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

《桃花源记》是一本由陶渊明 原著 / (英)尹芳·吉伯 / (加拿大)丹尼·纳诺 绘著作,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花源记》读后感(一):不现实但能逃避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理想之处在于渔人最终没能找到回到桃花源的路,从而也就没被毁于当时崩溃腐败的乱世,这也间接寄托了陶不愿被毁的精神世界。

而现实的残酷之处则在于渔人如牛嚼牡丹一般背弃了村民的寄语,也毁掉了桃花源的不谙世事与天真坦率。

而如若村民有这个心思为了村庄永世长存杀了渔人,或者囚禁了渔人,那这种民风下的桃花源还是令人向往的桃花源吗?

人们向往美好,而美好时常因为美好本身而成为被轻易毁掉的原罪。

《桃花源记》读后感(二):别有洞天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挑花源中有不老的岁月,凝滞的时光,这里的一日便是世上的一千年,而世上的一千年于它而言亦不过是一日。他只是一个平凡至极的渔夫,撑了一只长篙顺水东西,水中的落花轻吻着船桨,馥郁的桃花香萦绕在鼻底,朝代更迭,江山依旧,战争的烽烟像是苍穹间必不可少的点缀,流离的百姓像是人世间永不落幕的悲剧。他只是来寻一个短暂的停靠,却不料看到一个永恒的天堂。

洞有小孔,仿佛若有光,陶渊明笔意淡定,浅浅带过,就是这样一个洞口,让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便有了完美的承接转换。每个人的意识里都需要这样一个洞口,哪怕再小,亦能包容这全部的世外风景。这个洞口给予了我们一个探究内心世界的契机。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心灵的洞口,不要因此错失一个隐匿在你心间的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三):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源”

本文作者:求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复调工作室(微信ID:ifudiao)欢迎关注! 有些诗文,儿时初遇,当作故事一读再读,虽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却感到一种莫名的吸引。于是在没有老师家长要求的情况下,努力将全文默默背出,在老师家长面前炫耀逞才一番,甚至有时在睡前还一个人在被窝里带着得意的心情给自己背上几遍,好像在说“瞧,我能背出这么长的故事”。那时刚刚读小学一年级,那些被我当作故事来读来背的诗文里有两篇至今不忘,一篇是《桃花源记》,另一篇是《琵琶行》。 冒险故事 单来说说《桃花源记》,小时候第一次看这篇文章时,还不知道陶渊明是何许人也,对于文章的时代背景一类的知识,也可以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当时只是单纯地把这段文字看成是一个没什么冒险情节的冒险故事,并竭力从中挤压意淫、曲解附会出一些自以为很惊险的想象。所以当时印象最深的几句,居然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见渔人,乃大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虽然我当时完全不知道古人讲的“妻子”“邑人”到底是啥,但对“豁然”“大惊”“绝境”等词却有一种极为肤浅的亲切与执迷。只是因为现在看来“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盲目理由,当时竟忍了一个下午的炎热,把这篇字都认不大全的拗口文言文强迫自己整个囫囵背下。 初中课文 略长了几岁,到了初中,课本中选入了《桃花源记》,兴冲冲地等着老师来讲。才知道了陶渊明的种种故事,知道了魏晋乱世,知道了世外桃源的典故,也知道了原来这只是一篇序文,陶渊明还写过一首《桃花源诗》,立马跑去找来读。读罢,并不觉得比序言更有意思,弃之一旁,继续回来重读《桃花源记》。当时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基本不出初中语文的教学范围,大概知道这是一个关于隐逸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对于男耕女织、安定和平的美好社会的向往云云。 中外桃源 步入高中时代,随着胡乱涉猎的书籍渐渐多了几本,渐渐发现了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乃至当时读不太明白的那些西方人所说的“理想国”“乌托邦”一类多少都有些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味道。但我仍最喜欢《桃花源记》,这时倒不是因为什么惊险刺激,而是单纯欣赏桃花源里面这种自然与古拙的美。 在当时乱翻书的过程中,还无意间偶遇了一些后人写的关于“桃花源记”的诗歌,其中两首印象尤深。一首是王维的“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这不是我最喜欢的一首王维诗,但只因为桃花源典故的缘故,它曾经被我抄写在某一学期日记本扉页上;另一首是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现在只记得最后两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之所以能记住这两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诗中略带质问语气的强势所震慑,那种恢弘豪迈总归让人觉得不甚舒服,但又难以言明。 台湾“桃源” 到了大学,看闲书的机会更多了,渐渐发现台湾作家普遍对于“桃花源记”这个故事有着一种偏爱与情结,这在戏剧方面表现尤深。如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张小风的《武陵人》、黄春明的《小李子不是大骗子》等等。台湾作家们纷纷从桃花源出发:赖声川将其变成一个武陵人桃源归来后竟发现老婆与房东私通的略微荒诞的喜剧,并与另一出悲剧置于同一个舞台上,二者一体两面,互相推进,互相干扰,形成了极大的艺术张力。张小风的武陵人则选择回到现实,并在走之前道出了一段颇具现代意味的台词:“武陵不是天国,但在武陵的痛苦中,我会想起天国,但在这里,我只会遗忘。忘记了我自己,忘记了身家,忘记了天国,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权利。”黄春明则抱有一种更为纯真的视角,写武陵人回来后没有“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而是将带回来的桃花枝插在自己家里,后来他家里也生长出一片桃花林…… 艺术境界 近两年重新翻读《桃花源记》,300来字的篇幅,儿时背诵时觉得好长好复杂,现在却是一分钟不到就能通览全文大意。但依旧觉得没有完全看懂读透这个故事,只是渐渐发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中的安居乐业之所,更有了一层关于艺术境界的内涵。陶渊明在用这个故事向我们回答着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如果把桃花源理解成为一种艺术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是“忘路之远近”与“便舍船,从口入”。武陵人本是“缘溪行”,沿着某种道路或指引而行,这可能是某种技巧上的方法论或经验谈,但走着走着,他“忘路之远近”,忘却了这些技巧的、经验的东西;然后才“忽逢桃花林”,见到了自己从未见到过的美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切景象令“渔人甚异之”,于是乎“复前行,欲穷其林”。 另一方面,武陵人本是“捕鱼为业”,但他见到那神秘莫测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时,“便舍船,从口入”,渔人舍弃了船,正是放弃了世俗物质生活与功利之心,扔了吃饭的营生与家伙似乎正是进入真正艺术境界的必要条件。但一个艺术创作者仅仅抛弃了世俗功利还远远不够,他还要经历“初极狭,才通人”的艰苦历程,“复行数十步”,才能“豁然开朗”,只是这“数十步”之间,可能每一步都充满了辛酸血泪,每一步都步履维艰。 渔人抵达桃花源的过程正好像一个艺术创作者抵达他心中的艺术境地一样,要“忘路之远近”要能“舍船”,要忍得住在“初极狭,才通人”的山洞里忍得住寂寞和艰苦,“复行数十步”,一切方可“豁然开朗”。但仅仅“忘路”“舍船”“复行数十步”又远远不够,因为这一切又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好像柏拉图所说的缪斯女神附体一样,渔人遇见桃花源,完全是一种无意见的造访,之后他再有心探求,即使曾经抵达过这样的境地,即使已经在方法上“处处志之”,最终也只能“遂迷,不复得路”。那武陵人究竟如何才能再访桃花源呢?这或许是一件无法用语言言说的事了。 当然,陶渊明的野心与隐喻不仅于此,他在讲完了一个艺术家追求艺术境界的故事后,又把目光投放到了社会与历史之中,无数人都想探求艺术的境界,无数人都想去去桃花源,但渐渐地,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失败,即使前人曾“处处志之”,后人“寻向所志”依旧找不到桃花源;即使有官方的力量和政府的支持,“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也无法找到桃花源;甚至是曾经到过桃花源的那个武陵人,也再不曾找到桃花源……于是人们心灰意懒了,去寻找桃花源的人越来越少了。“南阳刘子骥”是陶渊明记载的最后一个还相信有桃花源存在的人,只可惜他最后也“未果,寻病终”,于是“后遂无问津者”。这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悲哀,无人问津的原因是没有人再相信有桃花源,没有人愿意再努力去寻找这种境界,人们心中桃花源的理想渐渐消失,那桃花源也就因此而真正永远地消失了。 读了二十几年的《桃花源记》,不同时候读,总会有一番不同的感受。而今读来,耳畔却飘荡起陶渊明另一篇文章中的句子,“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啊,心灵的田园都要荒芜了,怎么还在这物质的世界徘徊留恋而不知归去呢?回去慢慢耕耘吧,期待着哪天无意之间遇见那片桃花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