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剖析恶魔》读后感锦集

《剖析恶魔》读后感锦集

《剖析恶魔》是一本由迈克尔·赫·斯通(Stone.M.H.)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328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剖析恶魔》读后感(一):多么恐怖的一件事儿

这本书第13页写到:

一个行为要被称为邪恶,必须包括以下要素:

1.必须是惊人的恐怖。

2.行为前通常有蓄谋。

3.导致的痛苦必须超乎寻常。

4.行为本身看上去难以常理揣度,令人困惑,超出社会一般人的想象。

我拿这个标准衡量了以下喜欢的那个姑娘对我的调戏,那可真的堪称邪恶啊!

《剖析恶魔》读后感(二):讓人讀完頗覺失望

頗為莫名其妙的一本書,本來以為是相對嚴謹的著作,到頭來還是披著學術外衣的B級獵奇。為數不多的有價值的大概是對於一些犯罪人行為的歸納(本質上也沒什麼創新),全書主觀性較強,其中原因分析支離破碎,沒有一條有系統的論證,至於解決方案更是一大堆根本沒有解決方案的廢話。簡而言之,本書更像是一位推理小說愛好者在收集了幾百個罪案後妄圖扮演上帝的自我陶醉。

當然,也許這本書本來就是通俗讀物,倒是我自己想得太多了。

《剖析恶魔》读后感(三):恶魔,人心所不能理解不能容忍的

因为考试实习,就断断续续看完了。

作者首先借用但丁的分类,把犯罪,就是不清白的人分类并且按‘可恶’的程度排列。

而作者就在但丁的基础上,更加细分,主要按照精神病性的有无,程度大小来细分。并且举出了许多的例子。

恶魔,说的不是‘人’,而是行为,还有犯下此行为的精神状态,脑中所想的东西。这个东西有点主观,而哥大的作者采用排列法我觉得是比较客观的。

入门的人看看是非常有意义的。

看的了别人是怎么研究的,用什么方法,有什么‘tips’。

《剖析恶魔》读后感(四):总之,身边人也要当心

迈克尔·赫·斯通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剖析恶魔》(THE ANATOMY OF EVIL)是他的一本精神病学著作。这本书与众不同之处除了网罗几乎所有著名杀手之外,还有作者对“邪恶”一词的定义与分级。

本书用但丁《神曲》地狱篇第三章开头,表达邪恶一词与它古老的宗教起源之间的关系。宗教观念曾长时间地影响邪恶的内涵与外延,在但丁的时代,邪恶的内容显然与今天不同。而当今世界除了个别宗教国家比如伊斯兰国家,宗教显然不是邪恶的极端因素,大部分人对邪恶行为是达成共识的:针对女性和儿童的犯罪通常被认为最邪恶,尤其强奸与虐杀。

斯通以600多个事关邪恶的案例(绝大部分发生在现代美国,美国人民的生活真是多姿多彩= =+)佐证,对邪恶作出由轻到重的22个分级,每一级都有若干特点,以此分辨怎样的邪恶家伙是能痛改前非的,怎样的该一辈子关着,早死早超生。

其中一些案例在《FBI心理分析术》一书中有更加详尽的记录,毕竟该书作者罗伯特·K·雷斯勒是FBI心理侧写工作的创始人,亲自面对并协助捕获过N个连环杀手,斯通在本书开头也有提到雷斯勒对他的帮助。

雷斯勒那本书更侧重于对FBI心理侧写事业的记录,包含若干与斯通相似的观点,比如连环杀手幼年时的共同三特征;那些罪大恶极,不能释放的罪犯总是极端自恋,且无法对他人产生任何同情、歉疚之类的情感。

斯通的重心则完全放在如何概括这些邪恶罪犯身上,他的研究表明童年经历对罪犯非常重要,却决非惟一因素(雷斯勒则提到童年与青春期是决定人未来走向的两个关键时期)。他反复提到“天生邪恶”:糟糕的基因、母亲怀孕时糟糕的环境都可以在短短十年左右将纯洁的婴孩改造成恶魔。这种观点显然有点导致人种优劣论的危险,但否则也确实难以说明为什么一些和睦家庭出身、教育良好的人能莫名其妙地变成一个专事虐杀的混蛋。

看多了这类书,除了满足好奇心,警惕性是噌噌地增长,不知是好是坏,也许算是有利的改变吧。反正我是不会单独跟哪怕再熟的男性朋友、同事、长辈去较远的地方,尤其是晚上。单独跟再熟的男性朋友出去吃饭什么的,也会严格遵守一般原则,比如离开过自己视线的饮料绝对不喝。没办法,很多罪案书和剧集都会告诉你,熟人甚至是你对他有恩的人往往是最危险的生物,世界太凶险。

所以对普通读者来说,这书的意义是能对身边的邪恶人士,尤其是反社会人格的家伙做一些基本言行特征的分析概括。一个人无论多么善于伪装,总会露出点蛛丝马迹。不妨有意无意地试探并回想你认识的人,如有对号入座,务必江湖不见。

比方说,在日常闲谈中,谁会声称强奸犯应该轻判或无罪?就是强奸犯本人或希望能强奸别人的人。这不是我说的,是本书作者迈克尔·赫·斯通说的。

PS:本书翻译还算及格,可是错字不少,他和她老是傻傻分不清楚哟。

《剖析恶魔》读后感(五):剖析《剖析恶魔》之闲着蛋疼就写书吧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个人是没什么好说的,毕竟我不是专业的精神科人士,也不是法学专家。所以关于这本书会不会成为精神病学史上的经典,或者能不能成为了解和研究反社会行为的一个里程碑,我是没什么发言权的。不过我对于经典倒是有一个理解,即所谓经典的著作不论哪一方面都是经得住时间洗礼的,所以这本书会不会成为经典不是哪个博士或者协会能界定的,时间以及在这时间长河上不断审阅的读者自由评价和筛选。 关于本书我想要吐槽的倒不是内容,而是写作方式。虽说我阅历不深,看书蛮少,还是觉得本书的写法倒是挺简单的。这么说并不是要贬低这本书或者说他的作者,格式简单其实也代表这本书通俗易懂,而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简单的说这本书就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写出来的。这基本上就是我国中小学语文老师教过的作文的写法,哦,对了。跟作文很相似的还有这本书的每一章节前面都有经典著作的引用(其实很多畅销书都会这么干,有的是引经据典有的是在每一章的开头写一个小笑话或者一段小故事)。 这个作者先是用了一个章节的内容写了这本书要写什么(真正的第一章其实是引言),甚至自己做了一个像化学ph试纸的格式表,而且这个表格也认识有迹可循的。然后就是一段超级长的案例分析和故事会式的写作(所以说这本书的确雅俗共赏,中间一大段内容可以当微小说看一下)。然后再来一段总结性的写作。当然要写引言和最后一章,一定的专业知识还是要的。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回老家的火车上,在车上我甚至忍不住要想想一下这个作者到底是怎么把这本书写出来的。 迈克尔·赫·斯通医学博士每天坐在诊所里,天天的听着他的病人倾诉者它们的一切的一切,说着自己童年的不行以及性生活的不和谐还有各种各样的变态无聊的想法故事经历,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医学博士受不鸟了,到极限了,要爆发了,所以我们的博士也要倾诉。然后博士就开始了写作的第四步,没错是第四步。写作的第一步识字以及能够写作(当然如果是文盲的话可以口述,然后让另外一个会写字的人帮你写),博士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第二步一定的专业知识,博士也没什么问题了,即使我们的博士是个混饭吃的不过好歹是个医学博士而且还是有过长久从业经验有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头衔的博士所以专业知识什么的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然后写作的第三步,有用写作的欲望,这点很重要现在的地球上可以说满大街的博士,连K-PAX来的外星人都不知道地球上到底有多少个博士,但并非所有的博士都有兴趣写书而且还写了十本。 所以我们的博士在有了以上的三步基础之后就开始了第四步搜集资料,从这本书看了这个博士参考了至少600个变态杀手的传记(真可以说是一个很专注变态的博士啊)。然后开始列出写作大纲,第六步就是开始写。也许还有第七步就是开始做校对检查拼写错误什么的。然后这样一本专门写变态的书就写成了。 说来这本书的格式不只可以用来写这种畅销书,其实也可以写用来写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广告效果评估,市场调研报告,公司内部的年度总结···(抱歉,个人是学商的所以有些倾向这些)所以各位因为一时手痒而一不小心看到这书评而且还耐着性子看到这里的人,如果哪天实在无聊,如果觉得自己已然到了不是爆发便是灭亡的关键时刻,就写书吧! 写书其实是一个既能消磨时间又能丰富阅历的优良爱好。实在无聊就写书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与其在家里蛋疼不如写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