是很多的,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己是不争的事实。但也许我们都听到或看到了不少负面影响。

请看下面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本场景摘自2005年9月19日的《大河报》)9月16日晚11时15分,记者来到文化路北段一家名为"顶立"的网吧。网吧地板上到处扔着烟头、食品袋和饮料瓶…

记者注意到,在这里的男孩竟然在浏览黄色画面。一吃东西的男孩说,他是某校高二的学生,常在这里玩,在这里玩的大多是学生……

场景二: 19岁的封鑫坷出生在鲁山县某乡一个贫困的家庭,他原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好学生,由于误入录相厅和网吧,错识“黄魔”,从而,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心生报复,使花季少女赴黄泉,意犹未尽,挥斧又杀了第二人,使自己也草草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真是可悲可叹。

场景三:学校有一个老师的儿子(不便提名)于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某高级中学,后来,他染上了进网吧玩游戏的恶习,便不思学习,把父母给的生活费全用在了进网吧玩游戏上,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的多次说服教育他全当作耳旁风,现在,家长只好让他停学,从而失去了大好前途。

场景四:邻居有一个在郑州上中专的男孩,去年也是玩游戏上瘾,当父母去郑州看望他时,发现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两个月己花完,并向同学借了数百元,学校与家长及时发现,并及时教育,没有铸成大错。

大家也可能在电视上、报纸上没少见到这方面的消息,入网吧成癖,心灵扭屈,把钱花完以后就去抢劫、偷盗、打伤杀死老板、强奸女同学......这些例子可以说是枚不胜举。在社会、在学校师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上级也看到了乱建网吧、缺乏管理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许多单位下发了整顿网吧的通知。上学期,学校在配合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同时,还开展了"拒绝网吧,做好学生"活动。记得那天秋高气爽,全体师生聚会,校长作了重要讲话,通过具体实例,引导我们正确对待网吧,阐述了中学生入网吧的害处,全体师生集体宣誓,并举办了在"拒绝网吧,做好学生"的横幅上签字活动,我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学校每周出一期"拒绝网吧"的专题板报,把这项活动深入地、经常地开展下去。几个月来,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拒绝网吧,做好学生"同学们已经铭记于心。网恋族们也不再留恋网吧了,同学们进网吧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己形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